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3 02:23:34
基本養老是國家的底線責任,這是養老金改革的共識。但要讓養老問題更穩妥解決,恐怕還是應該看到 “國家責任”、“市場機制”、“個人擔當”這三駕馬車的協同運作。
每經編輯 鄧海建
◎鄧海建
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從“老有所依”到“老有善養”,不只是一代人的夢想。人多了、錢少了,養老金改革,成為一個復雜而敏感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命題——所謂復雜敏感,在于此消彼長的利益博弈;而不得不面對,則是不改不行的現實所逼。
目前,人社部等正在抓緊研究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方案。8月22日《新京報》稱:清華大學版的方案建議,在“統賬結合”基礎上,將養老金變為“國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的二元結構。前者?;荆笳呃_差距。他們建議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也建議延長領取退休金年齡。
清華版方案剛一出爐,不出所料地罵聲一片。所罵的無非是兩個意思:一是延遲領取退休金有悖契約精神。說好了的事情,怎么能忽然就變化?二是“并軌”太慢,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仍像在玩 “拖字訣”。眼下要做的,恐怕還是在“快改”、“精改”、“大改”的原則下,真正從 “坐而論道”的口水仗中抽身出來,直面問題,做點實事。
一者,養老金改革,民主討論重要,集中決策也重要。與其在哪兒破而不立、總是幻想拿出“普大喜奔”的方案兼濟蒼生,倒不如哪怕是從不完美的方案開始,邊改邊試、邊論邊行。罵清華版方案的,大多是沖著斷章取義的網絡標題而去,可是,有幾個人仔細甄別過方案、或者耐心聽聽主筆者的構想?數字是最好的說理。
據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年》的統計數據,2011年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額突破兩萬億元,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達14個。在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2012年前的十余年間,中國年均通貨膨脹率卻高達2.47%。專家推算,養老金被通脹“攤薄”約6000億元。拖一年,缺口大一點、失保人數多一點——中國的老人還等得起嗎?
二者,養老金改革遲滯不前,說到底還是制度設計沒有直面問題的勇氣。這幾年,頂層設計在反思收入分配上的公平癥結,但有一點被輿論所忽略:任何領域、任何時候,效率與公平都是相對協調,而不可能同步行走。養老改革吁求效率,而各方博弈旨在公平。拖,解決不了問題。就拿養老金“并軌”來說:對于減輕財政負擔而言,“削高就低”肯定最有利,為了減少阻力,2008年,國家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改革。
但是,因為有些人不高興,因此“困難重重”。于是,“提低就高”被認為是“并軌”改革的新方向。問題是,在全覆蓋的要求下,政府財政猴年馬月才能完成 “就高”的目標?如果真“就高”了,這養老金還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rdquo;的意思嗎?膠著不下的結果,還是“低”的群體繼續“受傷”。
此外,在民眾關注領取退休金年齡等細節的時候,很容易忽略了一點:任何改革,具體而微的探討固然熱鬧,制度層面的嚴謹更為重要。如果兜底的制度不能看好“管錢”的權力,養命錢也可能成為稀疏平常的“唐僧肉”。
基本養老是國家的底線責任,這是養老金改革的共識。但要讓養老問題更穩妥解決,恐怕還是應該看到 “國家責任”、“市場機制”、“個人擔當”這三駕馬車的協同運作。多想辦法,多動腦筋,養老責任分擔也未必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養老金改革箭在弦上,面對各色版本,還是平心靜氣商榷為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