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8 22:19:37
每經記者 王紫薇 每經編輯 劉雪梅
“你在修仙嗎?”粉絲在冥想up主李冉直播間問到。
國內大眾不太了解的冥想,卻已在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先進科技企業員工中風行。
其實,正念冥想在我國應用到臨床治療失眠癥等領域也有多年了。
李冉2011年就接觸到了冥想,算是國內最早一批冥想愛好者。
那年,他去尼泊爾參加一個關于內觀的培訓,隨后幾年間,他像一塊大海綿,在泰國、印度等國家孜孜不倦地學習,接觸并了解各種不同流派的內容。
2014年,李冉回到上海,開始從事冥想的相關工作。
之所以說“相關工作”,原因在于,2014年,國內還沒有形成冥想的消費市場,也沒有冥想的對口工作。
“我主要是在瑜伽館里面教傳統瑜伽和冥想,做一些印度哲學的翻譯。”李冉說。
真正讓李冉感到冥想市場的“冰層”有點松動,是在2020年。變化首先出現在歐美市場。
受到疫情影響,歐美市場上兩款冥想App——Calm和Headspace用戶數出現了大規模增長,其中Calm用戶數超1億人,并吸引了巨額投資。
由于國內對疫情早期防控有力,國內冥想市場動靜比歐美要晚一些。隨著疫情的延長,迭加職場“內卷”現象,焦慮、失眠、抑郁的人群開始增多。
權威統計數據顯示,當下中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57.41%的被調查者表示在近一個月有1天至7天失眠。[1][2]
“2020年是冥想開始成長為‘行業’的時間點。這年,上海開了第一家有規模的線下冥想館,我去了那里教課。”李冉說,后來,他成為這家冥想館的負責人。
如同加強鍛煉,以對沖不確定性帶來的精神層面的恐懼感一樣,國內心理疏導的需求在疫情之下也在激增。丁香醫生2022年1月發布《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在60420位受訪者“如何應對心理困擾”的問題下,選擇“自己進行一些身心訓練,如冥想、正念等”的受訪者占比34%。
Keep運動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起,每月有30萬人在站內搜索“冥想”關鍵詞。
因為年輕人對高質量睡眠的探索,冥想的軟件類應用也開始枝繁葉茂。根據桔子IT數據,從2021年至2022年4月,2家以上的冥想賽道公司在天使輪階段拿到了超千萬級人民幣融資。[3]
李冉作為較早一批國內冥想市場的專業人士,一直在觀察這個行業的創業機會。然而,至今他也沒有做冥想類App的計劃。
“無論是市場、人群,還是消費,這些國外App締造的商業模式,在國內很難輕易復制。”他說。
不走尋常路的,還有另一位創業者童瞳。他的回車科技原本在腦科學領域創業,后因接觸高校內部的正念冥想相關項目之后,發現了腦科學與冥想結合的商業機會,但他也沒有做冥想App等產品。
冥想市場“風已至”。李冉和童瞳都認為,冥想市場的發展是個緩慢的過程。他們都在耐心等,待更強的風的到來。
練習人群年輕化
有人向你販賣焦慮,就會有人努力幫你平息焦慮。
李冉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他開始教授冥想時,來找他的以中年人為主,女性居多。隨著人們關注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年輕群體開始成為探索反焦慮的主力。
國內冥想App潮汐的創始人接受公開采訪時曾表示,潮汐用戶中,小于25歲的用戶占比約40%。
據另一款冥想App Now提供的數據顯示,在IOS用戶中,其24歲以下的用戶占比34%。
童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近兩年,他接觸到不少Z世代的人,其焦慮感“肉眼可見”,“有的擔心畢業找不到好工作,有的擔心達不到父輩的成就……總之焦慮非常嚴重。”
“之前這些小伙伴兒會通過live音樂會等線下活動釋放自己的壓力,但是疫情之后,這類線下場所少了。他們目前就通過兩個方式解決:一是在家健身,一是冥想。”童瞳說。
解決睡眠與焦慮的方式,國內很多年輕人也求助于冥想睡眠類App。這其中,正念冥想的“靜心呼吸法”成為不少App里的必備內容。
作為流派之一,正念流派(Mindfulness)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卡巴金(Kabat-Zinn)于1979年創立,是一門從參與式醫學發展而來的跨領域學科,其通過有意識的集中注意,覺察當下,達到身心專注和穩定的狀態,從而有效地調節情緒和行為意識,改善身心健康。[4][5]
人們關心的是,正念冥想是否具備科學依據?
