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9 17:01:43
◎在電商和社交平臺上,這么一群喜歡“三坑”文化受眾聚集起來,他們既是“三坑”產品的消費者,也是“三坑”文化的傳播者,GMV與流量兼得。
◎淘寶內容生態事業部總經理魏萌(千城)曾對媒體透露:在淘系內,每月有一億多的用戶做UGC內容的生產,淘寶消費者形成了明顯的圈層化,有2000個細分市場。
◎各巨頭在試圖聚集興趣圈層的同時,卻并不急于將興趣圈層變現,更傾向于“養圈”,魏萌在4月21日表示,逛逛并不以轉化為指標,是真正在做我們認可的內容場景。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陳婷 每經實習編輯 陳劍銳
“2020年年初的時候,從店鋪營收上可以看出明顯的上漲趨勢。”淘寶店鋪“胡桃木JK”店主西西(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胡桃木JK”是一家經營JK服飾的店鋪,在網絡上,JK和漢服、Lolita被網友們并稱為“三坑”,是近年來基于小眾圈層文化崛起的服飾品類。
圖片來源:淘寶供圖
西西店鋪營收自2020年的明顯上漲是當前圈層消費的一個縮影?!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邚奶詫毠俜搅私獾?,過去一年,淘寶上的“剁手黨”們已經把“三坑”市場買出了百億級規模。
《2020垂直圈層營銷報告》指出,在互聯網解構之下,社會經濟各元素重新被分類、聚集,人們傾向于和有共同興趣、態度、愛好、價值觀的人群打交道,形成了特定的社交和消費圈子,即所謂的“圈層”。而以追星、二次元(動漫、虛擬偶像等)、體育運動(潮鞋、電競)、國風等為代表的熱門圈層已從最初“圈地自萌”的小眾市場進入了大眾視野,受眾規模逐漸擴大且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經濟運營產業鏈。
近年來,諸如阿里等電商巨頭顯然注意到了圈層消費的崛起,并開始了連番布局,“養圈”、“破圈”行為不斷;現淘寶內容生態事業部總經理魏萌(千城)曾對媒體透露一個數據:在淘系內,每個月有一億多的用戶做UGC內容的生產,形成數億次的用戶內容消費。淘寶消費者已經形成了很明顯的圈層化,有2000個細分市場。
除此外,記者注意到,泡泡瑪特、得物APP等諸多借助圈層文化崛起的新興勢力,成為資本蜂擁的對象;新品牌亦層出不窮,屢獲資本加持:今年4月,漢服國風品牌“十三余”完成過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去年,重回漢唐、十二光年等也吸引資本入局。
作為一個90后,西西在大學時進入了動漫社并自此被JK文化吸引,愛上了JK服飾,她的店鋪成立于2017年8月,現在有143萬的粉絲。
在西西看來,店鋪營收的增長與原本只是小眾喜好的JK圈層文化的持續破圈有關。“前年和去年,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眾圈子在不停地擴大,到了今年,這個圈子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量。”西西說。
入行之初,JK文化只是一個不為大眾所知的小眾喜好,在之后的幾年間,JK服飾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一切都令她覺得十分夢幻,“從店鋪成立到現在,營收有了明顯上漲,2017年單月的營收差不多只有現在的1/3。”她說。
對于“三坑”消費來說,2020年,明顯是關鍵一年。
“2019年底的時候,店鋪一個月的營業額也就1萬多塊錢,2020年增速很快,到了冬天整個月營收就基本穩定在10萬塊錢上下了。”另一家漢服店鋪“南山韻味”的店主南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淘寶女裝行業負責人春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2020年2月,部分JK商家的成交額突然沖到了前面來。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拼多多上,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拼多多平臺小眾服飾類目出現極大增長,漢服、JK制服、Lolita裙成為逆襲品類Top3。其中,原創漢服銷量增長最為迅猛,較2019年同比增長了30倍。
“三坑”消費的崛起,與“三坑”文化在內容平臺的“紅火”息息相關。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內容會將消費拉升到文化方面,會傳遞出新的消費觀,“內容會傳遞一些觀點,比如李佳琦的這個色號你必須擁有,這就是一個新的消費觀,國潮、漢服等這類文化相關的消費潮流的崛起也與此有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小紅書上發現,截至2021年4月26日,小紅書上關于漢服的筆記已超過61萬篇。
淘寶女裝行業負責人春二認為,成交爆發的店鋪背后,存在著粘性很強的粉絲團體,都是相關文化圈層里的深度愛好者。
在高粘性的背后,“三坑”圈開始漸漸浮出水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多位漢服、Lolita及JK愛好者后發現,他們在各自的圈層內活躍,在入圈之后,愛好者之間存在互相種草的情況。
