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深圳騰元枕著牌照打哈欠 這家第三方代銷機構被公募兩次“拉黑”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14 01:50: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 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每經記者 李 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今年冬天不算寒冷,但是基金零售卻遭遇了寒冬。在“好做不好賣”的當下,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第三方代銷機構的數量成為絕大多數基金公司的選擇。

    不過,近日,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看到一則另類的公告——《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暫停深圳騰元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代銷旗下部分基金業務的公告》(以下簡稱暫停公告),光是標題已經足夠吸引人。要知道,別家基金公司可都在忙活著新增代銷機構,為啥還有叫停的呢?

    基金行業內,乃至一些資深投資者或許都知道,公募基金暫停與第三方代銷機構合作的情況其實并不多見。而早在2013年,深圳騰元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騰元)就曾被基金公司暫停代銷業務。

    短短幾年內連續兩次被基金公司公告停止代銷,放眼業內大概也僅此一家。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深圳騰元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其中又折射出了怎樣的行業現狀和趨勢?

    ●行業罕見:兩次被基金公司拒之門外

    先來看看銀華基金這則暫停公告的開頭:由于深圳騰元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與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代銷合作協議即將到期,經雙方協商決定,自2016年12月5日起,本公司將暫停與深圳騰元銷售合作業務。

    同時,暫停公告列出了此前在深圳騰元代銷的33只基金,并表示2016年12月5日起,投資者將無法通過深圳騰元辦理這33只基金的開戶、申購、定投和轉換等業務;而已通過深圳騰元購買這33只基金的客戶,當前持有基金份額的贖回業務不受影響。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就此咨詢了多位基金公司和第三方銷售機構人士,得出的結論相當一致:正常情況下一般也不會暫停,應該是合作環節中出了問題。

    “好不容易接了一個渠道,前期盡調、合作,再到基金上架,做了很多工作,這些都有成本投入。只要后期運營、維護正常,基本還是可以貢獻收益,不會輕易停掉。這肯定不是代銷機構提出來的。”滬上某公募基金運作部人士坦言。

    有意思的是,這已經不是深圳騰元第一次發生這種事情了。早在三年前,該公司就曾被另一家大型公募拒之門外。

    理財不二牛查閱相關公告發現,彼時將深圳騰元拒之門外的基金公司稱,與深圳騰元簽署了銷售和服務代理協議,自2013年7月26日起,深圳騰元正式代理銷售旗下24只基金。而在8月19日,不到一個月時間,該基金公司又發布公告暫停深圳騰元的代銷業務。

    正如上述公募基金運作部人士所說,基金公司與第三方代銷機構敲定合作前都需要經歷數月的籌備工作,僅僅上線不足一月便匆匆叫停,個中原因確實值得探究;且作為一家拿到了正式基金銷售牌照的第三方公司,深圳騰元居然先后被兩家公募基金公告暫停合作,也實屬業內罕見。

    有公募行業知情人士表示,“當時它的資金清算人員這塊業務或者系統有點問題,金額不大,也還是試運行階段,但連續幾天都出現了錢沒有及時劃過去的情況。公募肯定就會考慮合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為了保護投資者和自身利益,也是為了對其他第三方起到警示作用,換成是我們也會停掉的。”

    上述基金運作部人士也印證了他的話,“2012年、2013年有很多小的第三方銷售公司出現,但很多都有清算系統低效的問題,系統本身和清算人員的專業水平都比較欠缺。從銷售上來講,雖然不增加成本,但基金公司后臺對接第三方都有成本。哪怕一個第三方只有100元交易,那也必須等到它的數據出來,整個基金才能完成清算和估值。這么一來,和小公司合作的邊際成本就高了。”

    ●記者親歷:攤子鋪得大,服務卻沒跟上

    辨識或判斷一個事物時,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就妄下定論。看完業內人士的一席觀點,自然也不能忽視當事人深圳騰元的回應。于是,理財不二牛撥打了深圳騰元官方網站上的客服電話,進而發現了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深圳騰元官網上標注的客服電話是連接到一個名為“金萬家”的理財平臺,要通過其轉接才能到達深圳騰元客服。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騰元和金萬家同屬于深圳德盈華葉金融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盈華葉),這似乎有點資源共享的意味。那么這個德盈華葉又是什么來頭?

