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8-27 17:32:10
多家海外媒體近日紛紛呼吁,投資者不要急于看空中國經濟,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的放緩現象其實是轉型期的“陣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仍有強勁的續航能力。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引發恐慌”“中國經濟雄風不再”“中國政府的政策工具已經用盡”……伴隨近期全球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有關中國經濟“崩潰論”再度甚囂塵上,更有評論把中國近期出臺的一系列財政金融舉措解讀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轉型危機。
但海外主流輿論依然看好中國改革,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健康發展抱有信心,認為中國穩增長和深化改革舉措的效果正在顯現。
【改革駛入深水區 中國經濟韌性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理事卡洛·科塔雷利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和股市波動并不意味著危機的到來,只是經濟運行中的“必要調整”。法德兩國領導人也在資本市場波動的第一時間表態,相信中國擁有足夠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經濟形勢。
7月份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雖有波動,但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積聚,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制造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消費保持平穩增長。
多家海外媒體近日紛紛呼吁,投資者不要急于看空中國經濟,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的放緩現象其實是轉型期的“陣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仍有強勁的續航能力。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刊文說,雖然近期資本外流等狀況較為明顯,但是中國過去數十年間積累了豐厚的外匯儲備,經濟韌性強。
“一些人只關注到中國的能源消耗、鐵路運量、港口交易量等數據的下降,卻忽略了中國服務行業的飛速發展,”前高盛亞洲副董事長庫蒂斯庫蒂斯說。2014年中國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工業,達到48%,今年很可能會超過一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主要經濟體像中國這樣能快速、深入地調整經濟結構,”庫蒂斯說。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總裁、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他說:“經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正在以非??斓乃俣认蚯巴七M,肯定會有一些短期問題出現。長遠看,中國經濟向新常態、再平衡的方向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著名財經網站商業內幕24日撰文說,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增長率的“奇跡時代”轉型到增長率相對較低的“成熟經濟”的陣痛期。如此巨大的經濟體實現轉型,必然需要一段時間。
【深化金融改革 營造有利環境促經濟增長】
在經濟新常態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金融領域改革則是本輪改革的重頭戲。
25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以及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同時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這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海外分析人士認為,央行的“雙降”措施可謂“及時雨”,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增加市場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意在提振市場信心,回應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運行環境,中央順勢而為,從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啟動民營銀行設立的受理程序、推動籌建亞投行、開展自貿區新金融改革,到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部分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有序出臺,既有力推進了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更有效促進了經濟基本面穩定向好發展。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表示,中國金融改革扎實推進,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將在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為經濟注入新活力。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日趨成熟。市場和學界普遍認為,人民幣在今明兩年內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將是大概率事件。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迎來爬坡期。改革的深入需要方法論的變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來闡明中國經濟改革“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意義和方向路徑。
海外分析人士認為,從產業結構調整到傳統產業升級,從金融創新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在中國改革攻堅期,決策層不斷嘗試尋找新的增長點。
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認為,中國傳統產業創新調整應當持續推進,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有賴于制造業和國內消費的雙引擎。
制造業升級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巨大助力,也是產業革新、激發新動能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業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轉為技術密集型,向高端產業價值鏈邁進。
不久前,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綱要,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討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等問題。
李克強指出,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要緊緊依靠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通過創業創新助推產業和技術變革,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培育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麥安哲對“中國制造2025”印象深刻。他在寫給李克強總理的信中說,很多國家向服務業轉型過快,卻忽視了制造業對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政府倡導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同“互聯網+”行動等舉措一道,鼓勵創新,提升制造業能力,這將增加外界對中國發展和世界未來的信心。他更直言:“中國增長了,我們都會跟著增長。”(記者黃繼匯 李銘 鄧茜 吳心韜 馬玉潔 劉海燕,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