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3 16:24:15
每經編輯 王月龍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2日, 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局長穆勒表示,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有可能完全停止。 他因此號召民眾節約能源,在取暖季開始前的三個月就做好準備。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日前發布通告說, 7月11日至21日將暫時關閉公司負責運營的“北溪-1”兩條天然氣管道支線,進行常規維護。 分析人士說,此舉將加劇近期歐洲市場天然氣短缺。
德國呼吁民眾縮短淋浴時長
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局長穆勒強調:“我們必須更認真地討論儲備問題?!贝送猓€呼吁所有業主迅速檢查和維護房屋的取暖設備: “維護可以減少10%到15%的燃氣消耗,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這項工作,而不是等到秋季?!?/span> 但他同時指出,德國并未面臨電力短缺,石油和汽油的供應也都很充足——“我們需要專注于天然氣?!贝饲埃聡笨偫砑娼洕蜌夂虮Wo部長哈貝克曾明確表示,德國夏季的供氣可以保證,但冬季將面臨很大的問題。為了防止天然氣短缺造成的負面影響升級,德國政府已建議相關企業購買應急發電機,特別是關鍵基礎設施的運營商。 部分德國企業已宣布將重新引入家庭辦公模式,以節省辦公室的能源消耗。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德國漢堡市環境部長科爾施坦透露,不排除在緊急情況下限制私人家庭熱水供應的可能: “在天然氣嚴重短缺的緊急情況下,只能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段提供熱水?!?/span> 而正在漢堡港建設的臨時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最早可能要到明年5月才能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已“提議”由全體消費者分攤天然氣運營商的上漲成本,而消費者保護團體則要求對天然氣購買設置價格上限。 哈貝克建議民眾縮短淋浴時間以節省能源。 根據消費者中心的計算,幾乎三分之二的德國人每天至少淋浴一次,平均淋浴時間為8到12分鐘,大約20%的供熱能源用于熱水。能源效率小組負責人羅赫表示,德國每人每年淋浴的成本約為100歐元:“如果我們縮短淋浴的時間,會相應地減少能源消耗,比如用5分鐘而不是7分鐘淋浴,能減少大約30%的能源消耗。”
“北溪-1”兩條天然氣支線將暫時關閉
據央視新聞援引俄新社報道, 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日前發布通告說,將對北溪-1”兩條天然氣管道支線進行常規維護, 這項維護涉及測試機械部件、自動化系統等,以確保天然氣管道可靠、安全和高效運行。這項年度維護工作已提前計劃好,時間安排已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協商。分析人士指出, “北溪-1”目前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此舉將加劇歐洲市場天然氣短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俄天然氣市場專家季伊萬·莫寧表示,受暫時關閉消息影響,7月份“北溪-1”天然氣管道供氣量可能降至13億立方米,與6月份相比降幅近60%。 數據顯示,5月份經該管道對歐供氣量為54億立方米,6月份為32億立方米。 6月中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稱,因德國西門子公司未及時向俄方交付送修的氣體壓縮機組等原因,俄氣被迫縮減“北溪-1”天然氣管道輸氣量。2011年建成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東起俄羅斯維堡,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近年來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俄氣是負責“北溪-1”運營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最大股東,其股權占比51%,其余股權分屬德國、荷蘭和法國公司。
俄歐“斗氣”??歐洲民生經濟承受重壓
據國際能源署6月30日發布的數據, 歐盟6月份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 受俄烏沖突影響,為反制西方國家制裁,6月俄羅斯大幅削減了通過北溪管道向歐洲輸送的天然氣量。此外,俄羅斯已經停止了對芬蘭、波蘭、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 今年3月,歐盟決定向美國額外購買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以減少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并表示希望通過各種來源的液化天然氣替代三分之一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據了解,俄羅斯每年向歐洲輸送約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外還出口140億立方米至18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占歐洲大陸天然氣進口總量的超過40%。分析人士認為,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讓歐盟遭到制裁“反噬”。 歐盟各國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各行業物價普漲,一些國家通貨膨脹率刷新數十年來的新高。 自“北溪-1”天然氣輸送量被削減之后,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經上漲了近50%。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歐委會近期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明兩年歐盟經濟將分別增長2.7%和2.3%,增速低于2月展望報告中預測的4%和2.8%。 歐洲央行警告稱,如果俄羅斯完全關閉輸氣管道,明年歐元區經濟將收縮1.7%。
編輯|王月龍?杜波
校對| 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