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01:29:05
近年來,激光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的“光谷”建設也是遍地開花,業內人士估計,國內的激光產業規模已經達到千億級別。本組稿件將從宏觀政策、產業發展以及城市競爭等角度,全面剖析中國激光產業的現狀及未來。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歐陽凱發自深圳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歐陽凱發自深圳
近年來,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激光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的“光谷”建設也是遍地開花,業內人士估計,國內的激光產業規模已經達到千億級別。
國家也出臺了多項扶持激光產業的政策,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部分政策甚至可能降低國產產品的競爭力,政策調整空間較大?!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邔暮暧^政策、產業發展以及城市競爭等多個角度,全面剖析當前中國激光產業的現狀及未來。
替代傳統加工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最近,現在已經成為從國家到地方最大共識?!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各地頻頻上馬激光項目,打造高新制造業基地,便是這一輪產業轉型的縮影。
“我們處于變化前夕,序幕正在拉開。”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稱,降低應用方的購置成本,將極大拓展激光的應用市場,使整個激光產業呈“井噴式發展”。
各地搶建“光谷”/
激光產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國內激光產業市場規模在190億元左右。不過,在曾先后擔任大族激光(002008,SZ)、光韻達(300227,SZ)兩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興看來,這個數字還太保守。他表示,僅國產的激光設備產值即可達到300多億元,加上進口設備500多億元,狹義的激光產業目前至少也有近千億元的規模,如果算上一些只能使用激光技術加工的應用市場,那么體量將更大。
實際上,目前整個產業規模的體量究竟有多大,尚無權威數據,但激光行業的市場規模正在高速增長,卻是不爭的事實。OFweek激光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葉啟東表示,近幾年,隨著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激光產業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5%~20%。
在此背景下,各地紛紛上馬激光產業園區項目,希望在這一新興產業中分一杯羹。最早的“光谷”出現在武漢。2001年,原國家計委、科技部在武漢原有的高新技術園區的基礎上,成立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光谷。
與此同時,深圳的激光產業也在悄然崛起。雖然截至目前僅有區一級政府提出打造激光產業園區等規劃,但深圳在大族激光、光韻達等一批企業的簇擁下,已成為繼武漢之后國內第二大激光產業聚集地。在邵火看來,深圳激光產業崛起的原因之一是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傳統加工業,對加工手段的升級需求。
去年9月初,廣州市重啟“廣州光谷”建設。記者了解到,重啟的“廣州光谷”把建設目標定為近、中、遠三個目標,到2016年近期目標時,光產業產值預計超4000億元,增加值上千億元。
除此之外,長春、上海、溫州、無錫、重慶等地也都分別投資建設“光谷”以及激光產業園區,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各地“光谷”、激光產業園已建的和正在興建的已超過16個。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李佩娟告訴記者,從各個地區激光產業企業數量來看,華中地區和珠三角地區聚集了目前激光產業的幾大領先企業,在全國的市場地位較高。
成轉型升級首選產業/
激光產業高速發展,與其廣闊的應用市場密不可分。根據應用市場所面向的行業不同,下游激光設備市場可粗略分為兩類:高功率激光器多用于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機械制造、軍用武器等行業;中小激光器、特種激光器多用于激光醫療、輕工業等行業。
在王小興看來,激光應用范圍極廣,每個人的生活都與激光有關,“從手機、手表、汽車,乃至餐具、馬桶,都有激光的影子。”激光現在主要應用在通訊、工業加工等,但未來遠遠不止于此。以清掃國家大劇院為例,清洗一次需花費12萬工時,如果將激光應用到材料改性上,將使材料自帶清潔功能,僅這一項應用的經濟收益就極為可觀。