曾在瑞典皇家工學院從事人機交互設計和身心健康傳播研究的朱濱博士任教于浙大城市學院新聞傳播系,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正念主要培養的是覺察力。通過有意識地對當下不帶評價的覺察,改善個體的注意品質,提升情緒管理能力,促進共情及利他行為。”
浙大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官網關于朱濱博士的簡介
李冉所習流派之一是超覺冥想,這一流派課程在國外價格不菲,多在好萊塢明星中流行。超覺冥想除了靜坐、閉目之外,也強調音律對靜心的作用,練習過程中,練習者會默念一些特定字句,以排除雜念。
在操作層面,無論是正念冥想還是超覺冥想,最初的練習都與靜坐有關,其中正念冥想更強調練習者對自身呼吸的關注。
以靜心呼吸法為例,目前Calm、潮汐等App已經將正念冥想的音頻指導做得很完善,練習者只需找到一處安靜空間,跟隨App里事先錄制好的音頻指導,就可以開始練習,過程中集中心神,關注呼吸即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Keep上發現,一則入門級的6分鐘正念冥想音頻被練習了近150萬次。有練習者在評論區表示,該音頻對自己的情緒緩解、解決入睡障礙有幫助;另一位練習者說,自己練完“居然哭了”。
玄學還是科學?
除了主持自己的冥想館工作之外,李冉還是一名社交平臺up主,他常在線與粉絲們分享如何練習冥想,很受歡迎。
但也有網友進了他的直播間后,在評論區問他是不是在“修仙”。
在大眾認知中,冥想總與“玄學”關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練習者因為擔心被評價“走火入魔” “神神叨叨”,基本不會在社交圈分享自己的練習經驗。
從學習到從業,李冉在這10多年里已經對冥想被誤解“司空見慣”,“其實國內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也是這幾年才逐步普及的——凡事都有一個過程。”他對此很有耐心。
即使是與“科學”結合緊密的正念流派,也沒能完全被國內市場接受。
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心身二科主任馬永春告訴記者,“正念冥想這個技術本身是屬于心理學范疇的,在臨床上,它也被當作一種放松手段,幫助患者緩解腦中紛繁復雜的念頭帶來的焦慮。這個技術與玄學沒有關系。”
但大眾對冥想的誤解也情有可原。
多位精神科醫生告訴記者,在醫院等場合,正念冥想作為技術手段,在使用過程中會經過嚴格的規范;但在消費市場中,由于行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規章制度,正念冥想的課程“個性化”程度很高。
馬永春告訴記者,大眾將玄學與正念冥想關聯起來,也與冥想技術的傳播形式有關。
“一般來說,心理學培訓比較流行的形式是開設各種培訓班、訓練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老師使用的不止正念冥想這項技術本身,還會摻雜進培訓者本人對冥想的理解,甚至會涉及一些玄學內容。這或許也是造成大眾將正念冥想與玄學分不開的原因之一。”馬永春說。
李冉也告訴記者,冥想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國內非常缺專業的冥想老師。我猜測,現在市場上可以搜到的冥想老師,可能90%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一些老師可能只是在瑜伽培訓里學了一點冥想的皮毛,或者自己跟著網上的音頻練習過而已。”李冉說。
即使跟對老師練習冥想,其效果也很難被“定量描述”。
李冉告訴記者,練習冥想是個緩慢的過程,很難立竿見影,“這就讓冥想的教學很難被‘定性定量’地描述。”
李冉說,比起健身第二天肌肉就有反應,冥想練習如要產生明顯成效,周期可能會在1~3個月,甚至更久,這就要求練習者要持之以恒。然而,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
此外,也有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冥想所在行業的界限模糊,給監管也帶來難度。
隨著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全國統一職業資格鑒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的考試也在當年被取消,心理咨詢這一行業劃分到衛健委管轄,但這個行業目前的發展不是很規范,“監管也不是很嚴格”。
去年8月,一位30多歲的知名女投資人在參加類似“靈修”課程中暈倒,后搶救無效逝世。這位投資人參與的課程也在強調“專注于自我突破”的訓練,但該機構被指有“精神控制”的嫌疑。這樣的負面事件也加重了人們對這一行業的誤解。
但焦慮、抑郁等情緒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現代人,正念冥想也逐漸獲得一些市場正反饋。馬永春建議練習者:“在學習放松技術和自我管理技術的時候,更關注這項技術本身就好。”
“內心平靜”需求高增
新冠疫情后,全球抑郁癥和焦慮障礙患病人數顯著增加,其中焦慮障礙患病者激增6200萬,增幅達20.8%。[6]
