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00:57:4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宋雙 發自成都
2014年,公募行業顯得不平靜,一些固有的模式和傳統業務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是清盤基金接連現身,引起行業反思;其次是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居高不下的股票基金申購贖回費率出現松動,一些公司推出申贖“零費率”;最后,以余額寶為首的“寶寶”類產品異軍突起,促使公募資產總規模今年底或突破4萬億元大關,而且貨基的崛起還促使行業重新洗牌,未來行業的發展將更可期。
隨著今年清盤基金的接連現身,整個行業開始反思產品設計的合理性等深層次問題,因此,業內有聲音指出,公募行業要在業績上做文章,要將持有人收益最大化,而高居不下的股票基金申購贖回費已出現松動,說明改革在這方面已出現破冰之勢。
清盤基金接連出現/
2014年前,公募基金清盤在行業內僅是一句“預言”。
到今年8月,匯添富率先打破沉默,旗下短期理財基金匯添富理財28天提出清盤。11月,工銀瑞信旗下貨幣基金工銀瑞信安心增利也將清盤提上議程。公募行業是否將就此迎來清盤潮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堅冰已經宣告融化。
這算得上是公募行業16年以來的重大轉折點。基于清盤的敏感性,盡管公募產品歷來不乏設計不夠合理或者被大量贖回規模所剩極低的基金,但基金公司為了保住顏面,仍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維持其運轉。
清盤是“糾錯”之舉,也是最后一步。但糾錯之余更重要的是引起行業反省,如何規避危機。畢竟就清盤本身來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匯添富理財28天是一只短期理財基金。而短期理財基金正是近年來基金公司一擁而上的最好例證。
基金公司發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本意是想從銀行分一杯羹。2011年底,銀監會多次強調嚴禁銀行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并特別強調了對期限在一個月內的理財產品的監管。于是基金公司抓住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被暫時叫停的時機,加大力氣開發公募系短期理財產品,以“補缺”的姿態于2012年密集亮相,且放低投資門檻至1000元,使其更具吸引力。但銀行系超短期理財產品很快“復發”,且銀行滾動型理財產品并未受叫停影響,公募系該類產品很快便“無缺可補”。不僅如此,公募系的投資范圍也窄于銀行系,而與固定收益類產品相比,其流動性不如貨幣基金,收益率相比債券基金也沒有優勢,因此迅速走上下坡路。
在短期理財基金的興起和發展歷程中,匯添富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不僅是首批成立該產品的兩家基金公司之一,也是擁有該類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三季度末共有5只基金。但5只基金三季度末規模合計僅為25.57億元,尤其是當年首募規模超200億元的匯添富理財30天,三季度末規模只剩9.87億元。今年清盤的匯添富理財28天,清盤之前規模僅為1.33億元。
短期理財基金首批產品誕生于匯添富,而首只清盤產品也來自匯添富,且正好是短期理財基金。
現階段,基金公司仍難以避免跟風發行產品,尤其是圍繞某一陣行情、快發快上的產品,這些產品往往在發行之初鑼鼓喧天,但隨后很快鮮有人問津,規模減小。整體來看,多數基金公司都缺乏清晰和有條理的產品發展線。
除了規模過小外,產品設計也是造成匯添富理財28天清盤的主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所有短期理財基金中,運作周期為28天的此前僅有匯添富理財28天一只,其周期的天數設計并不利于投資。今年就出現一個新現象,即部分短期理財基金選擇通過修改運作周期進行自我“糾偏”。大成理財21天、鵬華理財21天和光大保德信添天盈季度理財均將投資周期修改為月度。月度運作周期利于投資者申贖,也利于基金公司投資配置,不過上述基金三季度規模并未出現明顯好轉。
