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10-31 09:44:46
在當下,基金公司怎樣看待債市,又將在何方尋找機會?近期,記者采訪了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基金經理蘇謀東;華商基金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投資事業部負責人梁偉泓以及近期“私轉公”的鵬揚基金。
在當下,基金公司怎樣看待債市,又將在何方尋找機會?
近期,《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采訪了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基金經理蘇謀東;華商基金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投資事業部負責人梁偉泓以及近期“私轉公”的鵬揚基金。
三家基金公司,均在固收類產品上有著多年投資經驗和亮眼的歷史業績。華商基金梁偉泓管理的華商雙債豐利債券,2年內收益率達46.72%,收益亮眼;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基金經理蘇謀東,在萬家基金管理著多只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管理的萬家添利債券近三個月收益率為1.83%,排名屬前三分之一陣營;而近期涉足公募業務的鵬揚基金,雖尚無公募產品出世,但“轉公”前,可稱之為私募債基大佬。三家基金公司的觀點,引人注目。
三家基金公司觀點均趨向于認為,表外理財納入MPA傳聞,首先帶來的是較大的心理沖擊。從長期看,表外理財增速放緩后,表外理財的收益率也會逐步下降,有利于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
明年債市仍存
整體性投資機會
目前,債券型基金成為一種“沒有更好”的投資品種。
在采訪中,鵬揚基金對記者表示債券收益率在持續走低的同時仍然被認為是“沒有更好”的投資品種,其根本原因在于實體經濟的回報率在過去幾年內不斷走低,銀行對于實體信貸的增速不斷下降導致。
萬家基金表示,“資產荒”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不足,與貨幣供給較為充裕的矛盾。如果后期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繼續衰退,而貨幣繼續維持中性偏寬松的格局,那么債券可能是僅有的能夠滿足機構配置需求的大類資產。
而華商基金認為,債券市場的收益包括票息和資本利得兩部分,雖然和幾年前相比,債券票息不算高,但考慮到收益率下行趨勢不變,綜合票息和資本利得的收益仍能夠給債券投資人帶來穩定的、放心的回報。
對于未來的債券市場,三家雖有不同看法,但均較為樂觀,認為雖明年的債券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間,債市存在整體性的投資機會。
萬家基金蘇謀東認為,中長期內國內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短期看,需要關注幾個因素對于市場的影響:第一,近期頻發的流動性“脈沖式”的緊張會持續多長時間。由于今年以來房地產、大宗商品等資產輪番上漲,且幅度較大,央行著重維持資金面中性的局面,且堅決控制收益率曲線的短端水平不至于過低。目前債券收益率曲線較為平坦,如果不能打開短端的下行空間,那么長端收益率仍將以震蕩為主,大幅走低仍需要時間等待。第二、美元加息和人民幣貶值壓力。從概率上看,美聯儲在12月份加息的概率較大,美元指數在加息前一般會表現較為強勁,這將給人民幣造成較大的貶值壓力。隨著加息預期逐步落地,以及人民幣貶值壓力的逐步釋放,人民幣匯率會進入一個新的均衡,資本外流的壓力會逐步減弱。第三,經濟下行和強化監管會給中低評級信用債帶來較大的壓力,我們認為仍然要警惕和防范中低評級信用債的信用風險。
鵬揚基金表示,目前更加看好附帶權益類投資的機會,例如可轉債,可交換債等等。另外,債轉股等政策帶來的高收益債機會也值得關注。長期來看,長端利率債出現了調整之后會有較好的配置價值。
華商基金梁偉泓則認為,明年的債券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間,債市存在整體性的投資機會。當前較看好供給側改革效果顯著的強周期行業龍頭,景氣周期向上的上市公司,以及國債、金融債等利率品種。
近期債市波動
各家基金淡定應對
而對于近期的債市波動,其幾家基金的觀點均較為“淡定”。
萬家基金蘇謀東認為,國內無風險收益率下行是長期趨勢,短期的波動并不會改變長期趨勢。債券收益率水平反映的是資金的供需關系。過去的若干年,國內經濟一直高速增長,包括房地產行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在內的融資主體對于資金的需求很旺盛,所以國內的債券收益率水平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去產能、去杠桿和調結構的逐步深入,社會融資需求逐步減弱,帶動全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逐步下行。我們認為這一過程仍在持續中,對應國內債券收益率將會長期下行。
鵬揚基金認為,長期來看,由于我國經濟增速目前下到了一個新的平臺,同時廣義信貸處于收縮的過程中,債券收益率未來仍然具有下行空間。但是近期內,人民幣貶值壓力以及PPI同比轉正等因素導致央行貨幣政策很難進一步放松,外圍市場債券收益率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行,這均制約了短期內債券收益率的下行空間。預計目前債券收益率將維持一個區間震蕩的走勢。
華商基金梁偉泓則認為,中長期來看,決定債市方向的關鍵因素是基本面,基本面并沒有變化,限貸限購對經濟的影響明年或將體現,央行貨幣政策方向也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我們仍然看好明年的債券市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