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26 22:51:02
西方國家對于藝術品消費已經習以為常。而我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目前的一些條件及變化,已經呈現出可喜的跡象,也許我們正站在爆發前夜,前景相當誘人。面對這一極有潛力的消費金礦,人們應該如何淘金?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西方國家對于藝術品消費已經習以為常。而我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目前的一些條件及變化,已經呈現出可喜的跡象,也許我們正站在爆發前夜,前景相當誘人。面對這一極有潛力的消費金礦,人們應該如何淘金?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
每經記者 宋雙
英國繪畫大師大衛·霍克尼4月中旬來到中國,刮起強勁的“藝術旋風”,個展門前人們罕見的大排長龍,期待一睹為快。其受追捧程度令媒體絲毫不吝贊美之詞,宣布他為“時下中國最火的英國藝術家”。
這不僅僅是小部分文藝青年在追趕時髦。實際上,中國普通民眾對于藝術品的欣賞追求和消費傾向已經逐漸顯露。藝術品電商爭先恐后上線并且創新不斷,藝術家公盤等全新模式剛剛啟動,這一巨大的市場潛力已被瞄準。
西方國家對于藝術品消費已經習以為常。而我國的藝術品消費市場,目前來看還是一個相對畸形的結構:國民藝術品消費意識尚未全面“喚醒”,高端藝術品拍賣成交金額卻雄冠全球。
因此只有當部分高端拍賣回歸理性、中低端消費崛起,前者擠泡沫、后者求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才能談得上成熟壯大。而目前的一些條件及變化,已經呈現出可喜的跡象:也許我們正站在爆發前夜。
行業蠢蠢欲動
4月23日,一個籌備數年、名為藝術家公盤的項目正式上線。
其網站首頁飄蕩著四個大字“水不深啦”。總負責人羅嘉元對于這一全新的交易平臺寄予厚望。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家都覺得藝術品交易這一行,水太深了。普通消費者即便有購買意愿,有時也無從下手。而藝術家公盤的目標客戶群,正是對準了這一批增量客戶。藝術家公盤簽約藝術家,為藝術家提供經紀服務以及作品銷售渠道;而顧客則在網站上就可以全方位了解藝術家生平及其作品信息、價格走勢,并且保證真貨,讓顧客不用費很多周折,就可以輕松明白選購,以及享受售后服務。”
當然,藝術家公盤才剛剛上線。羅嘉元認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怎樣讓顧客了解和信任藝術家公盤的運作模式”。萬事開頭難,雖然藝術家公盤意在打造一個“增量”市場,也提出了生態圈系統的新概念,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家公盤上藝術家質量、藏品把關、售后服務能夠做到哪種程度還很難說”。
而傳統線下市場想要進行生態變革,難度較大。但自從有了“互聯網+”,顛覆隨時有可能發生,線上拍賣雖然總體體量仍有限,但正在升溫。成都畫廊協會副會書長、名堂基金董事長方臨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線上拍賣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反響就很熱烈,他的價格也不貴,從幾千、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羅嘉元從海外歸來。其認為,“目前我國的藝術品消費正處于西方非常早期的階段。這也很正常。我始終認為,藝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每個人都有享受藝術的權利。”
方臨表示,“現在中國需要各種各樣的藝術消費。而消費一定是從低端開始的。而從青年藝術100、川美駐留計劃等等涌現出的一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不高,學術方向很清晰的一批,已經慢慢受到更多人關注。”
喚醒沉睡的“審美”
如今,沒有人愿意否定中國中低端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廣闊潛力。但潛力應該如何開發?
藝術家朱敬一長期致力于藝術大眾化平民化的推廣,其在2009年創立上海證大藝術超超市,成為平價藝術市場的先行者之一;2013年創立“南門精舍”工作室,開始網絡時代藝術產業研究。
朱敬一告訴記者,“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前景是比較樂觀的,目前基本上處于未被開發的狀態。除了一線城市之外,生活在二線、三線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他們也是可以逐漸消費藝術品的”。
但藝術品消費不同于其他,金錢與審美意識缺一不可。而審美意識是需要培養的,高或低暫時另當別論,關鍵是有沒有。
朱敬一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對于審美意識的教育是缺乏的,反映在藝術品消費上就顯得良莠不齊,大部分購買者沒有自我,也找不到消費的衡量標準。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曾直面中低端藝術消費品市,最大的感受是他們的購買并不穩定。盡管現在藝術品市場是好的,消費者是有需求的,從業人數也在逐漸增加,但最終市場會呈現怎樣的效果不好判斷。而從消費主體來看,個人藝術品消費不能算最大的一個增長點,我認為更大的增長點可能是酒店、會所、商場等公共場所或機構,其對于藝術品消費的需求已經出現明顯增加。”
朱敬一指出,“某種程度上說,公眾場所的藝術品消費也能帶動個人審美和消費。當眼前有藝術品,對藝術就不再陌生,審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覺建立提高。比如說,經常旅游的人群,見多識廣,購買藝術品的頻率往往比較高。”
成都畫廊協會副會書長、名堂基金董事長方臨也向記者表示,“我們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藝術教育缺失”。除此之外他認為眼界也很重要。“過去絕大部分國人親眼見到世界上頂級的優秀藝術作品的機會很少,基本是2000年以后才逐漸興起。而80年代早期,就連美術院校都只能通過一些畫冊接觸藝術品,90年代之后才可能看到一些真跡和一些頂級藝術家的作品。”
方臨認為,“現在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讓人們更加喜歡藝術。這是最重要的”。“當人們喜歡藝術,不論寫實的、抽象的、當代的,各自的喜好培養起來之后,在此基礎上達成的藝術品交易才是相對健康的、有生氣的”。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
來自人均GDP的信心
來看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為7485美元,逼近8000美元大關。
8000美元,意味著什么呢?