目前27家基金公司旗下擁有短期理財基金。進入2014年,基金公司短期理財基金的發行意愿開始明顯降低。
政策調整促使申贖費率改革/
如今,雖然改革之風已吹向公募基金,但是行業仍然存在一些不十分合理的模式。而這背后的癥結在于一系列繁復的費率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
2014年前,公募基金行業的創新方向主要集中于產品本身,幾乎都是圍繞投資運作做文章,并未將改革觸角伸向更深層的費率部分,究其原因則與此前的制度有一定的關系。
2009年制定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并未將基金銷售費率的規定放寬。對此業內一直在發聲要求改變,尤其是對基金管理費收取規則、死板的申購贖回費率,以及每年年報所披露的付給渠道的高尾隨傭金、支付券商的亙古不變的萬8傭金率等。公募基金也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管理層對此也看在眼中,在2013年8月1日起正式執行 《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的修改決定,取消對基金銷售費率硬性規定,正式給予基金公司調整創新的空間。
2014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已初見成效,尤其在申購贖回費上出現重大突破。5月,廣發基金一馬當先,首推出C類收費模式,即不收取申購費,按照持有時間分類收取贖回費,并收取銷售服務費。該模式針對之前各項收費最高的股票類基金。簡單地講,就是買入股票基金采取C類收費方式,不僅享受零申購費,持有30天以上還享受零贖回費,只收取按日計提的每年0.4%~0.6%銷售服務費。在此之前,各大基金公司還在官網推出直銷申購打折活動,但多針對新發產品,且打折力度和優惠時長不一,并未形成規模效應。
當然,各項費率的優化改革所涉及的不僅是基金公司,尤其是尾隨傭金等的改革還涉及銀行和券商,這都加大了改革難度。而在修改決定中,管理層也號召“基金銷售機構可以對基金銷售費用實行一定的優惠”,并且明確提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銷售機構應當在基金銷售協議中明確約定銷售費用的結算方式和支付方式,除客戶維護費外,不得就銷售費用簽訂其他補充協議”,以及“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銷售機構支付非以銷售基金的保有量為基礎的客戶維護費,不得在基金銷售協議之外支付或變相支付銷售傭金或報酬獎勵”,力求打擊灰色地帶。
貨基沖擊行業重新洗牌/
2007年前,A股牛市形成巨大財富效應,當年在公募基金數量僅345只的情況下,公募資產總規模便達到3.27萬億元。隨后市場行情急轉,2008~2012年,盡管公募基金數量擴充至1176只,但公募資產規模始終在3萬億元下徘徊。直到2013年余額寶出世,這一規模才重新站上3萬億元,到2014年11月底,則達到3.96萬億元,直逼4萬億元。
由此來看,以余額寶為首的“寶寶”類產品異軍突起,使公募資產總規模近5年徘徊不前的情況得以打破。2013年貨幣基金數量突破100只大關,截至2014年11月則已突破200只。
基礎行情決定產品走勢。股票基金與A股行情密不可分,近5年漫漫熊市,股票基金年終總規?;局鹉晗陆?。投資者轉投固定收益類產品懷抱,基金公司隨行就市,貨幣基金規模實現井噴。
這也形成了新一輪的行業洗牌。華夏、嘉實、易方達、南方、博時維持多年的前五大基金公司格局被打破,并集中爆發于2014年。一季度,天弘基金奪走華夏基金長達7年的第一寶座;三季度末,工銀瑞信“擠走”嘉實、南方,規模上升至市場第三;同期,興業全球也首進規模前十,且排在第8位。
與此同時,經過“觸網”和持續營銷,工銀瑞信旗下成立于2006年的老貨幣基金——工銀貨幣三季度末規模已漲至1067.79億元,而目前市場上規模過千億元的基金僅有4只;工銀瑞信還有兩只基金規模超百億元,分別是工銀7天理財A和工銀薪金貨幣A。上述基金強力支撐了工銀瑞信的規模走勢。而興業全球旗下成立于今年2月27日的興全添利寶,截至三季度末規模也達771.18億元,處于全市場總排名的第五。
當然,除公募資產外,非公募業務也成為基金公司的爭奪重點。如果將基金公司公募業務與非公募業務合體,計算總資產排名,那么行業洗牌將更進一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