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5 22:59:56
每經記者 杜恒峰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8月22日晚,富安娜(SZ002327,股價7.08元,市值58.73億元)公告稱,公司于2021年3月19日購買1.2億元、期限12個月的“中信證券富安FOF定制1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以下簡稱富安1號)。截至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產品本金1350萬元,剩余產品本金1.065億元及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
同晚,微光股份(SZ002801,股價31.48元,市值72.29億元)也公告稱,公司在2020年8月21日認購的中建投信托·安泉544號(陽光城杭州)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安泉544號),在18個月的投資期限到期后,又延期半年,但最終進入清算期,公司僅在今年7月18日收回213.42萬元,還有余額4786.58萬元。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華媒控股(SZ000607,股價4.78元,市值48.65億元)和微光股份踩到了同一顆雷,公告顯示,2020年9月3日,華媒控股全資子公司買入2000萬元安泉544號,該信托計劃于今年8月21日到期,截至公告披露日收回本金85.37萬元和投資收益186.8萬元,尚有本金1914.6萬元及部分投資收益未能如期兌付。
上述三家公司對于理財活動的要求都是相似的。比如,這些公司都強調對風險的低容忍度,要“確保資金安全”“風險可控”“保證日常經營不受影響”;在投資范圍上,都限定在“安全性高、流動性好、風險較低的”品種;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這些公司選擇的金融機構也是如中信證券、中建投這類素有穩健經營名聲的機構。但低風險理財的初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變了形。
首先是品種的選擇,爆雷的都是非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微光股份和華媒控股投資的是信托,富安娜雖然投的是券商單一資產管理計劃,但從其公告中“信托利息收入”的表述來看,這一資管計劃對應的投資品種大概率還是信托,信托產品是公認的門檻高、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
其次,上市公司對于金融產品的風險理解不到位。在風險暴露后,富安娜表示“項目有足額資產抵押”,華媒控股也表示項目“抵押率合理,能覆蓋信托計劃本息”,但處置抵押物并不容易,土地是否有重復抵押、能否達到理想的估值、附著在土地上的其他權益(比如購房者的首付款)又如何協調,都可能影響處置進程。
第三,上市公司對于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缺乏足夠了解,比如富安娜提到的債務人實際“早已實質違約”,雖然作為管理人的中信證券難辭其咎,但富安娜自身也沒有對底層資產進行必要的了解,過于迷信大機構的風控能力。
上市公司對閑置資金進行理財確有必要,但從上述案例來看,有兩個原則必須遵循:第一,資金要嚴守安全底線,投資產品應當集中于標準化產品,避開信托、私募等非標產品;第二,理財資金的規模須控制得當,要在直接回饋投資者和保持運營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