關于人均GDP與人類活動變化及財富分配的關系,有這樣一套國際通行的理論: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2000美元時,藝術品市場啟動;而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藝術品市場出現繁榮。
于是乎,“一不留神”之間,中國或許已經站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前夜。盡管這只是宏觀背景之一。
不過,這一理論已經被其他國家逐漸驗證,如美國及日本、韓國等。據《藝術品價格原理》書中介紹,“美國的文化產業崛起于20世紀40年底中期,日本和韓國進入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期分別在1970年、1990年前后。從人均GDP來看,美國是在1943年達到9753美元,日本在1971年達到9726美元,韓國在1991年達到9645美元。”
“我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五百認同這個理論”,羅嘉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應該說,人均GDP對應的是中低端藝術品市場的崛起乃至整體蓬勃。而近幾年中國高端藝術品拍賣成交已經非常亮眼,甚至在2010年全球各國藝術品拍賣收益排行榜上首次超越美國排名第一,并連續三年稱霸?!?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拍賣藝術品30萬件,總成交率75%,總成交金額589億元,較2009年增長177%。這足以令人震驚。
目前高端藝術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而三地人均GDP分別在2008年至2009年突破1萬美元,已經屬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與其他省市落差明顯。如果將中低端市場看作金字塔身和塔底,高端拍賣市場看作金字塔尖,那么塔尖已經顯露,而塔身和塔底還在薄霧之中。
不能只有塔尖。
盡管當今中國一批新富、新貴已經將目光瞄準藝術品市場,但僅靠高端交易并不能徹底盤活整個藝術品市場,還需要國民藝術品消費觀念的整體建立。
當然,中國有屬于自己的國情。從宏觀面來看,除了人均GDP數據之外,或者還需考量的宏觀背景還有城市人口比例、恩格爾系數。理論上,前者決定了藝術品消費的“廣度”,后者則影響著藝術品消費的“深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直到2011年年底,我國城鎮人口才超越農村人口,占比為51.27%,約6.91億人;而美國的城市人口于1920年超過農村人口。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至54.77%。城鎮人口擴大了藝術品消費的群體基礎。根據客觀數據、不帶任何偏見分析來看,過去農村人口藝術品消費幾乎為零,而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有所改變。
那么人們是否有足夠的“閑錢”進行藝術消費?人們所熟知的恩格爾系數或許也能反映出一些問題。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占比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7%,已經達到富裕程度。當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理論上居民手中可供支配的資金會越來越多,消費多元化是大趨勢;藝術品消費,也許何樂不為?
中低端交易緩慢增長
即是說,中國藝術品市場具有鮮明的特點:國民中低端藝術品消費尚未“喚醒”,高端藝術品拍賣成交金額卻早已雄冠全球。而這樣的脫節對于西方成熟的藝術品消費國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脫節是否能夠慢慢修復?
方臨表示,“靠外來資金炒作的一批老藝術家,價格已經太高了,國內的買家已經不太去追了。藝術是買未來,去年的波動讓我感到大家開始理性了。”
可能沒有比藝術品市場更不容易量化和總結規律的市場了。不論是俗稱為二級市場的拍賣市場,還是被看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
國內一些機構正在努力當中,目前數據和指標最豐富的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每年都會編撰年度藝術市場報告。盡管其計算方式略有爭議,但依然是目前投資者或消費人士可參考的、為數不多的公開資料。
查閱歷年報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報告中雅昌就曾指出,“西方市場中80%左右的成交作品價格低于5000美元,這一價格門檻基本反映出買家用于收藏的興趣導向是出于習慣性購買,而非將作品視為金融資產。因此不難發現,西方市場售出的作品比中國多兩倍。”
而2014年年度報告已經出爐,盡管中國仍是全球第一大藝術市場,銷售收入為56.6億美元,但同比卻下降5%;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相當艱難的一年,但調整并非是壞事,有利于回歸理性。同時記者發現,2014年中低端市場成交占比正在緩慢增長,而這對于國內整個藝術投資消費市場來說,或許已經釋放出可喜的信號。
報告指出,“(2014年)10萬美元至50萬美元是市場資金集中成交區,市場份額最高,比例為28.92%。而占據市場交易量近90%的拍品成交價在5萬美元以下,擁有極高的市場密集度,2014年市場份額為23.59%,較2013年略有提升”。雅昌認為,“這顯示出藝術品市場初級購買群體的擴大,普通藏家與藝術品愛好者是市場中非常活躍的組成部分與購買基礎”。
除此之外,2014年22.37%的藝術品市場份額來自于100萬美元以上的高價作品,但作品成交量僅為0.34%。其中乾隆帝1773年創作的御筆手卷《白塔山記》(手卷)以1642萬美元創2014年中國書畫拍賣紀錄。
雅昌報告同時指出,“2014年宏觀背景中股票投資的利好消息和牛市啟動,吸引了很多投資類資金。而藝術品市場產品從投資角度講,依然處在更新換代的盤整階段。另一方面,以前隱性龐大的禮品市場在倡廉反腐中大幅縮水,在禮品市場中所沉淀的藏品即使不會急于套現,短期內也不再成為支持藝術品市場交易的增量因素”。
而增量來自于哪里呢?雅昌報告援引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說法:“新藏家往往從現當代藝術和低價位的‘原始股’作品買起。新板塊和新藏家的疊合,今后無論從新藏家的購買力增長還是交易新品種的拓展,都將給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