對于各地政府而言,激光產業既可以成為升級傳統加工制造業的手段,如激光切割、焊接等,又可以成為產業轉型的選項,如激光醫療等。“將傳統工業高新技術化,就是產業升級的具體內容。”王小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比如加工制造業,傳統金屬切割方式精度低、切面粗糙,不僅需要二次處理,而且易造成污染,如果用激光替代傳統工藝,一刀下去,切完就可以用,能耗非常低,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王小興舉例稱。
他認為,激光應用的最大意義在于替代和創新。所謂替代,就是通過激光結合計算機控制替代傳統制造的手段。“比如手機外殼需要用到刀頭,效率低消耗高,我的一個客戶一年光買刀具就要100多萬元,不如花100萬買一套激光設備。”王小興舉例說道。
所謂創新,就是擴展傳統工藝可加工部分,使設計師的產品不受現有加工條件限制。“比如說我在一平方毫米上打20個微孔,每個孔直徑80個微米,傳統工藝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做不到,現在激光就能制造出來。”他繼續解釋道。
至于各地為何把激光產業作為產業升級轉型的首選,在李佩娟看來,正是因為激光在許多 “明日之星”的產業中有著重要的應用,比如光通信、軍工、激光醫療等。
政策可操作性差/
不過,國內激光產業現在的高速增長,除了建立在廣闊的應用前景之上,還與國內激光應用市場過去普及較差有關。大族激光證券事務代表王琳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闡述激光產業至少有五到十年高速發展期時,所舉的例子正是國內外激光應用的占比相差懸殊。
王小興告訴記者,普及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觀念,傳統行業的人變懶了,不愿意改變傳統加工方式,所以要有機制倒逼高污染企業出局;二是過去購置激光設備的成本太高,很少有企業愿意買。原來購置一臺激光切割機要四百多萬元,維修成本又高,除了高端加工企業,別的公司根本不敢用,現在降到一百多萬元,普及性就好了很多。
據邵火介紹,近年由于國產中小功率激光器得到市場認可,打破過去進口產品的壟斷格局后,價格直線下降,比如一臺10W光纖激光器,2006年前最低是16萬元,國產的一出來,馬上降到8萬元,再過兩三年,2萬元不到,現在最低還有1.6萬元。
在他看來,以前工業化應用之所以推廣不動,主要因為激光設備成本太高,小企業根本不敢用,而現在成本下降后,整個行業快速發展,中小功率市場普及度高,現在500W的激光器即將跌破20萬元,將會替代很多傳統行業的加工方式。他還透露,武漢有一家公司在三年時間,資產已從1000萬元激增至3億元。但他認為,激光普及到全民還有一個過程,有待于大功率激光器的價格進一步下降。
近些年,國務院先后發出《“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激光產業作為重點領域名列其中,而大功率光纖激光器技術也入選了2014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但在廣東社科院綜合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看來,激光產業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并不符合企業發展需求。比如,國家對企業進口2000W以上光纖激光器免稅,在以前無法自產時是利好,但如今國內已有數十家專門生產光纖激光器的企業,這會導致國產與進口產品不在一個平臺上競爭,無形之中降低了國內企業競爭力。
對此,黎友煥提出三條建議:其一,加強對激光產業歸口管理,在我國激光產業還沒有正式的歸口部門之前,建議在科技部下成立國家激光專家管理小組,探索一條宏觀管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其二,政府應增強對激光產業資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在他看來,只有政府投資增加的同時,才能大力發展非政府的投資。
其三,制定和完善激光產業的法規和政策,一方面制定激光設備質量檢測標準、激光設備安全防護規定等,另一方面通過減免稅收促進技術創新和發展。
《《《
城市案例
爭奪激光產業頭把交椅深圳大有趕超武漢之勢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歐陽凱
2000年以來,國內十多個省市地區把發展光電子產業作為 “十五”規劃的重點之一,武漢、長春、廣州、上海、北京、重慶、西安等,紛紛構建起各自的“光谷”和激光產業園,在國內掀起了一場 “追光”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其中以深圳和武漢最為耀眼,武漢光谷以院校背景濃厚、科研能力著稱,而深圳激光產業則以擁有眾多極具競爭力的激光公司聞名。
需求旺盛帶動產業繁榮/
