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2-24 08:45:06
本報記者陳瑩瑩
工商銀行(601398)、中國銀行(601988)、交通銀行(601328)、平安銀行(000001)、招商銀行(600036)等多家銀行近日推出“類余額寶”產品,這被業界視為銀行對互聯網金融的還擊。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此舉可以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各款銀行“類余額寶”產品的本質均為引導客戶購買貨幣基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客戶,但也會導致銀行活期存款的流失和資金成本壓力的提高。就積極的意義而言,這促使銀行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加速到來做準備,客戶也看到了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積極應變的態度。
受困存款流失
對于“類余額寶”產品,商業銀行并未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就職于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的吳熙直言:“如果要做余額寶、理財通那樣的產品,銀行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但考慮到資金成本、存貸比考核壓力,銀行的動力就不足了,否則也不會直到最近才推出。我們曾經做過測算,活期存款利率每提高1個基點,銀行利潤就會損失好幾億元。”吳熙所在的銀行尚未推出“類余額寶”產品,但他覺得,如果別家都有了,我們推出也是早晚的事。
多位銀行業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銀行版“類余額寶”可以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銀行通過這些產品與互聯網金融產品對抗,雖然有助于留住客戶,但也抬高了銀行的資金成本。銀行儲蓄存款資金流入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再以協議存款的形式將資金借給銀行,雖然資金仍在銀行體系內,但成本顯然比單純的儲蓄存款高得多。
存款流失已成為令銀行頭疼的嚴重問題。去年12月,平安銀行旗下的理財產品“平安盈”悄然上線,首期合作方為南方基金,投資標的為南方現金增利貨幣(202301,基金吧)基金。知情人士透露,該產品一直保持低調姿態,其規模至今仍不大。建設銀行(601939)相關人士透露,該行從去年底開始設計“T+0”產品,但由于種種因素,最后計劃不得不擱置。
民生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鄒恒超指出,銀行“類余額寶”產品的低調情有可原,越高調,則流失的活期存款可能越多,銀行面臨的存貸比考核壓力就越大。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銀行“類余額寶”產品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一個銀行主動轉型的信號。“無論產品規模大小,現在銀行推出了類似余額寶的產品,客戶對銀行的看法就有所改變。”目前多數商業銀行均選擇與自己旗下的基金子公司合作,這意味著存款流出后仍可能回流銀行。只要客戶留在了銀行體系內,就會選擇銀行的其他業務,而如果客戶去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資金和客戶都可能流失。
加大銀行成本壓力
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銀行“類余額寶”產品的誕生,可以視為在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加速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提前做準備。商業銀行已進入高成本時代,銀行享受高凈息差的好日子要到頭了。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無論是銀行“類余額寶”還是余額寶,都會分流銀行存款,但絕大部分資金最終會以同業存款等形式回流到銀行體系之內。換言之,銀行資金并沒有流出銀行體系,只是在銀行體系內部發生了資金科目上的轉移。“余額寶的確吸收了投資者的一部分儲蓄存款,但最終其資金依然轉投銀行間市場,實際資金還是在銀行賬戶上,只是資金的科目從居民儲蓄存款轉化成了同業存款。”
業內人士直言,雖然資金只是在銀行內部的兩個科目中進行了轉移,但直接帶來了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對于銀行而言,負債結構的調整確實意味著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活期存款利率較低。轉化成同業存款之后,其價格遵循市場化規則,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表示,對于擁有基金公司的商業銀行來說,盡管通過與旗下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銀行版“類余額寶”,可以將存款保留在本銀行體系內,穩定存款,但市場競爭同樣會使其負債成本居高不下。中國銀行業進入了高成本時代后,對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水平將產生重大影響,銀行資金成本的剛性上升會進一步推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過去三年,企業和居民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重從50.23%下降到39.23%,平均每年下降3個百分點。照此速度,今后每年將有2.5-3萬億元活期存款轉向高收益理財產品,保守估計商業銀行每年將因此增加1000-2000億元負債成本,占去年銀行業新增凈利潤的70%。”
不應忽視產品風險
在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競爭中,貨幣基金規模迅速膨脹,從而引發監管部門的關注
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年中“錢荒”時,貨幣基金贖回很多,但并非所有銀行都會配合。“現在貨幣基金的主要投向是銀行協議存款,一旦遭遇錢荒,想要贖回而銀行頭寸又不足時,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
溫彬指出,從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發展史來看,貨幣市場基金是銀行儲蓄最主要的替代產品,由于其低風險、高收益且變現靈活等特征,對銀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尤其明顯,但貨幣基金并不等同于銀行存款,并非完全沒有風險。
貨幣基金一度“風靡”美國市場,但進入21世紀后,其優勢開始減弱,出現多起清盤事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規模625億美元的“首要基金”曾引發了整個貨幣基金行業的贖回潮,一度導致美國商業票據市場的停滯和短期融資市場的癱瘓。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市場趨于成熟,我國貨幣基金短期的相對高收益難以持續,未來將逐步回歸正常收益水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