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動物兇猛! 狙擊“咬人水怪”鱷雀鱔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6 23:39:39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 旭    

    近一個多月來,全網圍觀抓“咬人水怪”,湖南、廣西、廣東、山東、四川、青海、江蘇、云南等省份先后報告發現相似的“怪魚”鱷雀鱔,江蘇一男童還被現身小區的鱷雀鱔咬傷3根手指,不少地方都開始“抽水撈魚”,熱心市民齊上陣,魚網、魚叉工具齊全,一時間掀起一股全民抓“怪魚”熱潮。

    視覺中國圖

    值得關注的是,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公園管理方為抓捕兩條當地不曾見到過的“怪魚”,耗時一月抽干了近30萬立方米的湖水,抓捕過程引得超3000萬網友在線觀看。

    多地大范圍清除,鱷雀鱔真有那么可怕?

    據專家介紹,所謂“怪魚”,是一種原產于北美洲的淡水巨型食肉魚,名為鱷雀鱔,體長最長可達3米,魚身呈長筒形,有鱷魚一樣的短吻,上下顎密布兩排鋒利的牙齒,全身遍布堅硬琺瑯質魚鱗。

    如此“大動干戈”是不是有必要?這種魚真有那么可怕?

    記者注意到,就在近期,巴西龜等也被貴州省列為外來入侵物種。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研究制定了4種水生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技術指引并予以公布,提出對巴西龜等物種要加強宣傳、杜絕放生到自然水域等要求。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外來魚類入侵生態學”的專家顧黨恩進行了專訪。顧黨恩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大宗淡水魚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外來物種與生態安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在這一領域非常權威。

    顧黨恩透露,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將于近期公布,鱷雀鱔極大概率會名列其中。

    不過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表示,鱷雀鱔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恐怖,目前也遠沒有到“泛濫”的地步,不宜把它妖魔化。“鱷雀鱔目前還處于入侵的早期階段,可防可控,其危害也只是在理論上比較大。”

    顧黨恩認為,近期全國多地發起了大范圍的鱷雀鱔清除活動,這好比做了一次全民科普,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就不會再發生往自然水體里放生外來魚類等情況,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發生。

    沒有傳說中那么恐怖,它只是卵有毒

    NBD:鱷雀鱔為什么能夠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它是不是像現在所說的那么嚇人?

    顧黨恩:首先,因為以往大家對它的了解比較少;其次,鱷雀鱔確實長得比較兇猛。由于以往的過度捕撈,我們平時見一條幾十斤重的“四大家魚”都會覺得比較稀罕,看見一條這么大的“怪魚”,那就會更加重視了。

    當然,可能也有一些自媒體把它妖魔化了,說它“攻擊人”或者“把魚吃光”。因此事件存在著媒體的放大效應。

    其實說“把魚吃光”肯定是在小水體里,如果是在養殖水體或者很小的公共水體,確實可能把魚吃光。一般情況下,它肯定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如果你進入到它的領地或者刺激到它,也會出現被它咬到的情況,就像養貓養狗一樣都有可能被咬到。

    可能被別的魚咬一下沒事,但是鱷雀鱔的牙齒比較尖,被咬一下可能傷害比較大,但是也沒有傳說中那么恐怖。它只是卵有毒,有報道說它的牙齒和肉也有毒,其實是沒有的。它的肉之所以沒有人吃,是因為鱗片比較硬,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大家也不會輕易去吃。

    NBD:之前河南汝州一處公園的管理方為抓捕兩條鱷雀鱔,耗時一月抽干了近30萬立方米的湖水。為此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是否有必要?

    顧黨恩: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大必要,因為抓捕鱷雀鱔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但如果把水抽干了,那里面什么都沒了,保護對象也就沒有了。

    但這種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為市區的湖泊人流量會比較大,只是說當地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出于對群眾安全的考慮才采取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

    NBD:我們關注到,這些被相關部門抓到的魚會被進行“無害化處理”,具體是如何進行處置?國外對鱷雀鱔又是怎樣的態度?

