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00:46:12
企業年金從無到有,從490億元規模到6714.32億元,或許到了可以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候。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距離2004年人社部頒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至今,已經整整過去十年。企業年金從無到有,從490億元規模到6714.32億元,或許到了可以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候。
十年來,企業年金規模并未出現爆發式增長,增速始終較為平緩?!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吡私獾?,公募基金作為投資管理人主體,雖然對于企業年金發展相當重視,但由于發展成本過高,基金公司目前仍然還在“賠本賺吆喝”階段,投資管理規??偤鸵驳陀诒kU公司。
有機構高管堅定看好企業年金的未來發展機遇,并表示,公募基金既然不能改變單一投資管理人的身份,就要將投研和產品設計做好,提升自身吸引力。
上半年企業年金規模數據出爐
企業年金的發展地位及其對于我國養老支付體系的意義,無須多做強調。為了使企業年金的投資運作更加透明,人社部于2012年起開始更為詳細的分季度、半年和年度披露企業年金規模和投資收益。10月8日,201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企業年金數據新鮮出爐。
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企業總數已經突破7萬家,達到74850家;2013年年末為66120家,2012年年末為54737家。參加職工人數為2169.42萬人,2013年年底為2056.29萬人。今年上半年末,企業年金累計金額和實際投入運作金額分別為6714.32億元和6471.55億元,去年年末為6034.71億元和5783.6億元。
今年上半年一共新增企業年金組合數為102個,截至半年末已建立的組合數為2621個,去年年底為2519個,2012年為2206個。
眾所周知,企業年金相對于其他投資產品來說更加講究風險與收益的平衡?!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企業年金產品2012年年度平均收益率高達5.68%,2013年為3.67%,今年上半年為3.44%。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是其他計劃中的含權益類產品,為3.67%;其次是集合計劃中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為3.56%。不難看出,固定收益類產品與含權益類產品在收益上并未拉開差距。
目前一共有20家機構具備企業年金投資管理資格。規模上看,20家機構二季度增長總量為361.5億元,增長前五名分別是泰康資產、中國人壽、平安養老、長江養老、中金公司,分別增長58.03億元、44.12億元、42.02億元、31.44億元和31.43億元;公募基金公司華夏、易方達緊隨其后,單季規模分別增長30.25億元和26.85億元。20家機構中,僅南方基金和中國人保二季度規模有所下滑,分別減少835.5萬元和3.81億元。
與去年末相比,今年上半年20家機構投資管理規模累計增長687.95億元,其中泰康資產仍然領先,增長達110.68億元。其次是中國人壽、平安養老、中金公司、長江養老、華夏基金、太平養老、易方達基金,規模增長均超過50億元。3家機構上半年規??s減,其中中信證券上半年規模減少最多,為13.06億元。不論是總量還是增量,華夏基金在公募基金投資管理人中長時間保持領先,易方達也在明顯追趕。
截至上半年末,20家機構管理總規模第一的是平安養老,為893.48億元;緊隨其后,中國人壽785.5億元、泰康資產622.94億元、華夏基金563.33億元、長江養老417.42億元均位居前五。
十年規模增長較平緩
2004年以來,企業年金增速一直較為平緩。博時基金總裁助理兼養老金業務部總經理耿紅認為,“企業年金目前的絕對規模,確實未達到當初制度設計時的市場預期”。不過她同時指出,“雖然增速較緩,但從發展的平穩程度來看,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健康的。”
企業年金未來能否出現暴增可能?耿紅認為,這主要取決于相應政策能否落實配套,能否真正起到激勵的效果。
客觀地說,人口老齡化壓力之下,十年來企業年金政策正在不斷松綁升級,這對國內養老金市場來說,其實是好事。只有全社會都認識到眼下傳統養老金的困境,才能轉變思路,一起尋找出路,才能引起社會對養老體系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的足夠重視,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才會得到關注,對職工、對企業來說更是尤其如此。對比發達國家成熟的企業年金計劃,我國才剛剛起步。
如上所述,企業年金的發展需要政策紅利。2013年就是政策紅利集中出臺的一年,人社部先后出臺第23號文件 《關于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以及人社部第24號文件 《關于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養老金制度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進一步放寬投資限制;去年底更是傳來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實行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的重大利好,該政策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當時便有基金公司高管激動地向記者表示,“美國基金業輝煌30年基本上就是從401K計劃開始的,現在開始實行延納稅優惠政策簡直是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為什么眾多利好政策出臺之后企業年金規模增長依然有限?耿紅指出,以遞延納稅為例,這種繳費模式是與國際接軌的一種模式,但目前出臺的文件尚需實際操作細則指引。在細則未明確前,部分準備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暫時處于觀望狀態。
