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9-12 09:25:03
從最樂觀的“5000點不是夢”,再到最悲觀的中級反彈。如今牛市來臨的猜想幾乎成全市場的共識,不過,牛市前端,仍有近三成多私募機構已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細究私募機構“猝死”原因,無不外乎三個因素,公司管控混亂股東內訌、生不逢時高點建倉、內幕交易被處罰。
三成私募機構活不過五年
去年以來,結構化的牛市不斷給市場加溫,私募更是趁勢大力發行新產品。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今年以來已成立1126只陽光私募新品,本周共成立26只陽光私募新品,其中以結構化產品為主,占16只,另外10只非結構化產品,所有新成立產品均為股票策略。
不過,牛市前端,仍有不少私募倒在黎明之前。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06只產品清算。而將時間維度拉長,更是有為數不少的陽光私募機構不僅產品清盤,更是徹底從私募行業銷聲匿跡。
據格上理財統計,截至2014年8月30日,在發行過公開產品的1132家陽光私募管理人中,已經有357家私募機構停止運作,存活率為68.46%。整個陽光私募行業的平均存續時長僅為5.44年,而提前落幕的這些私募機構的平均存續時長僅為4.32年。從規模來看,95%以上的私募管理規模低于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低于5億元。
如果以地區分布來看,上海占比最高:北上廣深四地中,上海停止運作私募數量的占比高達31.40%。其他地區中,富庶的江浙地區私募停止運作數量最多,占其他地區總量的32.29%,占總數量近10%。不過,格上理財研究中心張彥認為,由于統計的數據中,僅考慮發行公開產品的私募,深廣地區以單賬戶、專戶等形式開展業務的私募,由于數據不公開,未納入統計,而此類私募機構停止運作并不在少數。
若以派系看,民間派私募機構停止運作比例最高,占比39.07%,券商派私募機構占比為29.8%,其他金融機構出身的私募機構占比22.52%,而出身公募派系的私募機構占比最少,為8.61%。
猝死原因之一:公司管控混亂
今年4月,2013年私募業績冠軍創勢翔內部矛盾浮出水面,并迅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深圳創勢翔股東黃平與章亞東、張鏟棣兩方相互指責,內容涉及產品管理權和對方謀圖非法利益。由于雙方都僅提供了相對有限的材料,至今這場由內訌引發的“恩怨劇”仍有諸多難以辨清之處。爭斗的最終結果卻是,深圳創勢翔的兩派股東從此分道揚鑣,旗下產品清盤,黃平繼續經營廣州創勢翔,而章亞東、張鏟棣這一方則另立爐灶。
更早的時候,2010年私募冠軍常士杉,其管理的世通1號當年以96.16%的收益率獲私募冠軍。但隨后一年衰運接踵而至,一邊是公司內訌,公司股東爭斗不止,一邊是產品業績極其慘烈,旗下3只產品最終在2012年被迫清盤。
事實上,盡管投研能力是私募機構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卻不是充分因素,清晰而理性的發展規劃、嚴謹而系統的投研體系、高效而規范的管理機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前述數據中,民間派私募機構停止運作比例最高的原因即在于此。對此張彥認為,雖然民間派私募投資手法十分生猛,偏好重倉+題材式投資,業績可能在公司發展初期排名靠前,但由于市場適應性較差,并多為單打獨斗,一般不具備公司管理能力,導致其在規模擴張、團隊人員擴充后,同時面臨投資及管理雙重難題。
相比而言,公募派私募機構成活率最高,主要源于其團隊人員多接受過較系統的訓練,市場適應性相對較強,并熟知公募基金成熟的公司投研及管理體系,在管理公司、培養團隊、產品線建設等方面具備先行優勢。
猝死原因之二:內幕交易是“致命鶴頂紅”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私募機構最終倒下的原因卻在“內幕交易”,這部分出于做好業績的初衷,但是卻最終觸犯了監管紅線,直至東窗事發。
