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09:56:33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每經實習記者 安宇飛 每經編輯 文多
“專精特新”正成為時下最火熱的詞匯之一。
“專精特新”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隨著11月15日主要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正式開市,“專精特新”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
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已拉開序幕,論壇周以“科技創新 綠色發展”為主題。作為活動之一,21日上午舉行的2021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論壇則以“尋找隱形冠軍,擁抱時代機遇”為主題,探討“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路徑等話題。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專精特新”企業存在怎樣的政策機遇、投資機遇和產業機遇?參與論壇的學者、企業家、資方代表等給出了深度的解答。
政策:“專精特新”企業受到前所未有重視
實際上,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在《“十二五”中小企業規劃》中首次提出,將“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關于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常有“6789”的說法,也就是對中國GDP貢獻率高達60%以上,吸納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80%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的新增就業。
12月17日,工信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提到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
上述《規劃》中統計,“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吸納就業作用更加顯著,經營實力不斷加強,經濟貢獻穩步提高。
對于以上數據,正如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在2021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論壇上所總結,保住中小企業,就是護住經濟社會穩定的基本盤。
因此,自2011年“專精特新”概念面世以來,中央層面也陸續出臺了多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2021年1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啟動中央財政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提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和質量。
隨后,7月初,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完善金融財政和人才政策措施,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7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強調,要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孵化帶動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十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單項冠軍”企業。
幾天后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僅11月以來,中央層面就連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以下簡稱《實事清單》)《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三份重要文件,既著眼于解決中小企業近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著眼于保障企業的長期成長和發展。
根據《規劃》統計,2016~2020年,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36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采購中授予中小企業金額占比超過70%;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等政策,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不斷擴大,“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7.6萬億元。
與此同時,《規劃》提到,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中小企業平等待遇仍缺乏有效保障,損害企業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有效緩解,融資促進措施有待進一步創新和落實;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夠匹配,創新資源獲取渠道不夠暢通,中小企業發展水平區域間不平衡問題突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因此,徐曉蘭表示,《實事清單》有針對性地提出10項實事、31條具體任務,比如在融資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屬信貸產品,國家開發銀行提供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專項金融支持,對擬上市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分類指導、精準培育、投融資對接,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研究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開辟綠色通道等。
“在宏觀經濟運行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的時候,有一類中小企業往往具有比其他中小企業更強的抗擊沖擊的能力。盡管這些企業可能分屬不同的行業和地區,但都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共同特點:專精特新。”在2021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論壇上,朱宏任如是說道。
換句話說,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本質上是引導中小企業向創新領域發展,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進程,也是現實需求。特別是當下,我國在研發能力上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薄弱,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投資:資本輸血的同時會產生泡沫嗎
如何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在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的背景下,打通通向他們的“輸血渠道”已成為關鍵。而北交所的成立,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本輸血”平臺。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啟動。“北交所是時隔30年,我國成立的第三家證券交易所,是專門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專業化平臺,是探索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普惠金融之路。”北交所西南區域首席代表范冠威說。
北交所采用公司制模式,全名是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全國股轉公司”,即新三板)的全資子公司。
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認為:“北交所和新三板,是‘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土壤’。”
孫金鉅表示,目前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內“專精特新”企業分別有87家、131家、89家。如果僅看第三批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則有213家在新三板掛牌。
此前,新三板一直存在投資人規模小、交易不活躍等問題,但在北交所橫空出世之后,市場預期的投資者數量和質量都迎來大幅提升。
富航資本董事長張華云認為,“專精特新”企業有70%到80%都是民營企業,通過北交所資本市場這只手來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它們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就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扶持。
“北交所打開一扇窗以后,才能夠持續性地對‘專精特新’企業起到‘輸血’的功能,培養出一批在國際上具備競爭力的企業,成為走向全球的‘隱形冠軍’。這是國家、企業、投資人都樂于看到的結果。”張華云說。
梓橦宮(832566,BJ)董事長唐銑也說道:“北交所在‘專精特新’企業們創業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機會。幫助那些有初步發展但還不夠大的企業加快了成長。”
那么從投資者的角度,“專精特新”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呢?
