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2-11-24 16:29:57
使中國MBA走出名利場,回歸培養高素質的現代職業經理人的本真,最終還是要靠整個社會對求真、務實、公平等價值的堅守。
如果你愛他,就讓他去讀MBA,因為那是精英的通行證;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去讀MBA,因為那是婚姻的墓志銘。
近日,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石真正實踐了這句戲謔之語。半個甲子的年齡差距阻擋不了他離開前妻轉而牽手四線女星田樸珺大方亮相。問美女與富豪情為何物,直叫人莫衷一是。唯一能夠肯定的恐怕只有二人結識于長江商學院這一點。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長江商學院被拍在沙灘上,其LOGO被揪出來“批斗”:“橫豎都是小三,中間還有一對正在糾纏不休”;MBA更是躺著也中槍,從民眾心目中精英的徽章一落千丈演變為浮華名利場。
MBA舶來品的中國變異
要問MBA中槍為何無人申冤反倒眾人叫好,就得從舶來品MBA蓋上“中國制造”印章后的效仿與變通說起。
MBA,即工商管理碩士,市場經濟的產物,旨在培養中高級職業經理人員及企業管理人才,1908年誕生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第一批吃螃蟹的是8位躊躇滿志并完成學業的經理人。他們成為哈佛大學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組成了日后世界最頂尖的商業俱樂部。西方MBA今天的輝煌天下皆知,在其百年發展歷程中遭遇的孤獨卻無人問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對企業管理人員需求驟增的拉動下,MBA的春天才真正到來,但隨之暴露出其教育模式上的缺陷。1958年,影響頗廣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基本確立,MBA教育進而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再次迎來大發展。進入80年代,MBA教育狀況再遭批評,引起管理教育界的反思,最終促成了統一的教育套路,向國際化、重實踐、創新型模式的轉變。美國目前擁有工商管理學院1300多所,每年的MBA畢業生達七八萬人。
相比于美國百年的穩扎穩打,中國21年的MBA之路可謂高歌猛進,可以劃分為上世紀90年代初期狂熱、末期低潮、近幾年再起高潮等3個階段。1989年,原國家教委對于在我國設立MBA學位和試辦MBA教育的可行性組織專家進行研究。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首批9所高校開展試點工作,于1991年正式招生,1994年成立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234所院校對外招收MBA,其中不乏被授予招生資格不久的院校。除了將MBA、EMBA(高層管理人員MBA)操練得爐火純青,還自行研發設計了中國升級版本SMBA(特設MBA)、IMBA(國際MBA)、FMBA(金融財務MBA)、PMBA(實戰MBA)等。MBA系列產品在中國的成功推廣背后當然少不了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對于工商管理類人才與日俱增的剛性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MBA乃至商學院通過搭建名利場而形成的引力,也是MBA繁榮幕后的重要推手。
浮華競逐名利場愈演愈烈
與剛性需求相對應的是一批嚴謹的學者、企業嚴肅地探索著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MBA培養模式。正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錢小軍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所說,雖然在關注硬知識的同時重視溝通、領導能力等軟技能是當今國內MBA的培養趨勢,但這絕不意味著一流商學院應淪落為名利場。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其實踐應用能力,經管人在改進招生方式、培養方案上做出的努力不應被忽視。不過,她同時指出,處于MBA市場“長尾”部分的院校、機構確實有不少走上了高學費、濫招生、低質量的惡性循環之路。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一為學費堪比房價,富者全當另類投資,窮人只能望而卻步。在學費這座大山的區隔下,馬太效應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富者懷揣通行證在精英俱樂部里互濟共榮,窮人被擋在利益圈外分不得半杯羹。以MBA的變體EMBA為例,從誕生之日起,它就帶有中國成功人士俱樂部的意味。近年來,面對愈發沉重的招生壓力,一線商學院EMBA的學費反而逆勢上揚,2008年金融危機后漲勢尤甚。以2012年學費為基準,長江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等5家商學院入選“中國最貴EMBA項目”,學費均超過50萬元。榜首長江商學院2012年春季學費高達65.8萬元,是10年前學費的2.63倍。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二為變形眼花繚亂,門檻一降再降。只要愿意掏錢,即便不參加MBA全國聯考或GMAT考試,“曲線救國”一樣能將正經八百的MBA學位收入囊中。種種“聯辦MBA”、“MBA研修班”、“迷你MBA”、“工商管理特訓班”等為本就不夠完善的MBA招生體制提供了潛規則得以橫行的彈性空間。此外,濫招生加劇了中國MBA學員低齡化、零經驗的傾向,學員管理經驗的缺乏直接導致MBA教育步傳統應試教育后塵,學員的個人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正在大打折扣。據統計,我國MBA畢業生中自主創業者僅占總數的7%,這一比例與國外相去甚遠。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三為缺師少案例,質量難保障。優秀師資在管理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稀缺資源,更是院校之間競爭力最清晰的分界線。即便一線商學院也經常遭遇師資瓶頸。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無奈地表示:“我們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教授資源,好的教授是全世界都在爭搶的資源。”據了解,目前國內從事MBA教育的教師約為2000人,與招生規模相比在數量上已經形成缺口,而這其中擁有商業實戰經驗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就像河南財經學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劉汴生所指出的,哈佛的案例不可能發生在中國,芝加哥的理論也很可能“水土不服”,缺乏本土化的案例成為MBA教學的另一大瓶頸。
回歸本真價值任重道遠
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曾經說過,“讀EMBA,一是學知識,二是交朋友”。而對于身陷MBA名利場中的浮華競逐者來說,前者已然被淡化到無所謂的程度,后者才是“識時務者”的主要目的。央視知名主持人張泉靈曾爆料,有人邀其參加某知名大學的EMBA班,并“許諾不用經常上課,不用認真考試,就能拿學歷。隨后舉出一堆如雷貫耳的名字,說都在那兒上過。”
得不到真才實學、學費全線飄紅的MBA,市場熱度有增無減,其背后正是商學院蛻變過程中學院、大亨、美女各取所需而達成的三贏局面。學院獲得巨額收益,富豪收獲關系網和女人緣,女星釣到金龜婿,后二者利用其雄厚的資產及廣泛的影響力助力商學院學費不斷走高、生源源源不斷。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身體資本就這樣在圍城中得以維系、流轉,從而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圈,而肥水似乎總在那個圈內打轉迂回。難怪有人評論“王石婚變”雖然只是個人情感的選擇,但折射的卻是MBA圈內浮華競逐的百態人生。該事件又一次激發了大力規范中國MBA教育的呼聲。然而真正使中國MBA走出名利場,回歸培養高素質的現代職業經理人的本真,最終還是要靠整個社會對求真、務實、公平等價值的堅守。
<!--/enpcontent-->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