    顧黨恩:其實簡單說,就是直接填埋,不要污染環境就可以了。

    外來物種都是相對的,對我們來說是外來物種,對于別人來說就是本地物種。

    比如,我國的“四大家魚”到了美國就變成對他們危害較大的亞洲鯉魚,因此國外對它的態度是沒有借鑒意義的。

    每個物種都跟當地生態系統有一個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它在本地早就形成一種平衡,而到了新的環境中往往會造成失衡,所以我們才需要警惕外來物種。

    其實我們本土也有很多捕食能力很強的魚類,像鱤、白鱘、鯮等等,鱤進入到養殖戶的池塘里,它也會吃別的魚。但對于自然水域的魚來說,它們早就適應了鱤的追捕,在鱤捕食時,它們知道怎樣去躲避,而突然來了鱷雀鱔這個外來物種,本地的魚一時適應不了,還沒有進化出一個適宜的防御機制。

    實際上動物和人是一樣的,它們也要有一個適應機制。

    水生生物一旦泛濫基本上就沒法徹底清除了

    NBD:現在鱷雀鱔的危害是什么?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顧黨恩:鱷雀鱔目前還處于入侵的早期階段,還是可防可控的,所以它的危害只是在理論上比較大。實際上證明它危害性的案例都是在比較小的水體里,沒有大范圍水體的案例。

    比如說它進到養殖池塘里會把養殖的魚吃光,這種例子有,但并不多見。畢竟池塘里的鱷雀鱔大部分都是人為丟放進去的。還有就是在一些非常小的湖泊水體里,它吃別的魚會吃得比較厲害,是因為在小水體里,魚沒有地方躲。它在自然水系也一樣會吃,但它的毀滅性肯定就沒有那么強。

    另外,還有說在一些極端情況(比如出于自我防御)下鱷雀鱔可能對人有攻擊性,但這方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NBD:鱷雀鱔在我國有沒有天敵?它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強?

    顧黨恩:基本上除了人以外,鱷雀鱔在自然水域是沒有天敵的。當然,處在魚卵、仔魚階段時,它肯定是比較弱的。

    理論上它的繁殖能力是很強的,一次產卵量應該在幾萬粒以上,不過魚的產卵量實際上沒辦法去界定一個很準確的值,不同環境、不同大小的魚,或者同樣大小不同品種的魚都存在差異。

    實際上鱷雀鱔的擴散速度并沒有那么快,它的繁殖也要看條件。每個地方條件不一樣,也不一定會刺激它產卵。

    很多魚繁殖都是要有一個環境刺激,如果環境適宜,產卵量就比較大、孵化率也高;如果環境不適宜,就不適宜它繁殖。它產卵是比較多,但目前在自然水域發現它產下的卵并沒有形成太大的絕對數量,孵化率也并不高。

    NBD:目前,鱷雀鱔的身影已遍布全國十多個省份,這是否算得上是“泛濫”?

    顧黨恩:其實鱷雀鱔主要還是人為傳播的。從它的分布來看,它并非像別的物種一樣呈帶狀、面狀分布,因為魚類自然擴散是沿著水系去擴散的,植物擴散也是呈片狀。但現在鱷雀鱔是呈點狀分布的,雖然全國十多個省份都有,但基本都是在城市湖泊,或者是一些公園或小區的湖泊等半自然水體里,野外的天然水體里很少。

    因為鱷雀鱔是作為觀賞魚類引入我國,目前觀賞魚的消費群體主要還是在城市,而城市消費群體放生時大多會放生在城市中的水體,很少會放生到遠離城市的野外水體中。

    事實上,鱷雀鱔在我國還沒有到“泛濫”的地步,一個外來物種要形成入侵的話,它要能夠建立種群,并且能夠造成大的危害,才能叫泛濫。但現在鱷雀鱔的天然種群幾乎只有在廣州市區的幾個湖泊里有,還沒有到讓人恐慌的地步,在野外目前還沒有在自然水域中發現有大的擴散和遷移。

    而在其他地方,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它能夠形成種群。因為每個地區目前發現的大都是一兩條,數量比較少,這樣它雌雄配對的概率也小,繁殖的概率也低。如果只有雄的沒有雌的,或者只有幾條魚,那么它建立起種群的概率就比較低。

    不過雖然沒有泛濫,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鱷雀鱔像別的物種一樣四處蔓延,那危害就不可控了。

    外來物種特別是水生生物,一旦泛濫基本上就沒法徹底清除了,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河流全部抽干去抓魚,所以在早期剛出現時就進行干預,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建議不要售賣,也不要去養殖和貿易

    NBD:目前在電商平臺上,鱷雀鱔仍然可以買到,為何不禁止售賣?這算不算非法售賣外來物種?

