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2 22:43:2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 園
每經記者 袁 園
每經編輯 姚祥云
在兩家相互保險社開業的同時,他們的業務模式也成為了各方關注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眾惠相互和信美相互雖然在業務上分屬于財壽險兩個領域,但在業務發展的思路方面,卻都選擇了以互聯網為依托,專注細分領域人群。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工具,更深層的精髓則是互聯網思維。”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的開放、共享、用戶至上等理念和相互保險在精神內核上一致,而且這種新技術還可以幫助相互制解決一些短板,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
依托互聯網專注細分領域
相互保險作為一種古老的保險組織形式,其在一定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并隨著世界經濟不斷升級發展。早期的相互保險基本上不存在法律的明確約束,而是通過互助保險組織的章程或合同條款來確立投保人與公司間的關系。
在20世紀初至中葉,相互保險步入黃金時期,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相繼確定了相互保險的法律地位,從業機構不斷增多。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輝煌后,在20世紀末,相互保險公司逐漸式微甚至出現了非相互化浪潮,許多大型相互保險公司轉制為股份制的保險公司。
促成這一轉型的原因很多,如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下,保險公司的規?;洜I對資本市場的需求、新技術的出現、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合并熱、企業經營行為模式的轉變、對管理層的激勵等。
如今,這一模式引入到中國,從業機構在開展業務的時候也相應地進行了一些創新。根據兩家相互保險社公開發布的資料可知,二者不僅都專注于細分領域,還都確定了依托互聯網開展業務的模式。
首先,專注細分領域。公開信息顯示,眾惠相互主營業務為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短期健康和意外傷害保險;信美相互的業務范圍為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
二者也確實把業務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聚焦特定的人群。如眾惠相互,該機構就是針對特定產業鏈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需求,開展信用保證保險等特定業務,如針對大貨車司機群體風險高卻鮮有機構承保的現象,眾惠相互推出“車旺大卡司機意外傷害相互保險計劃”。
其次,依托互聯網開展業務。二者均引入了大數據風控手段和大數據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分析會員數據和風險偏好。如信美互助從籌備初期,就選擇了輕資產模式,不再自建IDC機房,而是選擇與阿里云合作,包括財務、精算等幾乎全部核心系統都部署在了阿里金融云平臺。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工具。”信美相互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的開放、共享、用戶至上等理念和相互保險在精神內核上一致。此外,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相互保險在更大范圍內、更便捷地去發掘同質風險人群、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減少道德風險,讓保險產品設計更具個性化、定價更科學。同時,新技術還可幫助相互制解決一些固有短板,提升治理能力,提高經營效率。
將與股份制保險良性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相互保險社開展的業務以及其利用互聯網進行精算、數據積累等手段,保險市場上的傳統機構也早已有之,而且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統的股份制保險機構的“觸網”熱情也在不斷高漲。
那么,隨著相互保險機構的加入,其對原有股份制保險機構的業務是否會造成沖擊?二者又會形成怎樣的發展模式呢?
從歷史縱向軌跡來看,百年間相互制和股份制至少出現過3次明顯的轉化消長,這些過程的發生,都有其特定而深刻的時代背景原因,都是保險行業在一定社會和經濟發展背景下的順勢選擇,代表了當時人們對保險行業發展趨勢的理解和認知。
從當前橫向分布來看,在某些地區,相互保險依然是主流。比如,芬蘭的相互保險份額占比超過70%;奧地利占比為60%;德國和法國等主要國家也超過了40%。在某些特定風險領域,如農業保險,相互保險仍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在日本農業保險100%是以相互形式開展的,法國這一比例超過70%,美國則為47%。
可見,相互保險和股份制保險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那樣,只是簡單的市場爭奪、消費替代關系,他們彼此間的相互轉換、相互競爭和相互借鑒,客觀上促進了保險經營和產品形態的不斷向前發展。
“就我國而言,相互保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很多領域,尤其是股份制保險公司服務還沒有觸達的領域,更有用武之地。”眾惠相互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理解,相互保險確是對我國現有保險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所以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去解讀兩者的關系,更為科學。
保監會也曾表示,從全球保險市場發展歷程看,股份制保險和相互保險是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的良性互動關系。相互保險可以促進股份制保險更加注重長期利益,股份制保險可以帶動相互保險更加注重經營效率,兩者共同推動著保險業不斷向前發展。引入和發展相互保險,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保險市場與國際接軌,扭轉當前保險組織形式單一的現狀,促進保險市場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多樣化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