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6 00:36:44
多年來在環評問題上一直存在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紅頂中介”問題,將從制度上得到根治;環評機構將不能借“紅頂”任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昨日(3月25日),也就是中央第三巡視組向環保部反饋專項巡視情況一個半月后,環保部正式公布《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
環保部要求,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將分三批,在2016年底前全部脫鉤或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機構今年率先完成。
這也意味著,多年來在環評問題上一直存在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紅頂中介”問題,將從制度上得到根治;環評機構將不能借“紅頂”任性。
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巡視員牟廣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紅頂中介”是歷史舊體制遺留問題,環評機構應該是獨立的第三方,絕不能依附權力,解決的關鍵在于改革。
環保部通牒:“紅頂中介”兩年內退出
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是項目建設前進行的、對于項目建成后環境影響程度的預先估計。作為環境保護的第一道閘門,其意義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大量具有政府背景的環評機構存在,使得一些環評報告成為企業建設項目的“買路條”。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國家環??偩汁h境工程評估中心專家組成員趙章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尖銳,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其根源問題就是在環評環節放過去了一大批污染企業。”
根據環保部此前的統計,全國環評機構一共有1162家,其中掛靠在各級環保系統下的就超過300家。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模式,使得環評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權力尋租空間。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視組向環保部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明確指出,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不當利益輸送;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現象,后續監管不到位。
一時間,環評機構成為社會熱議的對象。今年3月7日,履新不久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表示:“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今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此次《方案》的出臺兌現了上述承諾,并明確了脫鉤的具體時間表: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分三批,在2016年底全部脫鉤或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級及中、東部地區各級環保部門所屬的環評機構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區市縣級環評機構明顯偏少、偏弱,列為最后一批完成。“環評技術服務業必須破除行政背景,成為真正的市場行為,才能健康發展。”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說。
脫鉤后從事環評工作需辭公職
對于脫鉤的具體完成形式,環保部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要求?!斗桨浮芬?,全國環保系統具有環評資質的直屬單位,可以通過依法將建設項目環評業務整體劃歸環保系統以外的其他企業,或者由單位職工以自然人出資成立的企業,或者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業務等形式徹底脫鉤;全國環保系統所屬的企業性質環評機構,可以依法通過撤回股份、轉讓股份或者劃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業務等形式徹底脫鉤。
同時,《方案》強調,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后,直屬單位及其所屬企業的在編和聘用人員,一律不得作為環評專職技術人員參與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工作,不得在環評機構參股。原環評專職技術人員愿意繼續專職從事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工作的,必須與直屬單位及其所屬企業解除人事勞動關系。
實際上,上述要求是環保部對脫鉤人員安置問題進行規范,也是環保部重申對“掛靠”問題堅決清理的態度。
事實上在今年3月6日,環保部就處理了一批“掛靠”機構和人員。當日環保部發布通報,對存在各類問題的63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和22名環評工程師分別作出了取消資質、縮減評價范圍、限期整改、通報批評等相應處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