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境外戰投減持中資銀行 5年獲利超270億美元

    證券時報 2013-05-27 08:53:07

     

     

    2008年底以來,約9家境外戰略投資者減持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累計套現493.62億美元,獲利達272.83億美元,部分境外戰投的收益高達6倍。

    隨著高盛出清工行股份,意味著國有大行已進入“后外資戰略投資者時代”。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2006年以前入股中資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中的堅守者越來越少,要么已全部清空所持股份,要么在頻頻減持后所占銀行H股比例已不足5%。

    根據歷史交易數據,2008年底以來,約9家境外戰略投資者減持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累計套現493.62億美元,獲利達272.83億美元,部分境外戰投的收益高達6倍。

    外資戰投時代終結

    自2008年底以來,國有銀行上市前引入的外資戰略股東在股份解禁后,出于自身財務需求等因素,紛紛狂拋中資銀行股份。

    高盛是國有銀行主要外資戰投中的最后堅守者,高盛清空工商銀行股份,宣告了國有銀行外資戰投時代的終結。

    “外資機構自身財務因素與轉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今這些外資機構意識到中國銀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存在不確定性,對于這類早已實現預期收益的投資來說,落袋為安是不錯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稱。

    就在去年,投資入股已10年的花旗銀行清空所持全部浦發銀行股份,套現高達6.6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2.16億元,獲利超過6倍。

    “如果說早幾年外資戰略股東減持的主要原因是財務因素,最近外資機構的減持則有看空意愿增加的原因,利率市場化趨勢下銀行業利差隨之收窄,未來國內銀行盈利增速下降基本已成共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稱。

    翻開歷史交易記錄即可看到,境外戰投機構在2009年、2011年均掀起過減持中資銀行股的小高潮。2009年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外資戰略投資者在解禁后迫不及待出售了大量中資銀行股份。

    其中尤以中國銀行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減持最為徹底。瑞士銀行在2008年底即清倉所持33.78億股中國銀行,套現約8億美元。

    通過RBS China間接投資中國銀行的6家外資機構更是減持中行的主力。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持RBS China51.6%的股權,李嘉誠基金會、美林證券(現在為美國銀行)的關聯公司分別持RBS China24.2%、9%的股權。

    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在股份解禁1個月后即2009年1月一次性出清所持108.09億股中行股份,套現184.83億港幣;李嘉誠基金會亦狂拋20億股中行股份,套現約40億港幣,一時之間掀起外資戰略投資者拋售中資銀行股的狂潮。

    參與2009年1月份減持潮的還有建設銀行的主要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美國銀行2009年1月份減持56.24億股建設銀行股份,套現額高達220.46億港幣。2009年5月,美國銀行再次拋售135.09億股建行H股,套現567.38億港幣,至此美國銀行將上市前從匯金公司處購入的,以及全球發售時認購的合計191.33億股建行股份拋售殆盡。

    美國銀行2008年兩次通過行使認股權證獲得的合計255.8億股建行股份,直到2011年8月29日才解禁。美國銀行對該部分股份拋售起來同樣毫不手軟,于2011年的9月、11月分別拋售了131億股、104億股,兩次減持后所持建行股份已所剩無幾。

    2010年9月份以后,李嘉誠基金會再次減持手中剩下的30.67億股中行股份,其中2010年減持2.44億股;更大手筆減持在2011年完成,至2011年底,李嘉誠基金會徹底從中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上消失。

    而當時前十大股東排名最后的中國鋁業(與神華集團并列第九)也不過僅持有中國銀行接近1億股。

    在外資股東輪番減持后,除了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瑞士銀行、高盛、花旗集團、新橋資本等徹底退出外,仍持有中資銀行股的一些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已降至較低水平,尤其是國有銀行的外資戰略股東的身影已經越來越模糊。

    以中行為例,上市前引進的4家戰略投資者當中,目前只剩青睞投資中資銀行股的淡馬錫,所持股份占中國銀行H股比例已不足5%。就連金融危機爆發后未跟風減持中行的亞洲開發銀行,2011年、2012年亦悄悄處理了所持中行的股份。

    美國銀行2011年11月減持建設銀行股份后,僅持有21.48億股,占建設銀行總股本比例僅0.86%。

    工行的另外兩大外資戰略股東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2009年4月在所持股份的一半解禁后已悉數拋售,拋售后安聯集團、美國運通的持股比例分別降至占工行H股的4.18%、總股本的0.2%。

    淡馬錫的堅守

    值得一提的是,與眾多減持中資銀行的外資戰略股東不同,淡馬錫是為數不多的、至今堅定投資中資銀行股的外資機構。

    雖然2011年和2012年淡馬錫也曾大幅減持過中行和建行股份,但是在美國銀行減持建行、高盛減持工行時,淡馬錫成為接盤的主力。

    美國銀行2011年兩次減持建行股份,淡馬錫均曾經趁機吸納。其中2011年11月美國銀行減持104億股建行股份時,淡馬錫曾接盤達1/3,增持約37.69億股,增持后持股比例升至占建行H股的9.42%。

    高盛去年4月份、今年5月份減持工行股份時,均曾閃現淡馬錫的身影。高盛去年4月份以5.05港元的每股平均價減持工行股份38.58億股時,淡馬錫曾購入35.5億股。今年5月份高盛減持時淡馬錫又購入了2.8億股。

    “不同的外資機構性質不一樣、資金來源不同,淡馬錫是新加坡主權基金,資金成本低,對收益回報的要求低。即使中資銀行難以保持過去的高增長,只要能保持10%左右的穩定增長就能達到此類機構的收益率回報預期。”劉煜輝認為。

    目前仍未撤離投資的外資戰略股東,包括多次承諾不減持交行的匯豐銀行、華夏銀行的外資戰略股東德意志銀行、中信銀行的外資戰略股東西班牙對外銀行等,以及仍在苦苦等待城商行上市開閘的大量城商行外資股東。

    去年以來銀行業業績增速放緩的同時還出現了業績分化的現象,今年一季度在一部分中型銀行盈利增速保持超過30%的同時,也有幾家中型銀行盈利增速低于10%。城商行之間利潤增速的分化現象更為突出。去年東莞銀行凈利潤增速為45.39%,成都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則驟降至5.74%。

    “未來銀行業業績出現分化應該是趨勢。一部分摸到正確方向、更快適應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趨勢的銀行,與適應能力差的銀行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沐華稱。事實上,由于城商行上市未開閘而套現較少的未上市城商行外資股東,近年來際遇也逐漸出現分化。

    曾經爆發票據案的齊魯銀行和煙臺銀行,外資戰略股東澳洲聯邦銀行和恒生銀行雖未言退出,但短期內難對該筆投資的收益抱較高的期望。

    與上市銀行的境外戰略股東減持較為方便不同,擬上市城商行的外資戰略股東仍未盼來上市這一退出渠道,而中資銀行股的經營環境、經營業績面臨的不確定性卻在不斷加大。

    “過去數年來城商行的利潤增速較高,這些外資股東僅憑分紅已獲得不少收益,因此這些外資股東并沒有那么急切要求退出。”劉煜輝稱。

     

     

    原文: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30527294083187.html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