來自《中華精神科雜志》2020年對國內14592名普通民眾的一份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對約1/3的調查者帶來了較大的心理沖擊,其中焦慮癥陽性檢查率占比達到了44.6%。
疫情之下,國內更廣泛的群體開始積極應對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問題。朱濱告訴記者,不少學術機構和商業機構正在通過線上公益活動、課程培訓、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推動大眾對身心健康的正確認知。
近年來,正念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不斷發展。正念之父卡巴金博士在創立正念減壓體系(MBSR-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時,去宗教化,旨在提供低成本和循證的預防治療。正念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跨領域學科,隨后成為牛津大學、布朗大學、斯坦福大學、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等世界知名院校的課程和專業方向。
目前,國內也有一些高校正在開設或準備開設正念課程,朱濱老師所在的浙大城市學院就是其中之一,將正念科學作為大學通識課程《身心減壓的藝術》的教學內容之一,將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自然教育法,通過一系列親近學生的藝術形式,具身體驗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打通身與心的聯結,幫助大學生減壓賦能。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之“正念減壓”系列活動首場線上講座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官網
在冥想市場中,正念冥想相對有著更大的群眾基礎。
其中,牛津大學正念研究中心研究正念認知療法(MBCT),用于預防抑郁癥復發。研究發現,對于經歷過三次以上抑郁癥發作的患者,與常規治療相比,正念認知療法可在12個月內將復發率降低40%~50%。
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心身二科主任馬永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正念冥想在我國被使用到臨床治療焦慮、抑郁、失眠等病癥也有多年了。
“國內不少焦慮癥、抑郁癥患者對藥物治療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正念冥想作為心理治療的技術手段開始被接受,并被廣泛應用到了臨床上。”他說。
“現在社會的信息超載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焦慮。在治療中,我們會讓練習者開始一個8~10分鐘的正念訓練,就是幫助練習者屏蔽外界信息干擾,訓練專注力,然后緩解焦慮。”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精神科醫生申晨煜告訴每經記者,在他的臨床治療中,正念冥想對個人的情緒調控有很大幫助。
朱濱表示,隨著國內對身心健康的認知與關注,減壓賦能和健康傳播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她說,“長期練習正念可影響大腦神經機制與認知機制。目前,研究證實了正念冥想在細胞層面的作用機制,如提升端粒酶活躍度,加強在細胞分裂過程中 DNA修復功能,有助于減緩衰老。”
“正念冥想在國外受到認可,因為大家知道它是一種科學的自我保健、自我療愈的方式。我們去健身房讓身體更強壯,我們也需要一種健心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她說。
誰在投冥想市場?
冥想在西方國家的接受程度要比國內高出不少。
首先,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先進的科技企業背書,他們在內部為員工提供冥想課程。
其次,還有名人效應加持。備受技術狂人推崇的蘋果前CEO喬布斯在世時,就是冥想的“狂熱粉絲”[7]。好萊塢名人大衛林奇、凱蒂·佩里、NBA明星科比等都曾練習過冥想。
史帝夫·喬布斯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113439
在這樣的帶動下,冥想在國外的消費更廣泛,也更成熟。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報告,美國的冥想練習人數,在2012年至2017年期間增長超過3倍,現有超過3000萬人練習。
在2019年蘋果更新的iOS10系統中,“正念”作為自帶功能出現在系統里。
這股潮流趨勢也被國內企業捕捉。
華為手機的運動健康App內設置了專門的睡眠板塊,里面有多種關于正念冥想的免費課程及付費精品課程。
