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5 00:59:5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吳悅
◎每經記者 吳悅
近日,全球調研巨頭凱度集團發布了《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報告顯示,超過一半(51%)的中國城市居民已經成為了社交媒體用戶,較去年大幅上升了17個百分點。
而剛剛過去的雙11,天貓平臺總成交額是1207億元,其中有82%的訂單來自移動端。從玩笑式的“光棍節”演變為全民電商狂歡,僅僅用了8年時間。
如今,沒有互聯網的世界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看看微博、朋友圈,就能了解外面發生的新聞;打開淘寶或是其他購物軟件,就能買到全世界的商品;吃飯、看電影、唱歌,都能用手機訂票訂位……毫無疑問,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無遠弗屆。
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手機都快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反而成了一種束縛。此外,互聯網深入滲透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各種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
負面效應開始顯現
有美國機構研究發現,對于沉迷于社交網絡的那些人,其實他們在慢慢屏蔽另一個世界,視野反而越來越窄。當微信成了一種社交和工作工具,每個人的好友數量都急劇上升。但打開手機,你微信好友里一半以上的人其實你壓根都沒有見過或者只有一面之緣吧?
還有你關注的那些公眾號,有多少個訂閱號其實你已經很久沒有打開了?信息量越來越大,但人的專注力卻越來越稀缺。這種信息過載伴隨的焦慮,不得不說,也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副產品。
更嚴重的是,當互聯網成為許多人表達立場與意見的場所,一些人躲在屏幕后面,因為“隱身”而肆無忌憚地宣泄著惡意,網絡暴力隨處可見。近期的典型例子是王寶強離婚案,一樁原本普通的家庭糾紛,演變成全民圍觀的事件,更成了一個巨大的輿論場,一旦有媒體或個人發出稍微理性一點的聲音,無數“圍觀群眾”便蜂擁而上口誅筆伐。
此外,互聯網洪流裹挾而來的還有大量的安全漏洞,各種手段日新月異的電信詐騙等等。此前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徐玉玉事件”,追根溯源,其個人信息就是從互聯網上泄漏出去而被犯罪分子所利用。
當人類社會打開了那扇互聯網世界的大門,我們看到無數前所未有的精彩,但同時也不得不接受與之相伴的那些不好的東西。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就在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網絡安全法》,這標志著我國網絡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
但同時,仍有很多無法納入法律范圍的問題,比如網絡暴力,比如盜版泛濫……這些問題可能短時期內仍然將是每個人進入互聯網世界時不得不面對的“霧霾”。那么,作為一個網絡世界的“公民”,如同在現實社會中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一樣,在互聯網世界也一樣需要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與他人隱私。凈化互聯網環境,這確實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空間,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早已經離不開這張“網”。
這或許也是本次互聯網大會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背景。當科學創新與技術進步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向互聯網世界的縱深去探索時,不要忘記,互聯網早已經不是“虛擬世界”,它正在與現實社會越來越深刻地水乳交融。在這個“命運共同體”內,每個人都是互聯網世界的一分子。
借用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你是怎樣,互聯網世界就是怎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