    理財不二牛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發現,德盈華葉成立于2006年,注冊資本2808.42萬元,法人為曾革,自然人股東包括曾革、楊啟香。曾革是深圳騰元的法人代表;楊啟香則是金萬家,也就是廣東德盈華葉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后者是今年1月26日才成立的,主營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投資咨詢服務等。

    打開金萬家的官網,不難發現,其“搶占風口,開啟普惠金融新篇章”的宏大愿景,以及“以德盈華葉金融服務為依托,整合了德盈華葉O2O基金銷售、財富管理、財商學院、資產管理”等資源的業務版圖;在其專業資格中,“基金銷售業務資格證書”更是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不過,既然把基金銷售放在這么顯眼的位置,為何卻不能把服務做得更像樣一些呢?

    暫且不說客服電話需要轉接,深圳騰元官網上連三年前已暫停代銷的某大型公募基金還赫然在列。雖然無法點擊購買,但也容易對普通投資者產生誤導作用。另外,該網站顯示其目前代銷了20家基金公司的產品,但點擊“購買”后,跳出的鏈接竟然提示“不安全”;首頁多只基金的購買頁面加載完成后也都顯示“請求的資源不存在”,這甚至都該讓人懷疑是否誤入了某些自帶病毒的不良平臺。這樣的用戶體驗,連起碼的信息及時更新都做不到,很難想象其能為客戶提供所承諾的優質服務。

    此外,金萬家宣稱2015年已經創立了國內首個“互聯網+財富管理”的生態平臺,未來5年還要線上線下協同、共同打造千億級金融平臺。攤子鋪得這么大,但服務跟上了嗎?從其最重要的一塊業務——基金銷售服務、與基金公司的合作情況來看,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事實上,監管部門直到2012年才正式開始向第三方理財機構開放基金牌照申請,深圳騰元早在2013年3月就通過了核準,屬于第三方機構中較早拿到這一資質的。對于這一行業來說,有些事情確實“來得巧,不如來得早”,“來得早”自然也能積累不少客戶。但如果說當年和某大型公募的合作屬于試水、暫停合作尚屬情有可原,那么3年后的今天,再次因相似的原因被另一家基金公司暫停代銷,那未免有點說不過去了。

    遺憾的是,理財不二牛多次撥打深圳騰元電話,對方表示“不大清楚”此次合作暫停的原因。截至發稿,該公司未再做出進一步回應。

    ●尷尬現狀:牌照易拿,運營難做

    對于深圳騰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多位業內人士均向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指出或許是運營能力不足導致的。

    一位已經獲得了基金銷售牌照的理財平臺人士就坦言,目前監管機構已經發了100多張牌照,但要運營一張基金銷售牌照至少要有20~30人的團隊,這是大部分第三方機構所不具備的,所以呈現出“牌照易拿、運營難”的局面。他還特別指出,“人才匱乏的問題非常嚴重,尤其中后臺有經驗的人才非常稀缺”。

    以此次深圳騰元為例,上述公募基金運作部人士介紹,基金的資金交收都是信用交收。“整個的業務規則是這樣的:客戶提申購,在代銷渠道申請買基金;這些機構會從客戶賬上扣錢,同時在當天把客戶的申購申請發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在當晚就會給客戶確認份額,客戶在當天日終清算后,第二天就開始持倉、享受投資收益了。但是基金公司當天晚上日終做清算、客戶登記的時候并沒有拿到錢,代銷機構一般在第二天才會把錢劃給基金公司,交割是按照‘T+1’來執行的。這個過程就被稱作信用交收。”

