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21 21:58:19
每經編輯 艾川
艾川
事實證明,競爭總是能夠讓真正優秀的企業變得更加強大。
上周,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企業騰訊和阿里巴巴幾乎同時發布了各自的財報——前者發布的是2017年一季報,后者發布的則是2017財年第四季報以及全年業績——兩家公司雙雙取得了超預期的業績。尤其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是,在此之前,騰訊和阿里兩家公司的市值都突破3000億美元,從而站上了一個世界性的新高度。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馬云的商業帝國似乎遭受著馬化騰的嚴峻挑戰。
隨著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強勁崛起,阿里系的核心支柱、過去幾乎一統天下的支付寶市場份額受到不小侵蝕。而在網購領域,微信也與阿里的老對手京東聯手,并依托自身優勢,搭建了一個集成更多零售和服務業務的電商平臺。這使很多人相信,假以時日,無所不在的微信可能奪走阿里巴巴頭頂上的桂冠。
不過,北京時間18日晚間發布的阿里巴巴集團2017財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報強力回應了上述疑問。
根據這份財報,阿里巴巴集團2017財政年度實現收入1582.73億元人民幣,同比猛增56%;其中,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60%,創下IPO以來最高增幅。經調整后的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達到744.56億元人民幣(折合108.17億美元),首次超過百億美元大關。
此前,阿里已連續多個季度收入表現大幅超越市場預期。連同更多其他數據在內,它們都顯示了這家全球最大電商企業強勁的盈利能力和未來增長潛力。
阿里巴巴集團財報發布后,大多數國際投行和分析機構都上調了它的目標股價。實際上,過去一年里,阿里的股價已經上漲了56%,其中今年內漲幅就高達40%。這體現了市場對它的一片看好。
如果說馬化騰建構了信息時代中國最大的人際交往基礎設施網絡的話,馬云則在信息時代的商業-金融聯合體領域孜孜以求地不斷提升。這兩家巨無霸公司的目標市場和商業模式存在很大差異,性質上更是截然不同,但它們之間直面交鋒的“戰場”依然很大。
相對于BAT三巨頭中的另一家百度,騰訊和阿里都面對著專業上更加細分的國內外同行的開放式競爭。但正是這樣的激烈競爭,促使這兩家企業攜手進步,依靠各自的不斷變革和創新,打開了一片又一片嶄新的天地。
騰訊和阿里巴巴在斬獲驕人商業回報的同時,還持續地提升著自身品牌形象,贏得了足夠的尊重。相比之下,更加國際化的阿里巴巴,現在幾乎已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
天貓毫無疑問是阿里巴巴展示其強大力量的主要源泉,它不僅幫助達成數不清的交易,也在引領著商業和消費模式的升級。不過,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在面對騰訊等的競爭中變得更強,不僅是因為傳統主業穩定增長,更在于如今的它正從過去的電商平臺擴展成為一個商業生態系統??梢院敛豢鋸埖卣f,它目前已擁有全球電子商務最大的營業額和最完整的生態鏈。
就像阿里集團CEO張勇在財報發布后總結時所說的,“依賴創新及各平臺包括商務、數字娛樂、物流及云計算之間協同效應”推動業績強勁增長,阿里“經濟體效應”開始顯現。
過去一年里,除了天貓之外,云計算、物流網絡、數字媒體和娛樂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此外,大數據開發也在探索之中。在這些領域中贏得先機,預計都將是阿里巴巴未來的核心戰略。
基于這些朝不同方向拓展延伸、而又具有有機聯系的產業發展模式,阿里的當家人們總是不憚將自己稱為一個“生態系統”、甚至是一個“經濟體”,而不僅僅是一個電商企業。
按照分析師的說法,以當下的增速預測,新財年阿里巴巴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總額)有望進入“全球前20大經濟體”;而對未來預期樂觀的集團CFO武衛認為,2020財年公司可實現6萬億元人民幣GMV目標,有望躋身“全球前15大經濟體”。
當然,即便到了那時,與馬云并駕齊驅的可能還會是比他年輕幾歲的馬化騰。業內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騰訊在連接世界,阿里在改變世界。
展望未來,騰訊的優勢依然在于它是一個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基礎設施”系統,對于人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將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這使得它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市場拓展維度。
但阿里也有自己的殺手锏,那就是它在全球化方面比騰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如今,天貓上的海外活躍買家已經達到8300萬;福布斯全球最具價值消費品牌中,也已有超過四分之三入駐天貓。
同樣是依托于龐大的中國市場,在向全球擴張的時候,騰訊所具有的更高黏合度是與它的文化優勢緊密捆綁在一起的,這種文化優勢在走出國門時或許會成為包袱。
相反,阿里是更為純粹的商業平臺,它在國內人際網絡上的劣勢反而成為走向世界的捷徑。而這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當代中國競爭和創新的畫卷。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冰川思想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