其中,《每日正念》為2位世界級正念權威名師杰克·康菲爾德和塔拉·布拉赫共同開發的課程,共40節課,1~13節為免費,14~40節可以試聽,購買系列課程價格為199元。
此外,華外運動健康APP內還有其他一些付費的冥想精品課程:《28天晨間喚醒正念練習》(原價39元,會員價29元)、《科學正念冥想》(原價99元,會員價79元)、《10天放松冥想》(原價59元、會員價49元)。開通會員的條件是月卡20元,季卡55元。
國內家庭健身科技品牌FITURE在其明星產品健身鏡中,內嵌2000多節課程中,就已經有冥想的練習。FITURE方面告訴每經記者,之前冥想、瑜伽、普拉提這些運動同屬于“靜態運動”大類,目前冥想被單獨列了出來。
“我們從會員處了解到,目前練習冥想的海歸人士較多,但是比例不是很高,目前還不是熱門運動。”FITURE方面表示。
“國內冥想市場還處于初期階段,很多不是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士,可能對這個概念都不熟悉。市場發展還需要時間。”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精神科醫生申晨煜告訴記者。
目前因為疫情原因,泛心理健康需求冒頭。根據桔子IT數據,從2021年至2022年4月,心理健康領域共發生投融資17次,累計投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其中,冥想類App FLOW冥想和Heartly Lab哈梨冥想,在2021年均拿到了超千萬級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DataBridge數據顯示,全球冥想市場規模在2029年將達到205億美元(超千億人民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冥想市場,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12.1億美元,預計在2022年將達到20億美元。
資金開始試水這一市場,賽道之中的創業者體感明顯。童瞳告訴記者,在他接觸資本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國內資本對冥想的態度兩極化分布。
“很多投資人自己就是冥想的受益者,這部分投資人對這個市場非常感興趣,對投這類項目也非常積極;另一部分投資人對這個市場還比較慎重,認為冥想還是比較偏小眾。”
童瞳2014年開始在腦科學領域創業,并先后于2016年、2019年完成兩輪融資。在2020年開發冥想領域的硬件設備之后,童瞳的公司又有一輪融資目前在洽談中。從市場上的融資情況來看,目前流向冥想領域的資金多是以投軟件服務為主。
2021年7月,冥想App Heartly Lab(哈梨冥想)宣布獲千萬級種子輪融資,此輪融資來自邵亦波家族基金,以及安克創新創始人及董事長陽萌。據悉,邵亦波本人就是多年的冥想練習者。
2021年8月,冥想App FLOW完成了由Evolve Ventures和光速中國共同領投的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FLOW表示,資金主要用于App的升級研發、內容課程開發、人才引進以及品牌與市場推廣等。
國內的冥想軟件目前的盈利方式還在摸索中。一部分線上冥想內容則是免費提供,內容多存在于睡眠、瑜伽、健身類App之中作為一個板塊出現,比如蝸牛睡眠、FITURE、Keep等應用。
另一部分冥想軟件模仿西方冥想App盈利模式,其收入來源是通過會員訂閱。Heartly Lab目前的會員訂閱是218元/年。此外,Heartly Lab也提供訓練營,這一價格為599元。[8]
李冉經歷了國內冥想市場從無到有的轉變,對比國外市場基礎,李冉對國內App照搬西方的商業模式不太看好。
“訂閱式收費模式其實不適用于國內。西方的用戶首先有訂閱付費的習慣,而且為心理產品付費也習以為常。這兩點消費習慣,目前國內市場還不夠成熟。我也在探索國內冥想商業化該怎么實現。”
西方冥想軟件服務的角逐已經如火如荼。兩大頭部冥想App, Calm和Headspace,前者2020年時其已達到20億美金的估值。[9] 疫情催化下,截至 2021 年 8 月 31 日,Calm全球下載總量已經超過 1 億次,擁有了100萬付費用戶;而Headspace在2020年初已經積累有 200 萬付費用戶。
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內冥想市場的競爭剛剛起步,還處于巨大的藍海期。冥想產業的App,有望孵化出心理健康領域與Keep一般、億萬用戶級別的應用。
李冉對這個預測不是非常樂觀。他說,冥想傳入歐美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直到最近10年才火起來。參照來看,國內的冥想應該會經歷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而且國內人群的差異化很大,經濟基礎較好、有較高精神追求的人群其實還是少數。
“并且歐美國家是沒有靜坐、禪修這些傳統的,他們只能去App學。而國內有精神追求的人完全可以去道觀、寺廟里找老師。所以,在冥想行業,我個人認為近幾年不太可能出現上市企業,小而美的品牌或許會出現。”
軟硬結合趨勢已顯