今年年初,監管部門分別對深圳財富成長投資有限公司、財富成長總經理唐雪來進行處罰。唐雪來管理產品曾是2009年陽光私募榜眼,彼時唐雪來憑借156.66%的傲人業績一舉成名,此后2010年6月唐雪來離開新價值創立深圳財富成長投資有限公司,并先后發行多只陽光私募產品。
2011年2月,天音控股證代肖猛向唐雪來泄露天音通信與蘋果公司簽訂協議銷售蘋果產品事項。隨后唐雪來旗下6只信托產品中的4個賬戶合計買入天音控股196.56萬股。有分析稱,正是此舉使得唐雪來遭到來自監管部門的巨大壓力,導致其產品業績不理想,例如其業績最好的第一只產品財富成長1期,2011年跌幅20.12%,2012年跌幅11.93%,截至2013年7月12日,該產品凈值為0.8189元。并最終在2013年6月全數清盤,隨后公司解散。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上海紫石投資董事長張超。2011年,A股呈現單邊下跌走勢,整體跌幅為21.68%,而陽光私募基金“紫石一期”以全年35.98%的高收益率占據結構化產品業績頭名位置,不過2012年3月張超即因內幕交易開始被監控。據媒體報道,在西藏發展買礦的過程當中,有人將相關信息透露給張超,張超介入之后,又有一家機構資金介入拉升,而西藏發展正是當年最牛的股票之一。
“內幕交易看起來是很美,事后卻令人后怕,雖然依靠內幕交易能有機會把業績做上去,但是卻要為此冒巨大的風險,尤其是現在監管力度前所未有加強的背景。”深圳一公轉私的私募人士說,為了規避風險,現在凡是跟上市公司相關人士有通話記錄的都堅決不買。
猝死原因之三:生不逢時全盤皆輸
與前述因素不同,不少陽光私募倒下的原因卻只能歸咎于建倉節點不佳,這也是過去多年陽光私募機構倒下的最主要因素。
據格上理財統計,停止運作的私募機構成立時點最多集中在2009年小牛市,其次便為2006-2007年大牛市。再如2011年成立、已停止運作的私募機構,在數量上位列歷年第三。張彥認為,主要源于這些私募機構在不斷下行的行情中,逐漸磨損了隱忍的毅力,奢望可以豪賭翻身,終在不斷受挫中,將投資者信任損失殆盡,苦命終結。
比如,2011年底,原嘉實基金經理王貴文執掌的隆圣投資將其旗下的四只產品全數清盤。在投奔私募之前,王貴文曾是公募基金大名鼎鼎的明星基金經理,擔任嘉實基金總經理助理,掌舵嘉實主題精選。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王貴文掌舵的嘉實主題精選期間基金凈值增長175.9%,在同期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七。不過,王貴文“私奔”的時間點確實糟糕透頂,2007年底到2008年初,其時指數正處于熊來臨之前的6000點。其后的四年,盡管王貴文拼盡全力,無奈四只產品仍最終處在虧損30%的困境。
此前,王貴文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之所以選擇離開,是“實在不想再受股市的煎熬了,建倉的點位不好,剛好是2007年的6000點上下,熊市突如其來,而且持續的時間又這么長,想要解套遙遙無期,于是選擇了轉身”。在隱退前,王貴文曾告訴一位持有人“以后再也不會做二級市場了,此次別過,今世不再來”。
通過對停止運作的私募公司進行分析,格上理財發現,95%以上的私募管理規模低于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低于5億元。據格上理財統計,被市場廣為認可的私募機構管理資產規模多在30億元以上,穩健的業績與適合的高規模,使這些大私募投資更加從容,形成規模與業績的良性循環。
而按照目前陽光私募的盈利模式,其實就是“公司利潤=規模*收益”,在行情好的時候趁勢壯大規模,不過行情好的時候,又恰恰不是入場的最佳時間點。
不過這似乎是難以破除的悖論。“行情好的時候,發產品就是比行情差的時候容易,比如2012年底,我想發一只5000萬元的產品,到了最后才募集不到2000萬元,但是最近我同樣發5000萬元的產品,卻一下子募集了兩億多元。”深圳一陽光私募人士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