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17-08-08 10:06:26
紅霉素眼膏、復方甘草片是很多家庭的必備良藥,蚊蟲叮咬、感冒咳嗽等小病小災的都能用得上,幾毛錢的價格也給很多人留下美好回憶。然而這些家庭常用藥最近開始漲價了,在部分地方,廉價藥的價格甚至出現翻倍上漲,有的藥品在短短一年內價格漲20倍,即便這樣仍然一藥難求。老百姓熟悉的廉價藥去哪兒了?誰助推了藥價的上漲?
濟南市民楊女士的眼睛最近又上火了,本想到社區服務中心多買幾支紅霉素眼膏備用,卻被告知已經沒貨了,而且不確定什么時間能再來貨。輾轉跑了三四家藥店,楊女士終于買到了紅霉素眼膏,讓她想不到的是,短短半年間,原來幾毛錢一支的藥膏已經漲到了四塊六,“雖然也不太貴,能負擔得起,但是這么短的時間從幾毛漲到這個價格,在心理上覺得不能接受。”
記者隨后在濟南幾家藥店進行實地走訪發現,不僅紅霉素眼膏的價格漲了,像谷維素、立普妥、復方甘草片等藥品價格都上漲數倍。以往6毛錢一瓶的谷維素片如今上漲到了8.5元/瓶;治療冠心病的立普妥以前每盒7塊錢,如今一盒的價格上漲到了60多元;而用于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高三尖杉酯堿注射液,每支價格也已由1年前的5元上漲到現在的110元,價格暴漲20多倍。
其實,濟南廉價藥供應短缺并大幅漲價在全國并非個例。近年來在全國多地,廉價藥頻頻告急的消息屢屢被曝出。2015年底,安徽一名13歲小患者急需的廉價“救命藥”平陽霉素,在安徽全省只找到4盒庫存;2016年,溴吡斯的明片出現藥荒,全國很多重癥肌無力患者都在尋找這種救命藥,而這種廉價藥的價格也從原本的33元被炒到280元的高價。
山東某醫藥公司負責人馬志強表示,廉價藥價格上漲不排除有部分藥企通過壟斷地位抬高藥品價格,“比如前一段時間炒得比較熱的魚精蛋白,可能只有兩家生產,北方是北京的廠家生產,南方是上海的企業生產,他們聯合起來壟斷市場,給政府和社會施加壓力來漲價,這種現象也是有的。”
除了價格壟斷,廉價藥品漲價更多是一種市場行為。當企業生產廉價藥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斷上升,甚至逼近售價時,許多企業不得不停產。企業停產必然加劇廉價藥供應短缺,從而助推廉價藥價格飆升。山東某藥廠研發負責人劉先生說,廉價藥被認為是“有療效、無錢途”,任何一家藥品生產企業都無法承受賠本生產,他們很難只靠良心和責任運轉,“不漲價藥廠就等死,現在確實很多廉價藥都消失了,有的藥廠也是迫不得已,原價維持不住,比如低價藥招標后也不一定能中上,即使中上之后也不一定賣得出去。”
當生產廉價藥無利可圖,有些企業玩起了“新瓶裝老酒”的把戲。同一種藥,換個名稱、換個包裝、換個批文,身價就可以翻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此一來,一些廉價藥脫掉“廉價”的外衣,以全新包裝重出江湖,而每一次換裝都意味著價格的飆升。以消炎藥為例,從四環素到阿莫西林再到頭孢的蛻變,與之緊隨的就是價格從幾毛錢到四五塊錢再到二十多塊錢的攀升。
以紅霉素眼膏、復方甘草片為代表的廉價藥,又被稱作基本藥物,是指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然而,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企業家協會會長于明德指出,廉價藥品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即便療效再好,但藥品價格低,企業不生產,老百姓沒藥買,廉價藥正進入到一個死循環。如何破解廉價藥供應短缺的難題?
對此,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認為,廉價藥的供給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來托底,“通過市場手段是解決不了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政府的公共財政之手舉辦相當數量的政府全資托底藥廠,讓它賠本經營,政府公共財政兜底,那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廉價藥供應短缺的現狀短時間很難改變。未來在醫藥行業里,只有政府、藥企和醫院三方不斷博弈,最終找到一個市場平衡點,才有可能使廉價藥真正流通到患者手中。
原標題:家庭常用藥漲價 部分藥品價格翻倍上漲仍一藥難求
來源:央廣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 記者:蔣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