作為冥想硬件領域的創業者,童瞳關注到這個市場有些偶然。在2014年回車科技創立之初,童瞳的團隊一直在找腦科學的應用場景。
最初,其瞄準的是游戲領域,第一款產品是使用意念控制賽車。因為與大學合作頻繁,童瞳的團隊在一次與冥想有關的項目中做了一款電波助眠眼罩。“也是因此,我們關注到了冥想這個賽道。當時國內關注這個領域的非常少,但在歐美比較流行了。我們就發現,腦電波在冥想領域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童瞳回憶道。
在健身領域,可以檢測心率、觀測卡路里消耗的健身手環,幾乎是健身人士的標配。但在“健心”領域,因無法量化,冥想的效果無法同步可視化。“大量的實驗,包括我們自己的實驗都證明,冥想過程中,腦電波是實實在在發生變化的。所以我們希望這個變化‘可視化’,讓體驗者更好定位自己的練習效果。”童瞳說。
“推出冥想頭環,就是希望讓冥想愛好者可以直觀看到自己在冥想訓練過程中的狀態。”做冥想領域的健身手環,成了童瞳團隊的一個目標。
2019年,童瞳的品牌“心流時刻”推出冥想屆的“Keep手環”:一款頭戴式腦電波分析頭環。目前主要在海外市場銷售。這一產品在海外已不新鮮。同是聚焦于冥想領域的另一款頭戴設備Muse頭環,也在冥想愛好者中熱賣。
國外冥想市場除了軟硬件結合的趨勢之外,VR等元宇宙概念也被引入這個市場。
今年6月初,VR冥想初創公司Tripp宣布完成1120萬美元融資,該輪融資由BITKRAFT Ventures領投,高通、亞馬遜、HTC、Niantic和現有投資者Mayfield參投。[10]
目前,國內市場通過AR、VR設備為用戶提供沉浸式冥想體驗的服務還是空白。李冉近期也接觸“VR+冥想”,他告訴記者,未來會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嘗試。
童瞳告訴記者,疫情的持續讓他看到了國內市場這個巨大的藍海。2022年,心流時刻針對國內市場推出了冥想坐墊等感知類硬件,預計下半年在國內市場to B領域,如企業培訓、團體課等場景發售,未來三年,心流時刻的前期目標更多集中在硬件基礎上,未來會嘗試自己的內容開發。
“硬件跟內容服務是綁定的關系,兩者配合才能給用戶提供一整套更好的體驗。我們第二階段將往內容和服務上面延伸。”目前冥想賽道還沒有軟硬件相結合的標桿企業出現。童瞳告訴記者,他目前對標的是科技健身平臺Peloton,疫情期間,該公司股票曾一度暴漲至171美元。
童瞳也坦誠告訴記者,國內冥想硬件市場的發展“應該不會很快到來”。“我們一邊打磨自己的產品,一邊需要用足夠的耐心等風來。”
記者手記 | 從有需求到落地,需一步一步來
在這次采訪過程中,不少冥想練習者說,自己在疫情之下遇到過壓力爆棚的時刻。明顯能感受到,大家越來越關注并正視自己的情緒和身心健康問題。
生活方式就是盈利方式,這樣的需求變化讓冥想等行業就站在了風口上。
冥想在西方接受度很高,這種現象也有“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因素存在,西方對東方“禪修”等修行方式的神秘聯想,加之好萊塢、NBA的明星加持,讓冥想逐步被接納。國外冥想玩家近來好消息不斷,比如頭部的App Kalm,估值已經沖到了20億美金,這讓國內的創業者對此躍躍欲試。
國內的冥想市場確實潛力巨大,但市場仍對“冥想”存在著刻板印象,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這讓消費者無從辨別。從有需求到最終落地,國內的冥想市場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需要一步一步來。
知道有“冥想”這么一個工具可以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對于我們來說沒有壞處,希望大家的情緒都有歸處,焦慮越來越少,睡眠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1]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keep提供)
[2] 《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中國睡眠研究會等機構
[3] 年輕人的焦慮,撐起3000億市場?—鈦媒體
[4] 為什么****又流行起正念?|百家故事—《人物》雜志
[5] Mindful Eating/正念飲食—參考消息
[6] 《2022年數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務行業藍皮書》—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等發布
[7] 《史蒂夫·喬布斯傳記》—Walter Isaacson
[8] 專訪正念品牌「Heartly Lab」創始人龔姿予—財經涂鴉/潘捷
[9] Headspace獲93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36氪
[10] VR冥想TRIPP完成1120萬美元融資,高通、亞馬遜、HTC、Niantic參投—AR、VR產業信息數據平臺映維網
記者|王紫薇
編輯|劉雪梅
統籌編輯|易啟江
視覺|帥靈茜
視頻編輯|朱星運
排版|易啟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