事實上,正是依托巨大的制造業對加工設備的需求,深圳地區的激光產業才得以迅速發展。今年6月,有媒體報道稱,深圳已成為繼武漢之后的國內第二大激光產業聚集地,出現了200多家激光企業,產業規模達100億元。另據OFweek激光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葉啟東預計,武漢的產業規模大約在150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坦言,深圳和武漢的實際差距或許更小,深圳不到幾年便可趕超武漢。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激光企業主要集中在南山、寶安、龍崗三個區,包括大族激光、光韻達、聯贏激光等,其中大族激光、光韻達屬于上市企業,僅大族激光2013年的業績就超過43億元,占深圳激光產業產值的40%以上。
在葉啟東看來,深圳激光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地處珠三角地區——全國最大的激光應用市場,不僅各項工業投資比較大,而且具有來樣加工的產業模式傳統,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企業形成的OEM產業空間對激光加工設備有大量需求。此外,曾先后擔任大族激光、光韻達兩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興還認為,珠三角地區接受新事物快,對于激光加工手段不排斥,也是珠三角地區需求旺盛的原因之一。
以大族激光為例,從2009年到2013年,其在華南片區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便高達127%。此外,葉啟東還指出,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擁有豐富的資本和人才市場,各種配套設施完善,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據悉,目前深圳的激光加工優勢已吸引光通訊、半導體、光伏、汽車、電子科技、機械重工等產業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武漢,深圳形成完整的激光產業鏈也不過短短幾年時間。業內人士認為,深圳激光產業具備戰略性行為意識,產學研相對緊密,且注重利用現有的工業基礎進行高新技術引進工作,使世界先進的激光技術紛紛進駐深圳并開花結果。
廣東社科院綜合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評價道,“深圳激光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青年期、成熟期”。在他看來,由于激光產業是新型技術產業,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同和市場融資,預計未來上市的公司會越來越多。
兩個城市兩種模式/
同武漢相比,深圳激光產業發展少了國家導向的色彩。王小興指出,兩個產業集群的區別在于,武漢是政府引導,科研推動,而深圳是資金推動,市場拉動。
王小興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武漢以教育基地為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然而一旦去到企業,許多成果變成了國家導向,而非市場,這造成了對接市場不力,“如果公司設計的產品不緊跟市場需求,肯定有斷代,比如武漢某激光公司,一年銷售額可以達1億元,但利潤卻只有區區100萬元”,與此形成對比,深圳模式是市場下訂單,產品按需設計,“你提要求,我能造出來,報價接受即可成交。”
大族激光證券事務代表王琳同樣表示,“武漢的激光企業多數是以研發為主,并不是市場導向,比如研發了某個參數后向國家申請某個重大課題,獲得重大科研獎勵”。
此外,深圳對于人才還有著天然的優勢。從2010年后,由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舉辦的3D打印論壇、亞洲激光論壇便從主辦地東莞移遷到深圳,便是因為看重深圳激光產業良好發展態勢。
在黎友煥看來,正是“注重人才儲備、市場拓展”使得深圳產品研發和銷售市場思路清晰,發展迅速。但截至目前,深圳僅有區一級政府提出建設產業園區,政策力度遠小于武漢,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稱。另一位業內人士舉例說道,“我在武漢的一個朋友,也是一個激光企業老板,他跟我說,只要沾激光的邊,市政府支持就會加大,他去年做了三千多萬銷售后,政府直接批了六十畝地”。
對此,邵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深圳面臨的選擇很多,而激光能給政府帶來的收益又遠遠沒有金融等行業大,“深圳有房地產,有金融創新,說到公司,又有平安,有萬科,對他們來說,選擇太多了,在這些選項后,激光產業難免會被‘忽略’”。
在王小興看來,深圳位居在高端制造業的頂端,是“總部經濟”模式發展的典型,所謂總部經濟,并不是把老總辦公室、財務決算放在深圳,而是創新的核心在深圳,“如果深圳市政府重視的話,增加自身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對總部經濟發展模式會有實質性幫助”。
