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0-24 11:03:45
每經記者 師燁東 發自北京
日前,中海油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國海油燃氣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664萬千瓦,燃氣發電裝機容量在國內電力行業穩居領軍地位";與此同時,中海油官網上名為《打造中國"第三電網"》的文章,顯示了其在天然氣發電領域的戰略部署。
憑借在天然氣產業鏈上的布局及進口LNG的價格優勢,中海油近兩年在天然氣發電業務上持續發力。
盡管前景被看好,但是天然氣發電行業卻面臨沒有經濟效益的尷尬情況,而中海油要想在行業內保持領先,也需要付出不小代價。廈門大學林伯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海油要打造"第三電網",并沒有說起來那么容易。
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2年翻番
截至目前,中海石油氣電集團(中海油全資子公司)旗下6家天然氣電廠累計生產電力超1000億度。隨著年內中山嘉明電廠的一組發電機組投產,中海油天然氣發電總裝機容量將接近800萬千瓦。
數據顯示,2012年末,中海油的燃氣裝機容量為305萬千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中海油的燃氣裝機容量已然翻番。
中宇資訊分析師李鳳燕表示,中海油在天然氣發電上發力,是因為看好其前景。"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天然氣發電,在政策的不斷助推下,發展天然氣發電是未來的趨勢。"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尤其在國內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下,天然氣發電的環保優勢得以體現。因此雖然目前涉及天然氣發電的企業在運營上難以保證盈利,但是仍有不少企業因看好其未來前景而進行投入。"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廣彬認為,由于設備折舊較少,天然氣發電最重要的成本來自于原材料。面臨眾多央企的競爭,中海油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天然氣進口商,在原料方面的優勢不言而喻。
王曉坤告訴記者,由于中海油不少LNG項目的合同簽訂較早,長期的合同價格比現在的進口LNG在價格上便宜不少。
做大需突破多重阻礙
盡管天然氣發電的前景被看好,但是相關企業目前在國內難以盈利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直言,相比國外的行業發展,天然氣發電在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中海油想在天然氣發電行業上有所發展,首先需要行業本身破除上網難、成本高等多重障礙。
林伯強也表示,中海油想發展天然氣發電,首要面臨的是行業當前的不景氣;而對于集團自身來說,除了行業與市場化的因素,中海油還需要考慮與各類企業的協同合作,"將天然氣發電做大到一定規模,打造所謂'第三電網',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國內天然氣專家劉毅軍認為,天然氣發電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氣價。但由于天然氣價格高,導致了天然氣發電的經濟性很差,部分企業的發電成本甚至超過電價,只能靠政府補貼存存活,這限制了天然氣發電整個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氣價低的時候,天然氣發電是比較劃算的,但是現在氣價上升,煤價降低,天然氣發電的效益就比煤發電低很多了,高電價也就難以賣出去。"
"天然氣的價格相對于煤炭發電及油類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因此在天然氣發電上的發展仍然比較緩慢,目前僅停留在調峰發電基礎上,大規模的應用尚需時日。"李鳳燕說。
韓曉平認為,除去價格沒有優勢,天然氣發電目前在國內的定位發展也比較尷尬。"天然氣發電在國內發展之初,大型項目被引進較多。由于大型發電項目調峰損耗太高,并不符合中國國情。類似于分布式的小型天然氣發電項目效率更高,但是卻不好并入電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