在成為商家之后,西西發現,有一群客戶一直在關注自家店鋪,在店鋪自己的QQ群和微博粉絲群內,經常有客戶在其中交流各自對于JK文化的發現和感想,有的時候,客戶還會在群內推薦自己發現的好看的JK服飾,“就算是別的品牌的JK服飾,客戶也會在群內交流。”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類基于興趣集成的圈層內部有著很強的粘性,也有著更高的活躍度。同時,圈層的集結有助于信息的傳播,和圈層內部之間互相“種草”,“三坑”消費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便與圈層內部的互相種草有關。
在電商和社交平臺上,這么一群喜歡“三坑”文化受眾聚集起來,他們既是“三坑”產品的消費者,也是“三坑”文化的傳播者,GMV與流量兼得。而電商們想要的,又何止一個“三坑”。
伴隨著“三坑”圈層及消費的崛起,新品牌層出不窮,并屢獲資本加持。
4月,漢服國風品牌“十三余”完成過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啟信寶顯示,此前的2020年10月,十三余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兩次融資間隔僅半年。
2020年9月,重回漢唐宣布完成戰略投資融資;2020年11月,主營漢服、Lolita服飾和JK制服的集合店品牌十二光年獲得蜂巧資本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又于2021年4月宣布獲得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領投,騰訊、米哈游、淺月資本跟投。
事實上,針對小眾圈層的投資和經營早已有之,在“三坑”圈爆發之前,已有多個熱門圈層爆發,并帶來了資本的盛宴。
根據《2020垂直圈層營銷報告》,按照各圈層的大眾認知度、圈層用戶規模、圈層經濟運作模式的成熟度等角度綜合來看,可以分為小眾圈層、上升圈層及熱門圈層。其中,以追星、二次元(動漫、虛擬偶像等)、體育運動(潮鞋、電競)、國風等為代表的熱門圈層已從最初“圈地自萌”的小眾市場進入了大眾視野,受眾規模逐漸擴大且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經濟運營產業鏈。
以得物APP為例,其自我定位為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得物APP曾名毒APP,資料顯示,其初版以資訊App上線,幫助年輕人了解球鞋文化和潮流資訊;2017年8月,得物APP上線自身的交易功能。
根據得物公開的營收數據顯示,2018年中旬得物APP每月GMV已經接近2億元,2019年全年GMV可達60億-70億元,2019年3月月活超過140萬。
潮鞋賽道一度成為資本熱捧對象。
據網經社“電數寶”監測顯示,僅2019年上半年“毒APP”(得物APP曾用名)、“nice”、“識貨”這三家潮鞋交易平臺,融資超過10億元,前后僅“識貨”一家就“吸金”高達12.60億元,在“資本寒冬”中逆流而上,成年度電商“吸金”熱門。
電商巨頭早已注意到這個大勢,并直接出手養圈。
現淘寶內容生態事業部總經理魏萌(千城)曾對媒體透露一個數據:在淘系內,每個月有一億多的用戶做UGC內容的生產,形成數億次的用戶內容消費。淘寶消費者已經形成了很明顯的圈層化,有2000個細分市場。
圍繞著聚集圈層、變現圈層和擴大圈層邊界的產品形態在近年來層出不窮。
早在2015年,京東就推出了“購物圈”,直接入駐到微信一級入口,資料顯示,“購物圈”是一個涵蓋社區互動、內容導購、特色內容等欄目的京東好物分享及社區生態。在微信上進入京東購物圈可以發現,用戶可以選擇進入多個興趣圈子,如“妝蜜圈”、“媽咪圈”等。
面對同業和跨界而來的對手,阿里自然也不甘落后。去年11月底,淘寶宣布買家秀社區升級為“逛逛”,點進“逛逛”頁面可以發現,在逛“逛逛”時,可以選擇諸如“家居”、“文創”、“潮玩”等標簽。
目前階段,各巨頭在試圖聚集興趣圈層的同時,卻并不急于將興趣圈層變現,更傾向于“養圈”。
在對“逛逛”的規劃上,魏萌在4月21日表示,逛逛并不以轉化為指標,是真正在做我們認可的內容場景。
在積極“養圈”的同時,各大平臺也在試圖拓寬圈層的邊界。
春二表示,在注意到“三坑”消費崛起之后,淘寶服飾的目標是做規?;?ldquo;破圈”。“我們試圖把‘三坑消費’放到大眾的視眼中來,放到商家的視眼中來,在消費者這塊,我們通過一些營銷方式幫助小眾文化走到大眾的視眼中去。”春二說。
春二還指出,淘寶服飾在幫助小眾圈層文化有關的商家做更多電商運營的普及,包括如何更契合目標消費群體在電商平臺的一些購物習慣。
相比于平臺型電商的耐心,部分靠圈層文化支撐的垂類電商顯得有些心急,“垂類平臺存在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自身,形成破圈,存在習慣性炒作的傾向”莊帥說道。
就在近期,限量款李寧球鞋在得物上被炒到將近5萬元一雙,又被得物App下架并封禁異動賬號后,“炒鞋”又成為了大眾關注的重點。而早在2019年10月,央行發文警示“炒鞋熱”背后的金融風險,并對得物、nice等潮鞋交易平臺作出了點名批評。
以內容為主打的平臺也已盯上了興趣圈層的商機。
4月,抖音電商在其首屆生態大會上提出“興趣電商”的概念。與傳統貨架式電商不同,抖音電商所倡導的興趣電商,強調對用戶潛在需求的發掘。這部分在幫助消費者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圈層。
或許,誰能抓住小眾圈層的心,并挖掘出足夠的商業價值,誰就能抓住下一個千億市場。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