明曜投資董事長曾昭雄表示,A股“專精特新”上市公司過去兩年有差不多30%的年化收益率,“跑贏市場很多”。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包括稅收優惠、融資支持、政府采購以及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等優勢,近期“專精特新”確實迎來了投資熱潮。
但曾昭雄同時也認為,目前市場對“專精特新”的投資存在一定泡沫。
“我們做投資的,不能僅從政策扶持出發去追熱點,股權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企業的成長,政策扶持是很關鍵的,但是最終還是看產品有沒有市場,有多大的優勢和獨占性。”曾昭雄說。
具體來說,曾昭雄認為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主要面臨兩大風險,財務風險和技術風險。一方面,很多企業家“賭性太足”,把杠桿率搞得太高,最后即使有了好的產品,一年的收入也難以支付利息。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專利保護環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就算投資方好不容易作出決定去投一個企業,可能沒過一兩年,它的技術就被人突破了,成為了行業的“普遍技術”,這也是一大風險。
不過紅土創新基金新三板投資部總監譚權勝卻認為,“專精特新”投資泡沫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過去在學界有這樣的理論,一項技術或者是一項新產業的重大突破,是需要一定的泡沫進行推動的,到達一個頂點之后,行業冷靜下來往下跌。企業開始沉淀,沉淀之后再出發,這個行業就會穩健持續地發展。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新能源、光伏的發展也非常完美地印證了這個理論。”譚權勝說。
譚權勝認為,如果沒有一些泡沫出現,那些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或將很難在泡沫中間得到更多資金。正是因為在泡沫中資本和人才向某一行業蜂擁而入,才能夠推動某一行業的高速發展。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專精特新”企業都出現了“投資泡沫”。譚權勝說:“工信部評出的超過4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都是制造業,但事實上在投資領域,資本對于傳統制造業不太感興趣,也就是說60%的‘專精特新’企業都投不到。”
因此,譚權勝認為,當下的投資還需充分了解政策戰略方向。“現在政府部門對于純粹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互聯網公司的創新持謹慎態度,而對‘實業立國’這種理念是非常推崇的。紅土創新(指紅土創新基金)在未來五到十年,會加大對于中國傳統制造業里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公司的深入研究和投資。”譚權勝說。
產業:不同賽道的企業都如何做到“專精特新”?
“‘專精特新’是結果,過程要到產業鏈去挖掘,去把握細分領域‘小而美’公司的成長機會,包括新能源、半導體、高端制造等相關產業環節。最終還是要按照產業的邏輯去選股。”孫金鉅說。
那么不同賽道、不同產業的公司,對于“專精特新”都有何理解?它們都是如何做到“專精特新”的呢?
唐銑認為,如果按競爭力的排序,“專精特新”應該為專、新、精、特。其中,“專”是指聚焦于某一個領域去發展;“新”則是指創新;“精”是指精益求精,做到極致;“特”就是具備關鍵、獨到的產品服務或者技術。
出于對“專”的重視,目前梓橦宮的產品重心高度聚焦,化學藥聚焦于神經系統,中成藥聚焦消化系統,先后研發了胞磷膽堿鈉片、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膠囊等多個新藥品種,已形成較為清晰的產品矩陣。
在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星宇航”)董事長陸川的理解中,作為一家科技創新、科技引領的中小企業,要深刻認識到“場景比黃金更重要”。
“其實我們的科技創新的本質是什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我們人類的工作、生活,假設我們的技術、產品不能直接觸達工作和生活,直接觸達用戶,那實際上我們創新和業務的價值都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我們需要深入到場景、沉淀到場景之中,才能發現用戶真正的需求,去解決問題。”陸川說。
為此,國星宇航確立了三大業務方向:一是碳中和,公司用衛星來服務碳排、碳匯的檢測和確權;二是數字孿生,通過衛星互聯網的衛星影像數據服務,為城市提供周期性的數字底座的實時更新;三是承擔社會責任,和媒體合作衛星融媒體的新視角服務??梢钥吹剑鲜鰳I務都深入到了具體的“場景”,實現了對用戶的觸達。
陸川還認為對企業發展而言“特色是方向”,在做企業的時候一定要努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差異化發展。以國星宇航為例,就提出了“造衛星,但不賣衛星”的業務邏輯,以自研衛星構建網絡,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數據服務,從而實現差異化競爭。
芯海科技(688595,SH)董秘黃昌福認為,“專精特新”概念中,有兩點尤為重要:第一個是“新”,第二個是“專”。
黃昌福表示,“新”即創新,在芯片集成電路設計行業中,前期投入是沒有人能看見的,風險非常大,但只有通過持續的創新,企業才會慢慢開始在細分領域有一些資本,并縮小和國外同行的技術差距,甚至追平或者領先。
“第二個是‘專’,要在模擬數字芯片一個領域做到很深的‘護城河’和很高的門檻十分困難,當中有很多Know-How(知識產權相關術語,一般是指技術訣竅)需要不斷研究,需要長期專注深耕在某一個環節或者是某一個產品領域。”黃昌福說。
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品牌和公共關系副總裁郭鑫則認為,企業之間拼的是獨門絕技,對“專精特新”來說,不僅要堅持服務國家的戰略方針,堅持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的掌握,還要堅持差異化的定位和長期主義。
具體到“差異化定位”,郭鑫說:“藍箭航天面向的是一個空天往返、空天運輸的藍海市場,我們的服務是和現有的中國航天有差異的,(是)作為一個有力補充。”郭鑫還稱,堅持長期主義、構建長期能力可能比單個產品的成敗更為重要。
對“專精特新”的充分理解,或許也對相關公司的業績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助力。據孫金鉅的統計,目前“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目前的創業板和科創板企業,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歸母凈利潤等指標的同比增長率均較為突出。
今日(12月22日),作為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分論壇的2021中國品質消費創新發展論壇 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舉行。點擊閱讀原文,觀看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更多直播盛況。
記者:吳澤鵬 實習記者 安宇飛
編輯:文多
視覺:帥靈茜
排版:文多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