記者調查后發現,激光企業在深圳的密度最高,除了光韻達、大族激光外,深圳年銷售額過億的激光企業占到全國的六七成。王小興坦言道,武漢這張城市名片在國際上就不具備深圳那樣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與武漢相比,深圳的扶持力度如果有武漢10%,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激光產業群。
德國模式值得借鑒/
實際上,無論是武漢還是深圳,對比國外,國內激光產業整體出口量依然停留在小規模,且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美和中東地區等市場。黎友煥坦言,中國的激光產業一直處于“跟著跑”而不是趕超的狀態,核心產品話語權缺失,仍停留在低端市場掙錢,因此他建議借鑒國外激光產業的發展模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國外激光產業以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為代表的幾個發達國家發展最為迅速,不少國家在主要的大型制造產業,如汽車、電子、機械、航空、鋼鐵等行業中基本完成了用激光加工工藝對傳統工藝的更新換代,進入“光制造”時代。
其中,以德國的激光產業發展最為典型。早在1986年,德國便提出了以“激光研究與激光技術”為重點的BMFT資助計劃,1993年,又提出了“激光2000”新的資助計劃,2013年底,已投入實際應用的超短脈沖激光工業精加工技術,更是獲得德國總統高克頒發的德國未來獎。
黎友煥介紹,德國為了推廣激光加工技術,除了建立9個國家級激光中心外,還大量建立激光加工站,同時在大、中、小型企業積極建立激光加工生產線。他建議,在布局激光產業時,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給予一定扶持,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北京、上海、武漢、江蘇、廣東等地形成具有較大規模和高水平的激光集團,從而帶動全國激光產業的發展。此外,在激光產品方向上,應該重點發展激光音像設備、激光加工成套設備、激光醫療器械、激光檢測儀器、激光印刷設備等,他補充道。
至于具體發展步驟,黎友煥給出了“兩步走”計劃:第一步,用大約五年的時間完成產業基地向全國輻射,提高激光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以及產品年總銷售額;第二步,再用大約五年時間完成激光產業的國際化,使激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
產業問題
高功率激光器核心元件被“卡脖”國內企業無自主定價權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歐陽凱
激光行業跨域廣,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界限,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介紹,協會的工作之一便是將一些只用激光技術加工的公司納入激光行業。
跨域如此之廣,國內激光產業與世界差距多大?實際上,盡管整體工藝水品落后,產業化緩慢,但在技術方面與世界并無差距。“世界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于1960年4月,我們在1961年也做出來了。”曾先后擔任大族激光、光韻達兩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興稱,產業整體落后是因為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期間,其他要素未能同步。
隨著國內企業逐步在中小功率激光器市場站穩腳跟,長期依賴進口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我國激光產業的定價權依然無法自主,長期被國外壟斷。
工藝落后致產品依賴進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激光產業上游集中在器件供應商。據王小興介紹,不同激光器有不同的關鍵器件,因此,上游供應商眾多,涉及行業廣泛,包括稀土、電力和銅等。
然而,目前我國激光產業工藝整體落后。王小興稱,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福晶科技”,002222,SZ)生產的晶體,大量出口至德國、美國,國外企業制成晶片后再出售至中國。“并非中國不能自產晶片,而是工藝不過關,進口晶片性能比自產的要好,下游加工商出于穩定性考慮,肯定會選擇進口產品。”
中游的激光器制造也是同樣境遇,比如制造飛秒激光器,在加工縮膜期間,縮膜便無法自產,只能進口。
芯片大量依靠進口的原因在于工藝不過關。邵火稱,在工業應用方面,有不少核心器件依靠進口,其性能、穩定性以及大規模工業生產水平均與國際差距較大,“這與技術研發水平無關,根源在于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