    顧黨恩:按照目前的法律,生物安全法中只是對引種、放生和丟棄作了相關規定,沒有明確規定不能養殖和貿易。

    不過,現在跟生物安全法配套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中提到:有關部門應當對經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專家委員會評估具有較高入侵風險的物種采取必要措施,加大防范力度。

    即將公布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如果把鱷雀鱔納入進去,對鱷雀鱔的管理將會更加嚴格。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建議不要去售賣,也不要去養殖和貿易,因為鱷雀鱔其實可以算一個“百害而無一利”的物種,經濟價值很低,可能就對一些通過非正規途徑養殖的養殖戶有好處,對國家而言,損害就比較大了。

    NBD:剛剛您提到,即將公布的《名錄》會把鱷雀鱔納入進去。為什么以往的《名錄》沒有納入?

    顧黨恩:2012年公布的《名錄》里確實沒有鱷雀鱔,是因為當時鱷雀鱔數量還非常少,也沒有形成種群,因此不能算是入侵物種。

    但是經過這兩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它已經符合入侵條件了,需要進行更嚴格的管控。所以在去年《名錄》征求意見時,我們就建議把鱷雀鱔加進去,不能等到它不可控了再去控制,后面基本上也證明了我們當時的提議是對的。

    《名錄》的制定是個系統工作,其實前年就開始了,因為它包括了不同的物種,審批涉及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預計很快就要公布了。

    NBD:要把某一個物種納入到《名錄》中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

    顧黨恩:外來物種成為入侵物種包括4個階段。

    首先是引種。沒有人類直接或間接引種,外來水生生物就不可能進入到我們國家。

    其次是建群,就是建立自然種群。引種后如果只是養殖在水族缸或養殖池塘里,它不可能造成危害,但如果引種后人為丟棄、放生到自然水域,像鱷雀鱔一樣,它就有可能形成危害。

    只有在自然水域可以越冬、可以繁殖的物種,才可以建立自然種群。即使被丟到自然水域中,也不是所有的魚都可以建群,比如一些熱帶魚就不能建群。

    第三是擴散。如果建立自然種群以后,沒有擴散的能力,不能蔓延,其實危害也不大。

    第四個階段是入侵,只有那些建立了種群且能夠擴散,又帶來危害的物種,才能叫外來入侵物種。

    其實入侵物種只是外來物種中很小的一部分,像玉米、紅薯、辣椒、土豆等也都是外來物種,并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

    以鱷雀鱔為例,因為它在自然水域可以繁殖,并且出現了自然種群,雖然很小,但已經證明它具備了建群的基礎,也帶來了一部分危害,這樣就符合入侵條件了,所以我們建議把它納入《名錄》來嚴格防范。

    納入《名錄》后,鱷雀鱔養殖和貿易或受影響

    NBD:一旦納入到《名錄》中,會對該物種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顧黨恩:《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里提到要有更嚴格的管理措施,但具體怎么管,還要根據具體物種具體分析,并不是每個物種都一樣,要根據具體物種的風險等級,進行更精細化的監管,而不是搞“一刀切”。

    比如牛蛙也是外來入侵物種,但是對它的管理要區分養殖和野外。野外該防的防,該控的控,該滅的滅,養殖的該養還是要養,但的確不能像以前那樣隨便養殖,而是要在一個嚴格管控的條件下養殖,并且要取得相應的資質,而不是想養就可以養。

    就鱷雀鱔而言,納入《名錄》后養殖和貿易應該會受影響,但是現在具體的工作還沒確定。

    NBD:納入到《名錄》里的物種會動態調整嗎?有沒有納入到《名錄》之后就受到控制的案例?

