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31 09:27:49
每經記者 肖世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劉嘉魁
No.1 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11月8日,央行正式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通過這一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提供碳減排貸款,貸款利率應與同期限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
這一工具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央行通過“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對金融機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相關企業發放的符合條件的碳減排貸款,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
央行稱,將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并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
No.2 央行兩次降準,LPR時隔19個月下調
年內央行實施兩次降準,分別于7月15日和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兩次降準共釋放資金約2.2萬億元。兩次降準均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此外,LPR報價連續19個月“按兵不動”后,年內迎來首次下調。12月20日,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LPR如下:1年期LPR為3.8%,較上一期下調5個BP,5年期以上LPR維持4.65%。
No.3 存款利率上限確定方式調整,由“倍數”改為“加點”
今年6月,經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工作會議討論,將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定價方式,由“基準利率*倍數”改為“基準利率+基點”;在轉換定價方式的同時,對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設置不同的最高加點上限。
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此次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優化后,活期存款和1年期及以內短中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基本平穩,2年期及以上的長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所降低,既保障了銀行自主定價空間,又能有效約束個別銀行的非理性競爭行為。
No.4 數字人民幣試點推進
今年以來,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應用領域正在有序擴大,已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350萬個,已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筆數達到1.5億筆,交易額接近620億元。
央行副行長李波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表示,接下來還會在更多城市試點數字人民幣,涵蓋更多使用場景;在明年北京冬奧會之前,讓數字人民幣不僅面向境內用戶,也向國際用戶開放。
No.5 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
資管新規全面落地進入倒計時,資產管理行業迎來發展新階段。根據監管要求,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后一年,這意味著資產管理行業凈值化轉型進入最后階段。
今年以來,銀行加速壓降不符合新規的“老產品”。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財市場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凈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占比達86.56%,較去年同期提高26.08個百分點。
No.6 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公布
10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評估認定了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包括6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4家城市商業銀行。
按系統重要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五組:第一組8家,包括平安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第二組4家,包括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第三組3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第四組4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
No.7 存款質押羅生門
2021年企業存款質押引發的糾紛此起彼伏。10月,江西一家大健康領域企業濟民可信集團稱,子公司在渤海銀行南京分行有總計28億元存款,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用于華業石化貸款的質押擔保,曾嘗試支取每一筆存款,均無法支取。
11月,上市公司科遠智慧稱,在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存了定期一年4000萬元,期滿未能按時贖回,詢問銀行得知,定期存款于2020年11月10日已作為南通瑞豪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的質押擔保,因后者未能按時償債,導致贖回失敗??七h智慧稱,對該質押行為毫不知情。
12月,銀保監會回應,對于個別商業銀行第三方存單質押承兌匯票案件,前期已第一時間派駐監管工作組開展現場調查和督導,并要求涉事銀行總行同步進駐相關分支機構,對相關票據業務開展全面風險排查。
No.8 銀行養老理財開閘
9月,銀保監會通知,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武漢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和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青島市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試點階段,單家試點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
通知要求,充分發揮理財業務成熟穩健的資產配置優勢,創設符合長期養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點的養老理財產品,推動養老理財業務規范發展,積極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通知還要求,實施非母行第三方獨立托管,引導形成長期穩定資金,探索跨周期投資模式,積極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領域,更好支持經濟社會長期投融資需求。
No.9 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落地
9月10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管局、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共同舉辦了“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儀式,粵港澳三地同時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
“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支持大灣區內地及港澳居民個人跨境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按照投資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投資戶,購買港澳地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區居民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
No.10 銀行互聯網存、貸款業務收緊
1月,銀保監會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
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獨立開展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并自主完成對貸款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具有重要影響的風控環節,嚴禁將貸前、貸中、貸后管理的關鍵環節外包。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互聯網貸款的,應嚴格落實出資比例區間管理要求,單筆貸款中合作方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銀行業十大新聞點評
連平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2021年的兩次降準將在2022年從三方面推動銀行業支持穩增長,有助于銀行業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穩住宏觀經濟運行大盤。
降準最直接的效用是改善當下銀行體系的負債狀況,釋放長期流動性,有效增強銀行支持實體企業的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是銀行的重要負債來源。銀行在市場發債融資會受到監管指標制約與近期個別債券違約事件的負面影響,從債券市場獲得大量資金的空間不大。而貨幣市場的資金是短期的,難以大量用作銀行中長期信貸投放,否則會帶來期限錯配風險,也是監管所不允許的。金融機構投放信貸的主要資金來源依然是存款,這一點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如前所述,一個時期以來,銀行存款增速持續低于信貸增長速度,銀行提供增量信貸的負債來源受到較大限制,銀行存量存貸比與增量存貸比持續高企,貨幣創造功能持續被削弱。降準則有助于改善這種狀況,增強銀行信用擴張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