耿紅堅持看好企業年金未來的發展,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可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有條件加入企業年金計劃;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單靠國家財政很難支撐起龐大的養老壓力,決策層對于養老保障體系頂層設計的重視程度也前所未有。
高經營成本吞噬公募利潤
應該說,企業年金從一開始就是帶著“先進性”的——其率先打破了混業經營的格局,將保險公司、公募基金、券商等不同的資管機構置于同一平臺進行競爭。由于企業年金資金性質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層在制度設計上為規避風險可謂煞費苦心,每項計劃必須集齊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四方,缺一不可。其中,公募基金公司參與的角色僅是投資管理人。
具備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機構都必須是業內佼佼者。現有的20家投資管理人機構中,公募基金有11家,即海富通、華夏、南方、易方達、嘉實、招商、富國、博時、銀華、國泰、工銀瑞信;保險公司7家,即中國人壽、長江養老、中國人保、太平養老、平安養老、華泰資管、泰康資產;券商2家,為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
公募基金公司數量最多,但規模尚不敵保險公司。截至上半年末,11家基金公司合計管理規模為2662.62億元,以華夏563.33億元最高,嘉實409.4億元、工銀瑞信327.35億元、博時295.75億元、海富通259.7億元、南方258.09億元、易方達255.14億元、富國151.33億元、招商53.79億元、國泰51.18億元、銀華37.59億元。8家保險公司規模合計3203.73億元,超過公募基金,僅中國人保和華泰資管投資管理規模不足百億。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規模也不可小覷,分別管理315.14億元和290.04億元,合計605.18億元。
耿紅指出,保險公司具有規模優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營銷實力。
除了競爭對手強勁之外,公募基金公司在開拓企業年金市場中還面臨著自己的障礙。耿紅認為,最大的障礙就是公募基金只具有單一的投資管理人資格,處于這條“食物鏈”的末端。而保險公司多數既是受托人又是賬戶管理人,具有“先天”優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同時了解到,公募基金公司目前仍處于“賠本賺吆喝”的階段。耿紅介紹稱,企業年金是高投入業務,所投入的財力與得到的利潤是不成正比的。主要有兩大支出,首先是在人力上,投研、銷售和后臺,包括風控、會計核算等業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其次是整個管理系統的支出。由于企業年金計劃的特殊性,即便是單一賬戶也會有很多投資組合,管理起來同樣也會推高經營成本。
耿紅表示,若要想降低經營成本的話,提高管理效率是關鍵,包括大力推動養老金產品發展,整合內部管理資源,“我們企業年金團隊內部也在進行調整優化,讓投資服務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響應客戶需求。”
那么,公募基金在企業年金領域的優勢又在哪里?耿紅認為,作為專業的投資機構,公募優勢仍然集中在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之上,這是立足之本。同時,基金公司的決策機制和流程可以確??朔唐诘氖袌霾▌?,堅持既定投資方針、資產配置與投資理念,以獲得相對滿意的長期回報。
含權益類計劃規模突出
按照委托人的區別,企業年金分為單一計劃、集合計劃和其他計劃,每一類再各自分為固定收益類組合和含權益類組合。兩者的區別在于委托人的家數——企業年金單一計劃只能有一家企業,而企業年金集合計劃可以有多家企業共同參與。
截至上半年末,單一計劃數量為2224個,總規模5561.23億元。其中固定收益類524個,期末資產金額835.27億元,上半年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11%;含權益類達到1700個,總規模4752.96億元,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3.51%。集合計劃共146個,總規模581.74億元。此外,其他計劃28個,總規模77.96億元。
含權益類計劃整體數量和規模遠超于固定收益類,說明參與年金計劃的企業對于收益具有一定訴求。含權益類計劃股票投資比例不高于30%,而前兩年A股行情較弱,各計劃更不敢將投資比例向權益類傾斜,因此含權益類與固定收益類年金計劃收益上并未拉開差距。
人社部抽樣公布了部分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現狀,成立于今年3月25日的企業年金產品銀華乾利股票型養老金產品,二季度投資收益達7.14%。
去年出臺的人社部第23號文將企業年金投資范圍擴張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特定資產管理計劃和股指期貨?!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已有不少公募基金公司發行適應新投資范圍的企業年金產品,如海富通昆侖信托型養老金產品、工銀瑞信添惠信托產品型養老金產品和工銀瑞信年年盈特定資產管理計劃型養老金產品等。
耿紅表示,盡管企業年金投資標的有所放寬,但出于對資金安全的高要求,最關鍵的是把握好風險平衡,規避高風險投資,“有些機會必須要放棄”。
多種投資工具豐富企業年金產品是大趨勢,產品創新的思路也是要將投資工具的運用與規避風險齊頭并進,同時還要緊跟經濟改革的步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