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4 16:04:55
◎城市服務有相當高的行業壁壘和專業細分要求,不是每一家物業企業都能把這個領域做好。要做到從服務城市到運營城市,再到經營城市,才能實現城市服務的最終目的和產品價值。
◎城市服務的發展周期分為三步,服務城市、運營城市、經營城市?;谌阶邞鹇?,物業公司在每個階段都要構建自己的盈利能力。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陳夢妤
“城市服務是物業管理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8月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物業新生態線上沙龍在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等地同時舉行。
碧桂園服務首席市場官兼城市服務集團總裁汪英武發表“城市服務最終價值在于經營城市”主題演講。汪英武認為,城市服務有相當高的行業壁壘和專業細分要求,不是每一家物業企業都能把這個領域做好。要做到從服務城市到運營城市,再到經營城市,才能實現城市服務的最終目的和產品價值。
從行業集中度看,近年來各大物業公司紛紛在城市服務領域攻城略池,試水各類新模式。
在汪英武看來,基于多元服務可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城市服務是值得深耕的藍海市場。如果以傳統思維去做城市服務,那城市服務就成了投資偏重收益較低的紅海市場。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碧桂園服務城市服務實現收入約為45.29億元,覆蓋超過150個城市。碧桂園服務在城市服務板塊已形成城市市政服務、城市空間運營、城市社區治理三大核心業務。
汪英武將城市服務的發展周期分為三步,服務城市、運營城市、經營城市?;谌阶邞鹇?,物業公司在每個階段都要構建自己的盈利能力。碧桂園服務先在運營層面,搭建起了科技賦能和數字化運營的城市服務數字平臺,以數字化、智能化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幫助政府減少財政支出,提升城市服務的居住水平。
比如技術創新研發“城市掃描儀”應用,在常規環衛作業車輛行車記錄功能的基礎上,嵌入道路病害檢測、垃圾桶滿冒、垃圾堆放、違章停車識別等AI算法,推出既可對作業車輛進行常規監管,又可同步解決城管、環衛、交警等部門最關注問題的“一機多能”新產品。
何謂經營城市?汪英武指出,與C端業務先收費后服務不同,城市服務結算賬期較長,基礎市政服務體驗不足,。
這就需要結合各個業務領域,研究更多面向終端用戶TO B、TO C的場景服務,并實現價值貫通。比如從市政環衛延伸到停車業務,從醫院業務延伸到中央護理站等等,這樣就解決了收入天花板、構建厚利產品,最終實現經營城市。
目前,碧桂園服務城市服務業態結構多元化并初具規模,已形成包括市政公共、產業園區、空間運營、特業后勤等細分場景下的產品線,還通過承接天津濱海新區等城市大物業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寬業務拓展空間。
汪英武表示,區別于傳統的物業社區服務領域,城市服務有相當高的行業壁壘和專業細分要求。要在短時間之內去了解不同領域、專業知識成果或者是行業經驗,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城市服務的服務場景尺度更大、更復雜、更具挑戰性,服務主體也完全不同,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也應用不到一個更廣泛的城市服務領域。
“城市服務并不單純等同于市政環衛。它一定是基于一個城市的治理,從服務城市到運營城市到經營城市的綜合性全產業鏈服務領域。城市服務價值的突破在于提升空間效率,激活多方主題參與,提高服務體驗。
去年,碧桂園服務推出城市共生計劃2.0產品,為城市提供市政服務智慧運營、城市治理精細服務、老舊社區長效管理、城市公共資源及資產經營、社區治理現代化等全場景城市運營數字化解決方案。
近期,又發布了碧桂園服務城市合伙人2.0計劃。基于敬畏專業、敬畏行業邊界的角度,碧桂園服務希望在各個業務賽道去發掘有共同價值觀、共同理念和愿意深耕城市服務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開拓市場,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
近年來,碧桂園服務一直在構建細分領域的專業能力,比如機場服務、產業園區服務、停車運營等等。
汪英武坦言,希望未來碧桂園服務在一個平臺的模式下,有多個細分領域的專業能力公司,把細分賽道的專業能力和產品做深,真正實現從服務城市到運營城市。同時,碧桂園服務一直在整合各細分領域的生態和合作伙伴企業,成為城市服務里的產業鏈。這樣就能通過多個產業鏈的共同連接,增強城市服務的產品力和核心力,構建龐大的生態體系。
碧桂園服務并非面面俱到。汪英武指出,今年做了很多減法。在經過這幾年對細分市場的了解和對每一條賽道業務的深入研究之后,碧桂園服務確定了政府公共服務、產業園區、高校后勤、醫院服務和城市全域停車這5條主要賽道,并做了相應減法。
“我們希望在這5條主要賽道里,把專業能力、產品競爭力、生態伙伴等做扎實,形成獨有的專業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