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4-17 01:10:29
即使中國經濟維持在7%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發展速度還是處于前列。因而,中國經濟并不存在所謂的“硬著陸”風險。經濟增長慢下來,也是一攬子改革的結果。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經濟數據,一季度GDP較上年同期增長7.4%創20個季度來新低,但高于預期,較2013年四季度7.7%的增長率有所放緩。
這一數據符合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演講中所講的“7.5%左右”的“合理區間”。更宏觀而言,此番中國經濟下行屬于主動調結構。
一是決策層調整發展思路,改變政績考核模式。去年底,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考核地方干部不搞GDP排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時代過去了。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紛紛調低經濟增幅。政策導向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下降,符合政治邏輯。二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需要消化,經濟轉型期也需要經濟放慢速度。三是經濟增長有周期性,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一直高增長,中國經濟“慢下來”符合經濟學規律。
即使中國經濟維持在7%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發展速度還是處于前列。因而,中國經濟并不存在所謂的“硬著陸”風險。
經濟增長慢下來,也是一攬子改革的結果。最直接的,就是擠壓了樓市泡沫,在中央不再出臺新的樓市調控措施后,市場配置的杠桿攪動樓市一池春水。樓市出現全局性的疲軟態勢,不僅沒有“小陽春”反而充滿料峭春寒。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和樓市逆轉的異象未必是好消息,但由于各地政府、銀行和開發商無節制搞開發的沖動被遏止,樓市拉動經濟增長的負面催化效應降低,而且有助于控制新的地方債產生和避免銀行呆賬積累。擠壓樓市泡沫,去除經濟增長的地產興奮劑,經濟增長屬于“健康下降”。
中國加大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步伐。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外匯干預逐步退出,市場決定人民幣匯率已成常態。在此情勢下,人民幣對美元呈現下跌趨勢,阻止了國際熱錢涌入中國套利的風險,當然也讓一些熱錢逃離中國市場。擴大金融開放力度,對接全球規則,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這是迫在眉睫的改革。改革會讓經濟增長產生波動。從長遠觀之,卻是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暫時的經濟增幅下降,是改革的代價。
中國經濟增長下降,危中有機。中國經濟發展,不是追求純粹的高增長速度,而是又好又快,質量并舉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帶給民生可感受的小康社會的福祉。
可是,一季度經濟數據呈現出來的風險因素也應充分警惕,中國廣義貨幣供應低于預期,信貸放緩若無改善,經濟減速還會形成慣性。一季度出口形勢也不樂觀,出口下降超過6%,出口引擎動力不足。PPI連續25個月負增長,產能壓力不容忽視。3月份的匯豐PMI創8個月來新低,制造業依然不景氣。
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各地也有重回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沖動,各級執行面還不適應深化改革節奏。對于中央出臺的“微刺激”還有擴大為重刺激的欲望。
李克強總理表示:“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各地政府能否淡定下來卻值得觀察。
走老路,走不出GDP崇拜,才是中國經濟的真正危機。
(本文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