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8 22:52:58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前些日子,筆者和團隊做了一個指數: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其目的是對城市GDP排行榜作一個補充和完善,并在大城中發現強城。
大城一如大國,衡量的主要指標是人口、經濟總量(GDP)和土地面積。強城也如強國,更多地要看均值指標,如人均GDP。大城強城指數的六個指標是,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萬人專利授權量、人才比例和人均GDP。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能對著這些指標,或根據這些指標計算的指數值,說哪個城市是強城,抑或哪個不是。怎么辦?簡單的辦法是,看看這個城市有沒有強產業和強企業。筆者認為,強城的背后,是因為有強產業和強企業。
蘇州無錫到底“強”在哪里?
這個指數發布后,有人對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并肩進入前10強“耿耿于懷”,甚至認為,這次江蘇買榜了。至于買榜,就一笑了之了。江蘇省已有“蘇大強”的雅號,它的強城比較多本無可爭議。
就拿蘇錫來說,看看它們的強產業和強企業,可以說明它們是無可爭議的強城。這三個城市的傳統制造業都很強,現在說它們的強產業,必須是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強產業;強企業必須是這些強產業中的強企業。即便如此,它們都不負眾望。
先看蘇州。2021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邁上了4萬億元的新臺階,工業增加值近1萬億元。蘇州坐實了“中國工業第一城”的位置。同年,蘇州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4.0%。蘇州在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都有不俗的表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導產業產值9623.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3.3%。
蘇錫常三城在大城強城指數中的排名,蘇州和幾個一線城市無異,GDP排名(第6)和指數排名(第5)的位次差不多。無錫和常州就不同的了,它們的GDP排名分別為第14和第25,指數排名則在第6和第10,往前走了8位和15位。無錫和常州的經濟規模和靠前的那些超大特大城市比小了不少,然而,它們經濟的底子好、基礎強,現在又都有新興產業的加持,都排到了大城強城指數的前列。
無錫在大城強城指數中高居第6位,一舉超越了各種城市排行榜中的傳統佼佼者——廣州和杭州。有人認為,蘇州一直被稱為“最強地級市”,在大城強城指數中位列第5,人們尚可接受,但無錫緊隨其后,就難免使人生疑。是什么將無錫推進強城之列?肯定有多個因素,如人均GDP,無錫全國第一,然而,新興產業集群和強企業扎推是無錫成為強城的重要因素。
比如,2004年,總投資20億美元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落戶無錫,無錫一躍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新高地,產業規模僅次于上海。數據顯示,2021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783.05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三業實現銷售收入達1246.61億元,占全省45.2%,產業鏈規模全省第一、全國第二。產業擁有A股上市公司11家,全省第一,形成了“集成電路的無錫軍團”。
2021年,無錫生物醫藥規模以上企業產值782.23億元,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占比僅為3.66%,但附加值很高,對于稅收的貢獻很大。當年,無錫納稅企業百強的前兩名都來自生物醫藥領域。榜單中,藥明康德第一,阿斯利康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強企業在無錫成群連片。有14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26家入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18家入圍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26家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四項指標均位居江蘇第一。截至2021年底,無錫擁有10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58萬億元,數量排全國第9,市值排全國第7。
常州憑啥令人刮目相看?
對于常州進入大城強城指數的前10,人們要問更多的為什么?先從指數中的一個指標——反映城市技術創新能力的每萬人授權專利數量說起。這個指標排名第1的是深圳。深圳不僅這個指標排在第1,而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深圳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有趣的是,這個指標的2、3、4名恰好是蘇錫常。這個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有一個共同特點:先進制造業強。先進制造業對授權專利既有強烈需求,也有供給能力。在打造自主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城市競爭重歸“產業創新主賽道”的背景下,常州脫穎而出。
制造業是常州這座城市的“底色”。目前,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已成為常州的產業名片,新型碳材料產業入圍全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常州制造業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隱形冠軍”多,制造業單項冠軍多,配套能力強。常州擁有“隱形冠軍”企業200多家,中國工業大獎和工業強基工程項目雙雙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工信部六批次累計遴選的848家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名單中,常州共有24家企業入選,在全國排第六,在地級市中排第一,在江蘇排第一,高于蘇州的21家、無錫的10家。“隱形冠軍”、制造業單項冠軍,也許體量不大,但在各自細分領域卻掌握著“獨門絕技”,擁有行業內的絕對話語權。
最值得說道的,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五的企業中,常州擁有四家,其中兩家為中國總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到3440家,居全國首位;動力電池已建成產能達85.5GWh,居全國首位。目前,常州市動力電池年產值國內第一,占全國份額的三分之一。僅僅是今年1~5月份,常州新能源整車產業,已經完成產值169.19億元,同比增長218.6%。屬于常州的新能源產業的下一個目標,已然不在國內,而是“全球動力電池中心”。
蘇錫常與北上廣有得一比。前者的產業優勢可以比肩北上廣;后者明顯強于前者的,在城市功能,不在產業發展。
蘇錫常給中國的大城市上了一“課”:大城市關鍵是發展特色制造業,如果是特色的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則更好。在特色的新興制造業中有強企業,它們引領行業發展,為所在城市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強產業、強企業對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GDP和稅收的貢獻,還會貢獻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能力,乃至城市文明。
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蘇錫常都市圈已在規劃之列。筆者認為,再過十年,或者再多些時間,蘇錫常同城化,以及與上海、南京的一體化將達到很高的水平,長三角核心地區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城市群。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