王小興表示,在研發上,國內所掌握的激光技術與國外差距并不大,但是受限于整體工業素養,以500W以上的激光器為例,國產的產品在耐用性等方面依然難以匹敵國外產品。
高功率激光器定價權缺失
據了解,目前激光行業的主流產品是光纖激光器,而在全球光纖激光器市場中,以IPG公司為首,加上 SPI、GSI、Nufern、Coherent、JDSU等巨頭幾乎把控了激光器市場的話語權,其中,IPG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2013年,國內大功率激光器研發的領軍人物閆大鵬公開表示,目前我國中低功率光纖激光器的制造技術已十分成熟,但高功率激光合束與泵浦耦合等領域存技術難題,且器件缺乏,造成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長期依賴進口。
前瞻產業行業分析師李佩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激光產業的差距主要包括激光元器件技術方面以及產業化,其中,元器件技術的差距制約了整個激光產業的產業化水平。
王小興稱,在激光設備中,光纖激光設備占到30%~40%,比例也逐步升高。“不過,由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定價權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光纖激光器占激光設備的成本甚至可能超過60%,比如打標設備等。”
另據業內人士估算,IPG已經占據行業內超過70%的市場份額,直至近年來,以銳科激光為首的激光器公司,逐步生產出穩定的中小功率激光器,才使得這一情況得以緩解。“現在500W的激光器已是中國自產的天下了。”邵火表示。
記者了解到,雖然市場上大功率激光器的定價權依然掌握在以IPG為主的國外企業手中,但國內已有不少自產的大功率激光器,比如上海光機所的1000W激光器。
“目前應用普及型的還是500W激光器,如果生產穩定性通過檢驗,獲得市場認可,未來大功率激光器的價格也將大幅度下降。”王小興指出,以IPG的中小功率激光器為例,此前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在30萬元~40萬元,而自從銳科等公司生產的中小功率激光器通過嚴苛的工廠環境檢驗后,導致IPG的售價不斷下跌,目前已經跌破20萬元。
“高功率激光器的定價權掌握在國外這種局面維持不了兩三年了。”邵火對此顯得頗有信心。
《《《
未來趨勢
行業競爭激烈 高功率激光器成“下一站”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歐陽凱發自深圳
產業的發展,必然帶動資本腳步的跟隨,產業發展到哪里,資本的腳步就會蔓延到哪里。
早在7年前,武漢最大的三家激光企業——華工科技、楚天激光、團結激光欲“合三為一”,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激光企業。然而,盛況卻陡然生變,楚天激光于當年底打了退堂鼓,華工科技與團結激光也于2011年“分手”。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上百家激光企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現階段,對于激光企業來說,苦練內功,埋頭加速技術融合才是重中之重。
來自OFweek激光產業研究中心一份報告顯示,從激光新趨勢來看,以半導體激光器、高功率的光纖激光器、高功率皮秒和飛秒激光器在內的三類激光器將逐步主打市場,進一步拓展激光精密加工的市場空間,完成以前傳統加工工具所不能完成的任務。
激光業兩大巨頭“纏斗”/
2000年6月,華工科技(000988,SZ)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以工業激光類產品為主的上市公司。兩年后,深圳大族激光(002008,SZ)緊隨其后,成為第二家工業激光概念的上市企業。華工科技以生產高端的激光工業設備為主,而大族激光主要生產量大面廣的低端激光工業設備,當時,國內形成了華工科技和大族激光引領的激光產業格局。
2007年1月,武漢最大的三家激光企業——華工科技、楚天激光、團結激光決議重組結盟。但時過半年,重組計劃陡生變數。楚天激光的提前離場,讓原本“三合一”的重組方案,被迫改為“二合一”,即華工科技與團結激光組建合資公司華工團結。維系4年后,2011年,華工科技最終還是把華工團結的51%股份掛牌轉讓,武漢激光業大重組正式以失敗告終。
“如今再看那次并購,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技術融合不夠,企業整合未達到預期,我更傾向于激光業百花齊放,而不要為了擴大規?;蛘加惺袌龆①徶亟M。”OFweek激光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葉啟東向記者分析表示。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華工科技當時能與楚天激光、團結激光重組聯盟成功,或許華工科技實力更強。
盡管華工科技和大族激光總部分別位于武漢、深圳,但二者的競爭關系并未因距離而改變。
2011年9月,華工科技正式在深圳成立子公司——深圳華工激光設備有限公司,此舉被業內視為兩大激光企業的一次“貼身肉搏”,時任華工科技常務副總、華工激光董事長兼總經理閔大勇當時就表示,此番進入深圳,就是要在大族激光的眼皮底下搶市場。