    顧黨恩:會進行動態調整。比如說某個物種如果能控制住了,那就沒有必要再去嚴格管控了。這個動態管理更多是針對一些新物種,如果根據評估發現一些以前危害小、現在危害大的物種,就需要及時納入進來。

    但是一個外來物種從《名錄》中除名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像水生生物防控,目前還是比較難。

    比如食人鯧應該是在第一批名單里的,但是我們這么多年來監測發現,食人鯧在自然水域基本上是沒有了。所以這個《名錄》并不是想怎么列就怎么列,而是根據一個長期的實際調查來制定的。食人鯧雖然危害很大,但是國內河流基本見不到,也就是在國內目前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它可以越冬、可以繁殖,也就不符合入侵條件。

    所以這個物種只能算是一個高危的外來物種,不能算是一個高危的外來入侵物種。按照科學定義來說,食人鯧應該就會被從《名錄》中拿掉。

    NBD:學界如何針對外來物種的風險進行評估?就像小龍蝦也是外來物種,但在中國成為美味,而在有些國家為何會成為生態負擔?

    顧黨恩:其實風險評估包括很多維度,不僅包括當地的自然氣候和魚的生理、生活習性以及它對環境的適應性,還包括一些人類的活動。

    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所謂的清道夫魚,學名豹紋翼甲鯰,它對我國形成入侵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人吃它。又比如我們的四大家魚(在美國,來自亞洲的一些鯉科魚類被統稱為亞洲鯉魚)對美國的入侵也很突出,這也跟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他們嫌四大家魚有肌間刺,當地也不吃這種魚。

    所以說外來物種的利弊都是相對的。小龍蝦對我國雖然也有部分入侵,但它只是在一些比較小的范圍內形成危害,并且是總體可控的。

    一般說到小龍蝦的危害,主要是對云南、貴州等地的一些梯田。但總體而言,它對于經濟收入,乃至糧食安全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外來物種來管理和防范,但并沒有作為一個需要重點管理的外來入侵物種來進行嚴格管控。

    對外來物種的管理要考慮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平衡,不可能因為很小且可控的危害而把這個產業全部取消掉,當然也不可能因為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對某一個外來物種掉以輕心。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抵御外來物種重要基礎

    NBD:如何來界定外來物種中的入侵物種和歸化物種?有人認為在境內沒有天敵的生物就不應該被引進,對此您怎么看?

    顧黨恩:歸化物種就是說它已經慢慢地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歸化也可以叫同化。像現在的玉米、紅薯,以前都是外來物種,但現在它們已經跟我們的農業,跟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了。不過目前歸化的魚類相對還比較少。

    入侵物種主要是指有危害的外來物種,也可以說是有長期危害的外來物種。還有一些叫暫存的外來物種,比如食人鯧,當時它在河里可能可以存在一段時間,但只是暫時存在,可能越不了冬,繁殖不了,自己就死了。

    外來物種并不是沒有天敵就一定會形成入侵。這個物種被引進時可能沒有天敵,但后來也可能會有。比如有些昆蟲取食范圍比較廣,本來它取食的是別的物種,但經過適應之后,它也會取食新的外來物種。

    NBD:有數據顯示,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造成的損失已高達2000億元,為了最大程度降低這種損失,是否需要杜絕所有外來物種入境?您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外來物種入侵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關系?

    顧黨恩:如果杜絕所有外來物種引進的話,可能還會造成其他的損失。其實根子上還是如何去利用、控制。

    并不是所有物種都要引進,一些對國家經濟沒有利益的就不用引進。比如我們現在養殖的很多品種是外來物種,像我們吃的很多的南美白對蝦,它的種苗經常需要引進,如果不讓引進的話,居民的餐桌上會少了這樣的美味,相關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外來物種入侵肯定會影響本土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本土生物多樣性如果降低了,實際上也會促成外來物種的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抵御外來物種入侵的一種方式;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為外來物種入侵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影響生物多樣性。

    有些外來物種多了,看起來短期內生物多樣性是增加的,比如突然放了10種外來物種到河里,物種數突然間增加了10種,但是長期看其他物種可能是會逐漸減少的。因此,從長期來講,它對生物多樣性可能造成破壞。

    NBD:對于防范外來物種入侵,我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哪些努力?補足哪些短板?

