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5-18 20:36:58
銀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461億元,較年初增加541億元,不良貸款率1.04%,較年初上升0.04個百分點,達到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
有關專家認為,不良貸款率上升凸顯宏觀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金融業風險正在集聚,預計今年銀行業將持續面臨不良貸款上升的壓力。
銀行忙于核銷不良多提撥備有壓力
在經濟下行以及實體緩慢去杠桿的雙重壓力下,銀行一季度不良生成率較去年年末有上行趨勢。
相較于1.04%的不良貸款率均值,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已有兩家超過均值,農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猛增55億元,1.02%的不良貸款率已逼近均值。
放貸頗為審慎的大行尚且如此,中小商業銀行一季度的不良貸款增長更難以避免。一季度業績增幅最高的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81.05億元,增幅7.47%;興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則為114.52億元,比年初增長10.85%。
業內人士指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還沒有完全暴露,不良率還沒有見底,一季度已有不少銀行利用準備金核銷了部分不良貸款。隨著轉為壞賬的貸款規模增加,2014年銀行的核銷速度將加快。
交行報告顯示,根據上市銀行公布的一季度各項資產減值損失計提以及同期貸款減值準備增長情況測算,貸款核銷規模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
專家表示,隨著銀行利潤增速進一步放緩,資本補充難度增大,多提撥備面臨一定壓力。
“福建、浙江等分行過去利潤好,虛擬撥備提的高,但去年的不良貸款估計都把底子吃完了,為了滿足監管要求,會不惜消耗利潤以盡力降低不良率。”一個國有大行人士分析。
企業艱難風險大監管需有前瞻性
銀行不良貸款率緣何持續攀升?借用銀監會的判斷來說,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于增長轉段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部分企業運行困難加劇,資金鏈趨緊,信用違約風險加大;另一方面,金融領域非傳統的投融資模式不斷增多,交易對手更多元、違規操作更隱蔽,風險特征更復雜。
業內分析人士稱,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遭遇沖擊,其次,產能過剩行業受到市場和銀行金融政策雙重擠壓,境遇艱難,面臨較大風險。
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沐華認為,銀行不良貸款主要發生在江浙一帶的制造業,以及鋼貿、光伏、船舶等產能過剩領域。
這也從銀行披露的季報中得以印證:平安銀行季報稱,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商業,主要受部分鋼貿企業和民營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影響。興業銀行季報則顯示,不良貸款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除了蘇浙,廣東、福建地區不良貸款也上升明顯。
此前,有報道稱,銀監會要求廣東、浙江、江蘇等不良貸款增加較多區域開展調研摸底,商討應對方案。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趙慶明認為,大規模的排查風險或將加劇一些行業信貸的緊張情況。“監管部門應該提高風險的前瞻性,加強平時合規性管理,而不是等風險已經暴露了,才開始指揮銀行進行排查。”趙慶明說。
銀行未來隱患重重 “擠泡沫”有難度
“各家金融機構已經收緊對房地產領域的投放,部分中小房地產商資金鏈出現危機。雖然目前銀行房地產類不良貸款率并不是很高,但前景堪憂。”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分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房地產的不良貸款問題主要集中于城商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
連平指出,目前平臺債和房地產還沒有產生系統性風險。不過,如果今年和明年GDP低于7%,這兩大領域在城商行將暴露更多不良貸款。
“目前,許多小貸公司和民營擔保都參與了民間借貸、非法集資,違法違規經營的現象不少,與他們多有合作的銀行感覺潛在風險較大。”一名銀行人士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
另外,一份來自標普的報告認為,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行業的壞賬規模在未來2年至3年內將上升。
交行預計,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慣性增長趨勢在未來2個至3個季度內保持不變,全年不良貸款余額增長將高于往年,不良貸款率可能小幅增長到1.1%至1.2%的水平。如果GDP增長率大幅放緩,或者房地產價格總體上出現20%以上的跌幅,則不排除不良貸款率增長至1.3%至1.5%的可能性。
不過,東方證券分析師王軼認為,對于不良貸款的增長不宜過于悲觀。經濟周期性放緩有一定的底線,穩增長依然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目標之一,目前監管部門仍有很大的政策儲備空間,從目前一系列改革措施來看,完全可能實現在增長中“擠泡沫”。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