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4 01:21: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2013年,中韓間的貿易總額已達2742億美元,并將在今年突破3000億美元。在韓國的出口和進口中,中國分別占據了23%和16%份額。在此背景下,中韓作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自貿協定呼之欲出。
今年2月2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消息稱,中韓雙方當日完成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草簽,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中韓自貿區談判全部完成。
對中國方面來說,中韓自貿協定是迄今為止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對韓國來說,在與其他國家簽署的所有自貿協定中,中韓自貿協定的關稅優惠對象數量最多。
這一被寄予厚望的自貿協定將會給兩國的雙邊貿易帶來怎樣的刺激作用?兩國百姓又能從中獲得哪些受益?日前,《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梁艷芬。
貿易結構失衡局面將改善
NBD:中韓本著“利益大體平衡、全面、高水平”的原則完成了自貿協定全部文本草簽,為什么我們在談判一開始,就強調“全面和高水平”?
梁艷芬:總的來看,不論是和國際發達國家比較,還是和我國自身的經濟、貿易體量比較,我國之前與其他國達成的自貿區的水平都不算太高,所以通過中韓自貿區,可以將內容豐富化、開放程度擴大化,以及提高水平。當然,這也和韓國本就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以及其開放程度和經濟水平有關系。
NBD:在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草簽之前,韓國已經和美國、歐盟分別簽訂自貿協定。有韓國學者認為,由于中國在勞動力方面有天然優勢,以及金融部門的開放程度有限,中韓自貿區并不會像韓美、韓歐自貿區的開放程度那么高。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梁艷芬:首先,因為國家不同,以及貿易關系和結構不同,所以關注的領域自然不同。中韓自貿區更加關注兩國雙邊注重的領域,我們也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進行談判。
NBD:中國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兩國領導人已經商定了2015年中韓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自貿區建立后,貿易大幅增長是可以預見的。但目前中韓貿易的體量本就比較大了,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
梁艷芬:事實上增長點還是很多的。目前,中韓貿易雖然體量很大,但主要是三星等電信產品的占比例很大,結構上有一些失衡。中韓自貿區建立以后,隨著關稅水平的下降,貿易壁壘的掃除,相信農業、技術往來、服務業等其他領域還會有很多空間可發展。
中韓自貿區具有示范作用
NBD:普通消費者更關心中韓自貿區建立后,會帶來哪些便利和實惠。甚至有消費者期待,以后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多種類的韓國商品。會有那么大的變化嗎?
梁艷芬:自貿區建立后,關稅水平會下降,進口的韓國商品的價格會隨之下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韓國商品的關稅水平本就很低,價格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國內流通成本較高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價格下降也許不會那么明顯。不過,中韓自貿區建立后會促進雙邊的人員流動、服務貿易發展,韓國產品的后續服務等都有可能進入我國市場,這些會使我國消費者感到更加便利。
NBD:外界普遍認為中韓自貿區具有標桿意義,那么,該自貿區的建立對未來亞太自貿區的建立會有哪些幫助?
梁艷芬:中韓自貿區具有示范作用,也是一種先行先試。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也是對國內產業承受力的考驗,對之后與其他國家、地區談判自貿區也可以提供借鑒。此外,我國在未來的自貿協定中,都可以比照中韓的開放程度,來衡量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地區會看我國會開放什么,怎么開放,開放以后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對于之后的其他自貿談判會有一個參考意義。
NBD:韓美自貿區已成立三年,一些美國媒體報道稱,韓美自貿區使得美國對韓貿易逆差擴大,影響了美國本土相關產業的就業。中韓自貿區是不是存在這樣的風險?您認為應該如何規避這種風險?
梁艷芬: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政府簽了自貿協定,某些壟斷行業受到外來沖擊,只有改善自身經營能力,適應新的競爭才能生存。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在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是一種良性刺激。
NBD:中韓自貿區談判多年才正式建立,會對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帶來哪些影響?會不會給日本造成一定的壓力。
梁艷芬:至少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日本方面應該是有壓力,因為韓國和日本的產品具有相似性,日本的一些傳統優勢產業,比如電子產品,在出口時可能會受到一定沖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