    顧黨恩:還是要從外來物種變成入侵物種的4個階段去努力加以防控。

    首先在引種階段要嚴格管控。如果不去非法引種,就不會有入侵。

    其次要做好科普,避免人為丟棄和放生。以鱷雀鱔為例,如果引種后只是養在養殖場或者水族箱里,它就不可能進入自然水域,也就不可能帶來危害。

    這里特別強調要進行正確的科普,比如現在一些自媒體文章說福壽螺、非洲大蝸牛都“摸不得”,這其實并不利于對它們的防范和治理。本來大家隨手就可以把它消滅了,但你一說“摸不得”,誰還敢抓?誰還敢摸?這樣就可能導致任由它泛濫。所以正確的科普非常重要。

    三是要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如果我們本土的生物多樣性足夠豐富,很多外來魚類進入到自然水域后,就不會那么容易泛濫。

    四是要鼓動全民參與。就像鱷雀鱔,科普以后大家都認識到這個物種的危害,各個地方都開始抓捕,雖然不能完全根除,起碼可以治理很大一批。更重要的是,本次事件的發生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全民科普,在更多的人認識到這樣一個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之后,就不會再發生往自然水體里放生的情況,就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發生。

    記者手記: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需全民參與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人對鱷雀鱔這個名字拗口的物種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一場全民對鱷雀鱔的“圍剿”仍未結束,由事件引發的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思考也在持續。

    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數據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繁殖迅速,且缺少天敵制約,往往肆意生長為當地新的優勢物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而這次“怪魚”風波也相當于給大家做了一次全民科普,更讓我們意識到,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需要全民參與。

