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6-07-27 08:47:22
2016年是債券市場集中到期兌付的高峰期,全年約有4.45萬億的債務融資工具到期;如能安全度過這一年,債券市場的違約風險或將顯著下降。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今年下半年債券到期規模與今年上半年大體相當,但整體的債券信用風險相對穩定,短期看不具備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條件。
上半年的多起債券違約事件引發的市場恐慌剛剛消散,下半年的債券到期兌付情況又引發市場關注。數據顯示,債務融資工具存量規模占整個公募債券市場的占比約為六成,從2015年4月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發生第一起實質性違約至今,其公募債市場共10家發行人發生違約,涉及18期債項169億元,占公募債券存續規模的0.24%。此外,還有天威集團、廣西有色、上海云峰等私募債發生違約。
2016年是債券市場集中到期兌付的高峰期,全年約有4.45萬億的債務融資工具到期;相比之下,度過這一年,債券市場的違約風險或將顯著下降,2017年到期的債務融資工具規??傆?.6萬億左右,僅占今年到期規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今年下半年債券到期規模與今年上半年大體相當,但整體的債券信用風險相對穩定,短期看不具備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條件。
民企受償率更高
一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3~5月是全年的債務融資工具到期的高峰期,今年上半年出現的債務違約事件也是集中在這幾個月,對市場的投資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導致大量債券在這幾個月集中取消發行。不過,從已違約的上述10家公募債發行人的情況看,發行主體雖然主要集中在過剩產能行業,但真正違約的情況并不完全與由產能過剩導致的經營困難有關。例如,目前公募債違約規模最大的山水水泥,主要由集團股權之爭導致;天威集團的債券違約主要是資產劃轉導致等。
在已違約的10家發行主體中,就有6家是民企違約。“在債務融資工具市場中,90%的存量債務都是地方國企和央企,民企占比較?。坏珡囊堰`約的發行主體情況看,民企的違約率相較于其存量規模會更高。”上述人士稱。
不過,該人士表示,即便民企的違約率相較于地方國企和央企要高,但從違約后續的處置情況看,民企的受償率也相對較高。目前已違約的10家企業中,已有4家完成了違約后的延期兌付處置,其中,除了中煤集團的子公司華昱能源外,其他3家均為民企,包括雨潤集團、淄博宏達和亞邦股份。
分析人士認為,之所以民企違約后的受償率更高,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債券的民企資質和實力相對較高,金融機構愿意為其提供流動性渡過難關;二是民企更在乎聲譽和市場影響,企業主有更大的主觀意愿去積極解決債券的兌付問題,“有的企業主甚至會自掏腰包墊付企業的償債資金”。
相比之下,目前債券違約的大型央企和地方國企中,諸如東北特鋼、上海云峰、天威集團等仍處于違約處置過程中,并沒有太多的實質性進展。不少投資人反映,企業、相關政府部門的處置意愿不高,部分甚至存在逃廢債的傾向。
上述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表示,此前市場對國企信仰有普遍的迷信,導致國企信用溢價被高估,隨著國企剛兌的神話被打破后,再加上一些國企的違約處置意愿不高,市場對國企的迷信程度會有所降低。
下半年難現違約潮
當上半年債券市場違約風險頻出的恐慌剛剛消散后,進入下半年,債市又進入債券到期高峰的下半場。根據粗略統計結果顯示,下半年到期兌付的債券規模略高于上半年,其中,債務融資工具的到期高峰月份集中在7、8、10月。
分析人士認為,從已發生違約或面臨過兌付危機的發行主體情況看,之所以會出現違約,并不單純是宏觀經濟下行導致企業不盈利所致,還有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各方處置意愿和能力變弱等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抽貸、收緊信貸政策對企業流動性也造成較大影響。“企業大部分融資依靠銀行信貸,而銀行貸款政策的調整也很靈活,突然收緊信貸政策,有的銀行甚至是對一些行業無差別抽貸,對企業造成的影響特別大”。
東方金誠評級總監剛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行業分布來看,下半年到期債券主要集中在銀行、電力、綜合、煤炭開采、鋼鐵、基礎建設、證券、石油開采、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等行業,產能過剩行業中煤炭開采和鋼鐵企業債券到期規模較大。其中,煤炭開采企業債券到期規模為2083.8億元,比上半年略有減少;鋼鐵企業債券1521.4億元,比上半年增長22.5%;水泥、船舶、玻璃制造等其他產能過剩行業到期債券規模則相對較小。
“因此,從債券到期的行業分布情況看,下半年債券市場主要的信用風險點仍將集中在部分產能過剩嚴重、強周期性的工商企業領域。其中,煤炭、鋼鐵、冶金及工程機械、有色金屬冶煉、船舶制造等行業風險較高。”剛猛稱。
不過,雖然下半年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壓力依舊較大,但剛猛認為,像上半年那樣,集中出現多家企業債券到期違約的可能性較小。“經過了上半年的債券違約潮,市場各方的風險意識有所增強,未來會更加重視維護企業及市場信用、防范風險事件的發生,預計下半年信用債券的發行量也將有所恢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