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12 01:34:3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對于券商來說,通過各種方式進入資本市場,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融資方便。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不包括H股,2006年以來十年時間,券商已經在A股和新三板市場,通過首發、增發、配股等方式融資3971.61億元。如果算上發行的可轉債、公司債、次級債等各類債券,這一數據則增至2.63萬億元。這還不包括H股上市,以及未上市券商協議增資擴股等部分。
券商行業的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根據證券業協會公布數據,截至2016年6月30日,126家證券公司總資產已經高達5.75萬億元,凈資產為1.46萬億元,凈資本為1.18萬億元。
在券商之間開展“軍備競賽”的同時,近年來行業格局也出現了重大變化。
多家券商凈資本增長超10倍
最大的變化,是券商之間資本金實力的變化。
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06年凈資本排名第一的,是在當年6月27日完成46.45億元增發的中信證券。憑借這一筆定增,公司的凈資本擴大超過60%,年底時達到105.78億元。
2006年凈資本第二名是招商證券,為35.34億元,第三名則是早早上市的宏源證券,為31.05億元。
而2015年底凈資本的排名是這樣的:第一名仍是中信證券,達到894.15億元。這家行業巨無霸2007年曾憑借大牛市再次融資250億元。凈資本第二名則已經變為海通證券,達到855.21億元。
這種情況與2007年11月海通高達260億元定增有較大關系,為海通證券異軍突起埋下了伏筆。要知道,在2006年底,海通證券凈資本僅有22.83億元,排名為11位,10年時間公司擴大了38倍。
中小券商爭搶市場份額
資本實力的變化對于券商到底有何影響?記者以和投資者關系最密切的經紀業務為例來說明。
2006年的牛市中,融資融券、約定式購回等諸多的創新類業務還不見蹤影。經紀業務仍在挑大梁,這是券商之間競爭最激烈的部分,也是與目前券商業務可比性較強的一塊。
證券業協會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經紀業務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為銀河證券,達6.94%;第二名為國泰君安,為6.38%。申銀萬國、廣發證券、國信證券分列第三到第五位,均超過了5%。
十年之后的2016年6月,券商中國曾根據深交所數據進行統計:2016年1~5月,僅有兩家公司市場份額超過5%。分別是華泰證券和中信證券,前者市場份額達到8.26%(2006年為3.18%,排名第九);后者今年前五個月市場份額為5.60%(2006年為2.61%,排名第十)。曾經的老大銀河證券則退居第三,市場份額下滑至4.80%;國泰君安下滑至第四名,市場份額為4.55%。
由此可見,目前僅在經紀業務上,券商之間競爭白熱化,除了極少數券商之外,之前份額占比較大的券商面臨著被蠶食的窘境。
此種情況與中小券商在資本金擴張后,將募集資金用于爭搶市場份額有較大關系。如長江證券2009年曾進行一次配股,公司當時宣布,募資的第一個具體用途就是“優化公司營業部布局,加強公司網點建設”,理由是“營業網點是證券公司零售業務發展的基石,營業網點數量和布局決定了零售業務的業務半徑”;并在當時提出了三年營業部數量達到100家的目標。
而華泰證券能實現彎道超車,一方面和公司在互聯網金融上的深耕有關,另一方面,2010年初,華泰證券通過A股IPO募集資金156.91億元,其時間恰好在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業務推出前夕,也為公司在創新業務上搶奪先機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華泰證券凈資本為24.94億元,排名第七。2015年底,公司凈資本為523.62億元,排名第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