2021年的兩次降準將提升銀行投資能力,有效支持地方政府發債融資。為穩定經濟運行大局,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明顯加大力度,需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加以支持。積極的財政政策也需要地方政府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的要求,地方政府上半年可能會加快債券發行節奏。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是政府債券的投資主體,地方政府發債的規模和成本受到商業銀行投資能力的制約。截至2021年10月31日,地方政府債券余額為29.2萬億元,其中商業銀行共計持有約24.8萬億元,占比84.7%,商業銀行是地方政府債券的主要投資者和持有人。降準可以使銀行改善流動性狀況,且降低資金成本,有助于增強銀行購債的積極性,也為降低政府發債成本提供一定空間。銀行購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地方政府發債支持實體經濟,增強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尤其是提升促進基建投資和推動居民消費方面的能力,在穩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
降準可以釋放長期流動性,通過金融機構創造更多的廣義貨幣供應,加上央行推出的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結構性工具,可以增大市場資金總供給;在資金需求一定的情況下,能起到推動實際利率下行的作用。降準向銀行釋放更低利率的存款資金,能夠降低其負債成本,為壓低貸款利率提供了談判空間,有利于企業融資成本的下降。兩次降準共1個百分點,可以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26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以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相應降低。全面降準向所有金融機構傳達積極的政策信號,有助于LPR報價機構適當降低其自身利率的報價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LPR下行。年底前LPR出現小幅下降,即是例證。
曾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2021年,銀行業整體表現平穩向好。在新冠疫情沖擊之下,2020年,受實體經濟運行影響,銀行業加強不良處置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讓利等因素,銀行業整體業績有一定的下滑,這屬于正?,F象。隨著2020年下半年實體經濟開始強勁恢復,進入2021年,銀行業整體表現明顯改善。
從規模上看,至2021年三季度末,行業資產規模同比增長8%,與實體經濟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從利潤上看,2020年有明顯下滑,2021年基本實現了企穩回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5%,連續三個季度改善。兩年平均來看,利潤增速較為平穩。
從風險上看,也出現了企穩跡象。去年下半年,銀行業受疫情影響,加上監管層推動銀行主動充分暴露風險,不良率持續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銀行業整體不良率出現下降,二、三季度基本保持平穩。至2021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2.83萬億元,同比增速降至-0.1%,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75%,同比下降0.21個百分點,較上季度末下降0.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季度下降,表明銀行業隨著經濟回暖,信用風險已趨于平穩。
另一方面,銀行持續加快不良資產核銷處置力度,為長期穩健發展建立更好的基礎。與此同時,銀行業整體的撥備覆蓋資本充足率均保持在較高水平,意味著面對當下風險挑戰,風險抵御能力較為充分。
從信貸結構上看,2021年銀行業出現多項積極變化,綜合體現為響應國家長遠政策發展方向,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2021年新增貸款中,小微等普惠金融保持較快增長,與此同時,綠色信貸在提出“雙碳”目標之后保持高速增長。
此外,針對制造業的貸款增速快于貸款平均增速,制造業貸款占比也有所上升。信貸結構的優化順應了國家大的戰略發展趨勢,支撐了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落地實施,促進了經濟更好發展。
利率方面,在監管引導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支持,以及貨幣政策支持下,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助于推動實現經濟“六穩六保”各項目標。
展望2022年,更多工作有待進一步展開,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思路下,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2年各項重點任務,特別是進一步強化對重點行業的支持,包括在“房住不炒”背景下,對房地產按揭、開發商并購、流動資金貸款等合理需求的支持。
同時,進一步加大投入小微等普惠金融、綠色發展,以及產業鏈升級、自主科創、鄉村振興等領域的信貸投入,為穩住經濟,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供更好支撐。
此外,銀行業應進一步提升自身運行效率。整體來看,在服務支持實體經濟過程中,未來息差還有進一步縮窄趨向,銀行需要提升經營管理效率,以應對相應挑戰。
與此同時,要積極培育新的發展動能,特別是在表內信貸結構調整基礎上,將順應集團發展的業務能力逐步建立起來。一方面圍繞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大力發展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新興業務,拓展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加快金融科技應用,推進提升銀行數字化能力,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務普惠長尾客戶,提升經營管理效率。
最后,仍然要高度關注相關風險。經濟依然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而且從長遠看,隨著雙碳轉型等深刻戰略推進實施,一方面銀行迎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需把握可能出現的風險,積極培養核心能力,更好地規避風險,持續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溫彬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回首2021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但全球經濟進入較快復蘇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逐漸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銀行業堅定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認真執行監管政策要求,各項改革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持續提升,有力支持了市場主體的復蘇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
面對后疫情時代的國內外經濟不均衡不同步復蘇問題,中國銀行業繼續做好了金融資源和服務的供給主體角色,通過增加資金供給、優化信貸結構、降低融資成本等舉措,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寶貴的信貸資源更多流入對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市場主體亟需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涉農貸款等保持較快增長。銀行業繼續向市場主體讓利,企業貸款利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等主要利率呈現整體回落趨勢。特別是,在電力和煤炭供應偏緊時期,銀行業全力做好金融支持能源保供工作,不盲目抽貸斷貸。健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保障合理的融資需求,維護了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這些舉措有效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一方面得益于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央行年內兩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優化存款利率上限確定方式,時隔19個月下調1年期LPR等,保證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并降低了銀行的資金成本。
另一方面在于銀行業防范化解風險和深化改革創新的主動選擇和持續深入。確定了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對資本監管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深化合規經營,全面規范業務發展,清理整頓互聯網存、貸款等業務,落實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做實資產質量分類,強化資產質量監控,加大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穩中回落,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流動性比例、流動性覆蓋率等指標穩步上升,風險抵御能力不斷增強。
同時,銀行業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拓展業務邊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效。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場景測試取得積極成效。開展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正式上線債券“南向通”,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雙向開放再進一步。四家理財子公司獲得首批養老理財試點資格,養老金融供給更加豐富健全。
展望2022年,國民經濟面臨更加復雜的發展環境和更加艱巨的發展任務,各項穩定增長的政策將積極推出并靠前發力。銀行業將繼續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入貫徹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政策要求,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以優異的發展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肖世清 張壽林
實習編輯:劉嘉魁
視覺:鄒利
排版:劉嘉魁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