上市后,兩家企業頻頻在資本市場融資。2008年,大族激光融資9億元,瞄準高端激光工業設備。2009年,華工科技融資4.58億元,主要投向激光特種制造裝備等5個項目。2011年,華工科技再次為“三網合一及3G用核心光器件產業化”等三個項目募投。截至2013年12月30日,華工科技募集資金總額已達到12.5890億元。
不過,大族激光后來居上。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華工科技營業收入達11.24億元,不到大族激光營業收入22.92億元的一半,華工科技凈利潤5482萬元,不足大族激光凈利潤2.41億元的四分之一。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正是技術至上、缺乏實業思維、戰略上的隨意性以及錯失發展良機等,使得華工科技的激光行業龍頭地位被撼動。
大族激光證券事務代表王琳認為,公司的優勢正在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且有較高的產業化比例,“如果一個產品不能產業化,技術是不成熟的,我們以市場為導向,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發什么,然后直接到市場上賣。”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上百家激光企業,呈現出“百花齊放”態勢,而在大族激光與華工科技酣戰之際,不少中小激光企業也在奮力追趕。
隨著光韻達 (300227,SZ)、金運激光 (300220,SZ)分別在2011年、2014年上市,激光行業的雙寡頭格局開始改變,以深圳為例,除了大族激光、光韻達兩家上市企業外,還有聯贏激光、光大激光、創鑫激光等非上市公司,全面覆蓋激光產業上中下游以及應用產業。
據OFweek激光產業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國內激光產業僅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武漢有3家,包括華工科技、金運激光、吉事達;深圳有兩家,包括大族激光和光韻達;蘇州有兩家,為天弘激光和銀河激光;無錫有1家,為激光裝備。
高功率激光器是未來趨勢/
來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報告顯示,2005年~2009年,中國激光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5.6%,市場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2009年,在全球激光市場出現24.8%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激光市場仍然保持15.1%的增長,成為全球激光市場中的一股新興力量。
上述報告指出,未來激光技術開發將向高功率、高光束質量、高可靠性、高智能化和低成本、固態方向發展,其中,半導體激光器、半導體泵浦固體激光器和光纖激光器成為激光器發展方向的代表。此外,精密和微細加工領域的應用是激光加工的重點應用方向,在高度精密加工的場合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如電子、半導體、通訊、光存儲等行業。
“光纖激光器尤其高功率是未來的一個重點,小功率的光纖激光器門檻已經降得很低了。”大成基金研究員肖燕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肖燕松表示,光纖激光器相比藍寶石,功率密度更高,更適合于工業化,其準度、純度比較好,光源易于操作,成本低,性價比也比較高。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沒有能夠生產高功率激光器光源的激光企業,“都是買回來組裝,目前高功率激光器只有大族激光和華工科技在競爭,其余還是局限在中小功率。”肖燕松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中小功率激光加工設備中激光切割機和打標機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核心部件激光器主要采用CO2氣體激光器,少量使用固體激光器。
“小功率的打標機已經飽和了,中小功率激光器也沒有太大發展空間。”肖燕松預測,未來以高功率為主的光纖激光器才是趨勢,“只有高功率的激光器才能切割比較厚的鋼材。”
此外,伴隨傳統以電弧焊和氧焊為主的切割和焊接將逐漸被激光精密加工所替代。“切割的替換率更大,焊接也在逐步替代,目前焊接以電弧焊和氧焊為主,在精密制造工藝上,汽車已經逐步在替換,精密加工雖然價格昂貴,但韌度和強度均比電焊切割要好,比如航空航天、一些高端車領域已經有所應用。”肖燕松表示。
“國內精密加工還是做得比較早,華工科技和大族激光都有一些批量化生產,但大部分還是從德國、美國進口,主要還是看精密加工所承載的技術穩定性,以及能不能獲得下游企業認可。”肖燕松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