    所以,如果因為系統低效或者操作上的原因導致第二天錢沒有劃到基金公司的賬上,就會產生遺留風險。

    上述理財平臺人士也表示,基金銷售的中后臺清結算和運營是非常復雜的,全行業這種人才非常少,“特別是涉及到大筆資金的交收、清算,沒有做過的人自然會弄得很晚,達不到基金公司對清結算時間的要求,那基金公司當然很惱火。”

    理財不二牛發現,不少公司甚至在拿到基金銷售牌照后,象征性地代銷了幾只產品,隨后便開始枕著牌照過日子。

    公開數據顯示,有數十家機構代銷的基金數量少于10只,其中不乏獲得牌照超過3年的機構。如果要仔細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或許和深圳騰元有“異曲同工之處”。正如上述理財平臺人士所說,大部分第三方機構根本沒有成體系的團隊,拿牌照也不是單純為了做基金銷售,還有其他目的,所以當然沒辦法把業務開展和運營好。

    ●格局漸成:第三方銷售機構的馬太效應

    深圳騰元兩次被基金公司暫停代銷的事例足以被載入第三方銷售機構發展的歷史,而它背后還折射出目前第三方銷售的行業格局變化,那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后臺運營人士向理財不二牛透露,基金公司在選擇第三方銷售渠道的時候主要是看其規模、活躍用戶數量、銷售量和傭金等綜合考量,“但最主要的還是銷量,這是根本。所以我們這兩年新增的代銷機構非常少,且以大中型機構為主”。

    當然,基金公司的這一導向也加劇了第三方銷售行業的分化。上述基金運作部人士就透露,根據他的測算,目前幾家大型代銷機構已經占據了市場絕大部分銷量,“其他中小型第三方機構的量加起來也不如行業第一的這家”。

    縱觀目前的基金第三方銷售市場,“基金超市”的模式是最常見的。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指出,這種現象表明銷售機構沒有發揮買方投顧的作用,而更多地是在提供賣方服務,“這樣一來,銷售產品和提供投資理財服務就割裂開了,投資者購買之后的理財服務跟不上,也沒有讓投資者形成長期投資的觀念”。

    而不少積極求變的第三方機構就在這里找到了突破口。比如去年才拿到基金銷售牌照的盈米財富,近期就上線了“且慢”基金組合平臺。該平臺運用技術手段把多只公募基金構成基金組合,并用集合展示、統一跟蹤和一鍵交易等方式,試圖把單只基金的風險和回撤降低,最終達到資產配置的目的。其總裁肖雯告訴理財不二牛,其選擇的突破點在于“用新的技術方式和業務模式來重構基金銷售的價值鏈,改變中國人買基金的方式”。

    實名登錄用戶數已接近一億戶的螞蟻聚寶,更是想在“理財服務”上做文章。螞蟻基金總經理陳柏青表示,該平臺的用戶很多是沒有理財經驗或經驗較少的投資者,所以其聚焦于為投資人提供簡單的理財服務,操作更方便,投資體驗更順暢。“中國的老百姓是有理財需求的,但對理財的重視程度、了解程度不高,很多人不懂、不會、敢理財,所以投資人教育是我們一直看重的。我們也在用各種喜聞樂見地形式讓投資人教育變得有趣,更有溫度。”

    除此之外,也有機構嘗試在自家系統上提供基金分析工具、引導投資者自己組合,并在后期進行跟蹤了解。這些舉措在提升理財服務、加強與投資者聯系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劉亦千表示,第三方銷售機構目前基本上就是延續馬太效應,但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也有翻盤的可能性。“現在還沒發展幾年,不可能格局就這么定下來。對于真正想把這塊業務做好的機構來說,機會還是存在的,大機構并不是不可顛覆。”

    對于一些長期不作為的代銷機構,上述理財平臺人士也給出了建議,“一方面監管機構對這些長期不作為的,要有一些管理辦法或制度,牌照能發就能收回。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些更高效的方式來做這件事,分工、合作都要更進一步,比如銷售能力強、運營弱,就可以把運營外包給有能力的機構,做二級代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