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00:59:45
客觀分析,我國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將加大價格上漲潛在壓力,始終是央行流動性調控的重大難題。
◎項崢
3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就 “貨幣政策與金融改革”相關問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高于預期,表明通貨膨脹需高度警惕。而此前中指院發布的數據表明,全國100個重點監測的城市新建住宅均價連續9個月環比上漲。一時間,市場對物價、房價繼續上漲的擔憂四處彌漫。特別是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逼近100萬億元的大關,更加深了人們對貨幣超發與價格上漲的因果假定。
客觀分析,我國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將加大價格上漲潛在壓力,始終是央行流動性調控的重大難題。過去三十年間,我國出現了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大超過GDP增速與物價漲幅之和這一現象,成為學術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中國貨幣之謎”。各位學者從不同的立論與邏輯,對中國貨幣之謎成因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大大增進了人們對“中國貨幣之謎”的認識,并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即貨幣供應量規模過大,且超出實體經濟所需,勢必加大潛在通貨膨脹壓力。
但理論擔憂與現實運行仍有一定距離。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真正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年份并不多。1988年在我國物價闖關時曾經發生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18.5%。但本次通貨膨脹并不全然都是貨幣過快增長因素所致。而后在1993年、2003年和2007年也出現了較明顯的通貨膨脹,但物價漲幅相對較低,特別是2003年和2007年的物價漲幅不到5%,離經濟學意義上的惡性通貨膨脹差距很大。尤其是近年,我國物價上漲很大程度上是“豬周期”波動所致,豬肉價格上漲往往左右了當期CPI的運行方向。應該看到,三十多年來,我國還發生了通貨緊縮,其余年份物價保持總體穩定運行態勢。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并沒有馬上引發物價上漲。
貨幣是潤滑實體經濟交易的媒介。價格上漲是貨幣追逐商品的結果,其間還要受到供給、氣候和消費習慣的重要影響。比如5年前,買一臺37寸的液晶電視要高達萬元之上,如今可能不到5000元,而且電視的功能要更多、質量更穩定。春節前后,食品物價均會呈現較大幅度的上漲,這不僅是因為春節期間居民的消費增加,而且還因為供給體制變化,農民工返鄉造成勞動力不足,無法實現正常供應。還有,冬天北方蔬菜價格較為昂貴,因為嚴寒氣候影響較大。此外,農業收益率客觀上需要接近社會平均收益率,農產品價格上漲將是一個趨勢。而住房價格上漲,除城鎮化進程加快外,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旺盛,非市場因素導致的購房需求前移等等,也是重要的推動力量。
不可否認,貨幣在價格上漲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貨幣從創造到推動物價上漲,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傳導鏈條,其間涉及不同部門的需求特點、偏好及對貨幣供應的稀釋能力。雖然貨幣過快增長在短期內并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但貨幣供應量反映著社會總需求,卻是通貨膨脹的必要前提。隨著我國經濟增長中樞下移,宏觀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量的稀釋作用下降,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對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