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26 00:40:20
對于此次央行“雙降”的目的,筆者認為有三:首先,為了支持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達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目的,解決企業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給實體經濟,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每經編輯 余豐慧
◎余豐慧
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鼓勵消費,昨日(8月25日),央行宣布降準降息。
對于此次央行“雙降”的目的,筆者認為有三:首先,為了支持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達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目的,解決企業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給實體經濟,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其次,為了應對目前全球金融的動蕩,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導致的市場流動性收緊。央行近期完善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報價機制,并對過去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點差進行了校正。這導致資本外流,外匯占款下降較快,降準可彌補這個缺口。
最后,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隨著金融機構自主定價空間的拓寬,既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提高自主定價能力,也有利于促使資金價格更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一邊降息,一邊推進利率市場化,也是央行常用的方式。
此時降準降息對遏制經濟下滑,也可促進經濟復蘇。比如,降息也能對出口起到一定效果。
降息降準也需要解決好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讓降息降準釋放的大量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如果這些流動性不能進入實體經濟,無論降息降準多少次,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難以解決。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近兩個月CPI有所回升,一些消費品價格漲幅較大,特別是豬肉。因此,需要密切關注降息降準對物價帶來的影響,防止物價出現失控性上漲。
縱向對比來看,中國降息的作用在減弱。存款利率正在加速市場化,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金融機構在定價上的自主權已經越來越大了。同時,龐大的市場化資金池以及市場化資金價格形成機制對管制利率已經帶來嚴重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工具的作用越來越小。當然,降準向市場釋放的是真金白銀的流動性,對市場的影響很大。
降息降準對商業銀行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保持了足夠的營運資金,對經營非常有利。憂的是,降息又使商業銀行吸收資金的難度越來越大。
對目前急速下跌的股市來說,表面上降息降準對其構成利好,但是仔細分析這種利好應是有限的。
首先,降息降準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而不是股市,股市只是名義上的利好。其次,目前股市缺的是信心,而不是資金。A股急跌的原因是泡沫風險累積的結果,是受累全球市場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震蕩的結果。
初步估算,這次降準降息釋放約7000億元流動性。8月份以來,央行累計開展逆回購操作投放流動性5650億元,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操作投放流動性600億元,8月19日開展6個月期MLF操作1100億元,共向市場釋放流動性7350億元。
這充分說明流動性不是問題。因此,不要寄希望于降息降準能夠拯救股市,降息降準的根本目的就不是為了救市。
當然,降息降準對樓市構成實質性利好。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資金成本都將有所下降。
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先后5次(包括本次)下調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開發商、購房人的貸款成本已經大大下降,這對樓市是實實在在的利好。此次降準降息也會使部分城市的成交量有所增加。
總之,此次央行降息降準意在實體經濟,對遏制經濟下行一舉多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