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2 23:10:08
數字化及供應鏈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企業“持危扶顛”的關鍵。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全球疫情之下,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之下,如何持續復蘇中國經濟、重塑全球經濟增長的信心,如何讓數字化供應鏈更好地驅動經濟和產業發展,成為社會各界迫切思索的命題。
10月22日,在“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則堅信:做好內循環,中國的經濟會穩定。不管外部的形勢怎么樣,每年全世界30%的市場擴張會在中國。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則認為,確保公平競爭,建立信任體系,避免任何一家公司通過壟斷阻止競爭對手進入市場,扼殺新想法,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供應鏈系統的重要規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峰會了解到,數字化及供應鏈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企業“持危扶顛”的關鍵。
“我國為什么要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很多人說是疫情的沖擊,受疫情影響,很多國家GDP都處于負增長狀態,國際貿易受到巨大的負面影響,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貿易國,出口減少就意味著更多的產能需要國內消化,這就是國內循環。但其實在2019年,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這個論斷還沒提出的時候,82.6%的國內生產已經在國內消化。”林毅夫如是表示。
事實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變化,也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一,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第二,服務業比重越大的國家,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他同時指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際市場依舊相當重要,中國即使是大經濟體,但占全世界經濟的比重也只有16.4%,如果能夠持續融入到83.6%的世界經濟之中,產生的利潤就會更高。此外,每個國家發展經濟的方式都有優勢和劣勢,中國也不具備很多國家具有發展優勢,也需要依靠國際資源。
“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抓住發展機遇,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林毅夫說,新發展格局之下,不管外部的形勢如何,每年全世界30%的市場擴張仍將發生在中國,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機會最多、發展空間最大的地方,技術創新、新發展平臺在中國大有可為,希望企業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和企業自身的協同發展。
近年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企業與企業之間,僅靠此前的規?;⒉町惢l展已遠不能跟上日益增進的全球一體化發展效應,供應鏈成為企業尋找發展機遇的關鍵。
而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更是加深了企業對于這一點的認知。疫情重壓之下,全球供應鏈遭遇挑戰,許多企業在時代浪潮中倒下。但是,與之相反的是,有一些公司卻在疫情的沖擊下“準備好了”,因為其具備成熟、優質的供應鏈。
麻省理工學院運輸與物流中心主任、寧波(中國)供應鏈創新學院榮譽院長尤西·謝菲認為:“制造產品容易,但供應鏈很難把控,公司有效管理其供應鏈的能力已成為關鍵的全球競爭優勢。”
他進一步表示,這些公司了解產品將在哪里生產,產品和零部件將進入哪里,最終產品將進入哪個客戶。在供應鏈發生中斷的情況下,供應商可以快速計算出“價值樹”,從而設定優先級。與此同時,大多數公司減少了庫存單位的數量,把重點放在了快速大賣家身上,這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危機是一件次好機會,是時候去看看你所有的客戶、產品和員工誰是高效合格的而誰不是。”尤西說。
事實上,物流和供應鏈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
尤西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專業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增長了32%,達到92億美元,其中物流系統占了總銷售額的41%,而到2022年,全球倉儲和物流機器人市場將翻兩番。尤西認為,這場悄無聲息的革命得益于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在物流、運輸等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在物流行業,機器人將是全球倉庫自動化運動的核心。
不過,在全球一體化發展效應之下,亦存在隱憂,即“一家獨大”進而阻礙整個供應鏈的聯系運轉。尤其是在互聯網數字平臺上,這樣的負面效應更加明顯。因此,公平競爭成為了重塑全球供應鏈系統核心要素。
保羅·羅默指出,要達成公平競爭的環境,首先要建立一套彼此堅守的信任體系。身處供應鏈中的企業必須具備鑒別值得信賴的供應商的能力,否則將遭受損失。尤其是在現代的數字化平臺上,一些具備非常強大的市場地位的企業,往往能左右這種信任,給公平競爭的環境帶來致命打擊。
會上,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吳曉波分享了自己的一次考察經歷。
他介紹道,“武漢1月23日封城,武漢東風本田3月11日就開始復工,生產出了第一批20輛轎車,震驚世界。如果沒有供應鏈和物流配合的話,這是不可能的。同樣在全世界最大羽絨服企業波司登,一件個性化定制的羽絨服,從生產線做完到送到消費者手中,最快24小時就可以。這說明當一個企業從前端的店鋪到生產線、銷存倉庫完成整個智能化動線設計之后,它的生產能力、個性化定制能力在疫情影響下可以迅速恢復,也代表中國制造業產能個性化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
的確,在過去半年多時間里,中國在供應鏈和物流產業遭到的壓力性測試中,抵抗住了這種壓力。全球也同樣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無論是美國、歐盟、東南亞國家或日本韓國等等,在共同受到沖擊的背景下,中國的物流和供應鏈能力和潛力得到了極大的驗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流業在此次疫情中彰顯出良好態勢,備受世界矚目。疫情期間,美國《時代》雜志出版了一期疫情??⒐剂吮姸嗟摹稌r代》雜志封面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出現了一位中國外賣小哥的身影。
“雖然物流并不是直接呈現在每一個消費者、每一個企業的面前,但是從東風本田到波司登的生產線,再到如今陽澄湖大閘蟹能夠送到全中國1000個城市,在過去五到六年中國智能化革命浪潮推進過程中,物流悄無聲息地也發生了重大革命。”吳曉波進一步指出,中國物流出現了四個非常引人矚目的進步:
第一是互聯網電商引爆了物流革命,當金字塔式銷售渠道被扁平化互聯網電商徹底摧毀,中國物流效率迅速提高,物流格局全線放開;第二是隨著互聯網電商銷售占比越來越高,倒逼所有制造業企業進行生產線再造,中國制造企業云物流能力提升,是跟整個中國制造業柔性化再造和智能化能力完全統一的;第三是伴隨互聯網電商推動和制造業工業革命4.0,物流企業建設了自己一體化供應鏈模式,在為消費者提供很好購物的體驗的同時,建立了企業的競爭壁壘和護城河;第四是當所有變化都發生的時候,中國城鄉完成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的搭建。
“這四個變化中,任何一個鏈條的斷裂都沒辦法形成中國供應鏈重壓之下的快速平衡,所以在中國看到的物流領域發生的變化,是過去十多年里從制造業到流通業共同努力的結果,造成了在全球看來都非常獨特的中國景象。”吳曉波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