2012-09-01 00:55: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每經記者 徐皓
RQFII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熱銷,為國內資產管理機構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下打開了另一扇門。近期,第二批在香港發售的3只投資A股市場的RQFII產品均在募集首日就遭“哄搶”,這與內地市場偏股基金產品發行舉步維艱的境況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在年初首批以固定收益類產品“探路”的RQFII產品運行半年之后,以指數化投資A股市場產品的二次起航。
很顯然,第一批產品開局不錯?!睹咳战洕侣劇酚浾攉@得的數據顯示,在第一批產品中,除一只略有虧損外,其余都獲得了正收益。
A股ETF熱銷
雖然A股市場仍持續走低,但近期發行的兩只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實物ETF南方富時中國A50ETF和易方達中證100A股ETF均已達到外匯額度上限規模迅速完成了募集,共募資70億元人民幣。而一個月前發行的華夏滬深300A股ETF也在不到一周時間內募集了37.85億港元。
因近一個月來市場震蕩下挫,華夏滬深300A股ETF上市后也隨之走低。截至8月29日,已經跌去10.84%。不過,香港聯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基金卻仍持續錄得凈申購。從上市至8月29日,基金單位(份額)凈增長1395萬份。
據了解,認購A股ETF的多為海外機構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對A股市場反應不同的是,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成長、中國股市前景仍相當看好。”南方基金國際業務總監丁晨表示。
另一方面,RQFII類A股ETF的稀缺性也是其頗受追捧的原因。事實上,此次發行的三只人民幣A股實物ETF,即便在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香港證券市場上也是新事物,此前香港上市的二十多只A股ETF均是購買衍生物來復制指數的合成ETF。相對于后者,實物ETF交易對手風險較小,運作成本也更低。
政策紅利使得內地資產管理公司得以通過RQFII額度發行直接投資于A股的實物ETF。2012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新增500億元人民幣額度A股ETF以支持發行在香港掛牌的RQFII。
三只實物A股ETF掛牌交易后,雖然成交量仍遠比不上安碩A50等運作時間較長的合成ETF,但亦在一定程度上攤薄其成交量。據了解,除上述三只基金外,還有此類以大盤藍籌、市場覆蓋性好的指數為標的ETF產品正在籌備之中。
首批RQFII大多賺錢
相對于A股ETF的機構化,第一批發售的固定收益類RQFII產品則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這批產品集中在今年2~3月間發行,如今運作剛好時過半年,趕上今年上半年債券市場牛市的東風,這些產品基本都取得了正收益,但產品之間業績差異較為顯著。
據理柏(lipper)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的數據顯示,由10家基金公司、8家證券公司旗下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固定收益類RQFII,從成立至8月14日,取得平均1.41%的回報。其中,只有國信人民幣復興基金(I類)略虧0.34%,其產品余均取得正收益。
考慮到建倉期,這樣的收益率水平可算是差強人意。以同期內地債券基金業績作對比,統計顯示,后者平均凈值增長超過4.2%。
目前,首批RQFII產品中業績表現最優的是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和南方東英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產品,易方達人民幣固定收益基金(A類)收益率達到3.41%,南方神州人民幣基金(A類)為3.2%。
此外,大成國際資產管理、中信證券國際投資管理(香港)、華夏基金(香港)、匯添富資產管理(香港)管理的產品也均取得2%以上的收益率。
相形之下,除了國信證券(香港)資產管理之外,華安資產管理 (香港)、嘉實國際資產管理表現相對落后,產品業績仍處于面值附近。
對下半年債市預期現分歧
近期,這批RQFII基金均陸續披露了首份半年報,從中可見各家公司投資運作情況和對市場的判斷也不盡相同。
易方達人民幣固定收益基金半年報顯示,其債券投資倉位達到87.95%,其中主要的投資方向在信用債品種,尤其以AA級以上高等級信用債為主。同時,該產品亦參與新股申購。
對于下半年的債市表現,易方達態度謹慎。其基金管理人在報告中表示,下半年債券市場風險因素增多,如貨幣政策放松不達預期、債券市場投資者獲利了結等這些因素都將抑制債券收益率進一步走低,未來管理人將采取偏中性和保守的投資策略。
華夏精選人民幣基金則保持了約90%的債券倉位,個券投資相對分散,但絕大部分配置集中于企業債。股票方面,僅用了1.44%的資金進行了少量投資。該基金管理人對今年債券市場的下半段仍保持樂觀的態度,而在債券品種的選擇上,則更親睞于信用債而非利率債,但同時將回避低信用等級企業債。
不過,與易方達和華夏基金集中投資于信用債配置策略不同,大成中國人民幣固定收益基金、海富通中國人民幣債券基金在債券品種的選擇上則相對分散。
大成中國人民幣固定收益最新發布的7月簡報顯示,該基金除了將一半的倉位配置于企業債外,同時配置了22%金融債,10%可轉債。其基金管理人認為,未來債券市場將受益于流動性的改善,但由于目前除短融外,信用債的信用利差和收益率的保護空間均不夠,而且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偏好仍在下降中,因此對利率債相對樂觀,對信用債的態度偏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