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10 22:36:28
監管函稱,浙商財險2017年二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5.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0.79%,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綜合評級為D類。
每經編輯 涂穎浩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獲悉,保監會于近日下發監管函,稱浙商財險因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綜合評級為D類,責令其增加資本金,停止非車險新業務,停止增設分支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7月,浙商財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0.61億元,同比增長16.90%。記者注意到,從其業務結構來看,2016年浙商財險的車險業務占比86.60%,非車業務僅占較少。相關數據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4億元。保監會叫停其非車新業務,將進一步減少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保監會叫停非車業務
監管函顯示,2017年二季度,浙商財險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5.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0.79%,償付能力不達標。與上季度相比,最新的償付能力指標下降明顯,浙商財險此前披露的一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7.88%和159.9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監管函還顯示,浙商財險二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為D類。浙商財險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2017年一季度的風險評級結果為A。今年一季度風險評級結果為D的僅有兩家壽險公司,新光海航人壽和中法人壽。
據了解,保監會最早于2009年開始建立以季度為基礎的風類監管評級制度,嘗試對保險公司的綜合風險和經營狀況進行評價,將保險公司從好到壞分為ABCD四個等級。A為風險最低,D為風險最高。根據償二代實施總體安排,保監會自2016年第2季度起對保險公司開展償二代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0號: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相關規定,保監會對浙商財險采取以下監管措施:一是責令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工作;二是總公司及分支機構停止接收非車險新業務(包括直接保險業務和再保險分入業務);三是停止增設分支機構。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車險市場競爭激烈、財險公司紛紛轉戰非車市場,保監會叫停浙商財險的非車業務,將進一步加劇浙商財險的經營困境。對此,浙商財險如何看待其非車業務暫停對公司經營的影響呢?截至發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能聯系到浙商財險相關人士。
從浙商財險的業務結構來看,其車險業務占據大頭。其2016年年報顯示,浙商財險保費收入前五的業務分別為車險、責任險、企業財產險、意外險和保證保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30.3億元、1.26億元、1.19億元、8171萬元、3399萬元,均為承保虧損。其中,保證保險業務和車險業務分別虧損3.68億元、2.74億元。
增資擴股工作仍未完成
浙商財險目前出現的償付能力問題與2016年底的僑興債賠付一事不無關系。
資料顯示,僑興集團旗下僑興電訊和僑興電信于2014年分別發行私募債,本息共計逾11億元。浙商財險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分別與上述兩家公司簽訂了履約保證保險。2016年12月起,僑興債陸續到期,但僑興電訊和僑興電信無法按時還款。浙商財險2017年1月24日公告稱,已對僑興私募債第一、二期進行了預賠。針對到期的僑興私募債第三至七期已經到期,將盡最大努力進行分期預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浙商財險去年四季度、今年一、二季度,其“支付原保險合同賠付款項的現金”分別增加了3.48億元、8727萬元、4.09億元,表明去年浙商財險不幸“踩雷”的負面影響一直延續。盈利數據顯示,繼2016年由盈轉虧6.5億元之后,浙商財險今年上半年再度虧損約3億元。此外,公司的凈資產由2016年初的13.8億元,于今年一、二季度分別下降至7.1億元、3.8億元。
浙商財險在其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稱,公司最新的核心償付能力與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為45.4%以及90.79%,顯示償付能力不達標。浙商財險對此表示,上述指標計算口徑不含已到位的15億元增資款。
成立于2009年的浙商財險目前注冊資本為15億元。2017年6月20日召開的浙商財險201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公司增資擴股方案,同意對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從15億元增加到30億元,增資金額15億元。增資方式以向原股東發行股份的方式實施,總計發行股份數量15億股,每股1元。
浙商財險在其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6月27日,公司增資資金已全部到位,目前,驗資工作已完成,增資請示文件于6月29日上報中國保監會進行審批。”
不過,監管函責令其增加資本金,顯示上述增資事宜尚未獲得保監會批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