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6 00:35: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無論在經濟界,還是在自然界,大型企業或者動物,總會比中小型的企業或動物來得更具優勢,這是亙古不變的準則。
目前,雖然銀行只向大企業提供開發貸的策略,以及全國多數城市的市場出現成交量大幅下滑現象,給中小地產商在短期內帶來了經營上的困難,有些甚至已經威脅到了企業生存的根本。但眼前的困難未必是一件壞事,中小房企有可能重新思考開發經營的模式,從而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過去的三四年里,雖然有大批的中小地產商因為融資成本和土地成本的高企,經營利潤削薄,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而慢慢退出房地產行業。但也有一小部分企業逆勢而上,適應市場的發展趨勢,由小變大。
收購綠城的融創就是一個例子。要知道,就是在上市的2010年,融創的銷售額也不過只有84億元。而當時銷售額超百億的房企已有近20家。融創當時在全國的房企中也只能算是家“中小企業”,但通過合作,融創借助國企、央企力量獲得了低廉的項目融資成本,借助綠城、方興的力量,豐富了自己的高端產品線,利用自身強大的銷售能力,最終在短短四年里成為了房地產行業的一線房企。
同樣,陽光城、旭輝、泰禾等福建房企,也是通過調整經營策略等方式,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銷售額的爆發式增長。
上述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盡管房地產行業目前的經營環境不如已經過去的“黃金十年”那么美好,但也并不代表中小企業只有死路一條。
最根本的是,企業能夠及時進行模式創新,根據整個宏觀經濟面的發展趨勢,在行業內開創全新的經營模式。
比如,朗詩、三湘借助于國家發展綠色科技環保產業的政策,積極發展具備高科技含量的地產特斯拉;又比如,一些房企在海外市場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也有一些企業利用對土地和行業的熟悉,發展房地產基金,投資優質地產項目,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收益;還有企業從事物流倉儲物業的開發,獲取了可觀的收益。
對于中小地產商來說,也許眼前的經營困境,讓它們不得不賣掉部分項目,有的甚至要退出房地產行業,但也給它們打開了另一片前景更為廣闊的天地,假以時日,這些企業未必不會在新的領域迅速成長為行業龍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