    只有讓大家都認識到外來物種入侵的潛在危害,才能從源頭上遏制住隨意引種、隨意丟棄和放生的情況,而這也是個人為防范外來物種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力所能及的事。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近一個多月來,全網圍觀抓“咬人水怪”,湖南、廣西、廣東、山東、四川、青海、江蘇、云南等省份先后報告發現相似的“怪魚”鱷雀鱔,江蘇一男童還被現身小區的鱷雀鱔咬傷3根手指,不少地方都開始“抽水撈魚”,熱心市民齊上陣,魚網、魚叉工具齊全,一時間掀起一股全民抓“怪魚”熱潮。 視覺中國圖 值得關注的是,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公園管理方為抓捕兩條當地不曾見到過的“怪魚”,耗時一月抽干了近30萬立方米的湖水,抓捕過程引得超3000萬網友在線觀看。 多地大范圍清除,鱷雀鱔真有那么可怕? 據專家介紹,所謂“怪魚”,是一種原產于北美洲的淡水巨型食肉魚,名為鱷雀鱔,體長最長可達3米,魚身呈長筒形,有鱷魚一樣的短吻,上下顎密布兩排鋒利的牙齒,全身遍布堅硬琺瑯質魚鱗。 如此“大動干戈”是不是有必要?這種魚真有那么可怕? 記者注意到,就在近期,巴西龜等也被貴州省列為外來入侵物種。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研究制定了4種水生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技術指引并予以公布,提出對巴西龜等物種要加強宣傳、杜絕放生到自然水域等要求。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外來魚類入侵生態學”的專家顧黨恩進行了專訪。顧黨恩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大宗淡水魚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外來物種與生態安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在這一領域非常權威。 顧黨恩透露,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將于近期公布,鱷雀鱔極大概率會名列其中。 不過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表示,鱷雀鱔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恐怖,目前也遠沒有到“泛濫”的地步,不宜把它妖魔化?!镑{雀鱔目前還處于入侵的早期階段,可防可控,其危害也只是在理論上比較大?!? 顧黨恩認為,近期全國多地發起了大范圍的鱷雀鱔清除活動,這好比做了一次全民科普,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就不會再發生往自然水體里放生外來魚類等情況,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發生。 沒有傳說中那么恐怖,它只是卵有毒 NBD:鱷雀鱔為什么能夠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它是不是像現在所說的那么嚇人? 顧黨恩:首先,因為以往大家對它的了解比較少;其次,鱷雀鱔確實長得比較兇猛。由于以往的過度捕撈,我們平時見一條幾十斤重的“四大家魚”都會覺得比較稀罕,看見一條這么大的“怪魚”,那就會更加重視了。 當然,可能也有一些自媒體把它妖魔化了,說它“攻擊人”或者“把魚吃光”。因此事件存在著媒體的放大效應。 其實說“把魚吃光”肯定是在小水體里,如果是在養殖水體或者很小的公共水體,確實可能把魚吃光。一般情況下,它肯定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如果你進入到它的領地或者刺激到它,也會出現被它咬到的情況,就像養貓養狗一樣都有可能被咬到。 可能被別的魚咬一下沒事,但是鱷雀鱔的牙齒比較尖,被咬一下可能傷害比較大,但是也沒有傳說中那么恐怖。它只是卵有毒,有報道說它的牙齒和肉也有毒,其實是沒有的。它的肉之所以沒有人吃,是因為鱗片比較硬,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大家也不會輕易去吃。 NBD:之前河南汝州一處公園的管理方為抓捕兩條鱷雀鱔,耗時一月抽干了近30萬立方米的湖水。為此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是否有必要? 顧黨恩: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大必要,因為抓捕鱷雀鱔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但如果把水抽干了,那里面什么都沒了,保護對象也就沒有了。 但這種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為市區的湖泊人流量會比較大,只是說當地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出于對群眾安全的考慮才采取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 NBD:我們關注到,這些被相關部門抓到的魚會被進行“無害化處理”,具體是如何進行處置?國外對鱷雀鱔又是怎樣的態度? 顧黨恩:其實簡單說,就是直接填埋,不要污染環境就可以了。 外來物種都是相對的,對我們來說是外來物種,對于別人來說就是本地物種。 比如,我國的“四大家魚”到了美國就變成對他們危害較大的亞洲鯉魚,因此國外對它的態度是沒有借鑒意義的。 每個物種都跟當地生態系統有一個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它在本地早就形成一種平衡,而到了新的環境中往往會造成失衡,所以我們才需要警惕外來物種。 其實我們本土也有很多捕食能力很強的魚類,像鱤、白鱘、鯮等等,鱤進入到養殖戶的池塘里,它也會吃別的魚。但對于自然水域的魚來說,它們早就適應了鱤的追捕,在鱤捕食時,它們知道怎樣去躲避,而突然來了鱷雀鱔這個外來物種,本地的魚一時適應不了,還沒有進化出一個適宜的防御機制。 實際上動物和人是一樣的,它們也要有一個適應機制。 水生生物一旦泛濫基本上就沒法徹底清除了 NBD:現在鱷雀鱔的危害是什么?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顧黨恩:鱷雀鱔目前還處于入侵的早期階段,還是可防可控的,所以它的危害只是在理論上比較大。實際上證明它危害性的案例都是在比較小的水體里,沒有大范圍水體的案例。 比如說它進到養殖池塘里會把養殖的魚吃光,這種例子有,但并不多見。畢竟池塘里的鱷雀鱔大部分都是人為丟放進去的。還有就是在一些非常小的湖泊水體里,它吃別的魚會吃得比較厲害,是因為在小水體里,魚沒有地方躲。它在自然水系也一樣會吃,但它的毀滅性肯定就沒有那么強。 另外,還有說在一些極端情況(比如出于自我防御)下鱷雀鱔可能對人有攻擊性,但這方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NBD:鱷雀鱔在我國有沒有天敵?它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強? 顧黨恩:基本上除了人以外,鱷雀鱔在自然水域是沒有天敵的。當然,處在魚卵、仔魚階段時,它肯定是比較弱的。 理論上它的繁殖能力是很強的,一次產卵量應該在幾萬粒以上,不過魚的產卵量實際上沒辦法去界定一個很準確的值,不同環境、不同大小的魚,或者同樣大小不同品種的魚都存在差異。 實際上鱷雀鱔的擴散速度并沒有那么快,它的繁殖也要看條件。每個地方條件不一樣,也不一定會刺激它產卵。 很多魚繁殖都是要有一個環境刺激,如果環境適宜,產卵量就比較大、孵化率也高;如果環境不適宜,就不適宜它繁殖。它產卵是比較多,但目前在自然水域發現它產下的卵并沒有形成太大的絕對數量,孵化率也并不高。 NBD:目前,鱷雀鱔的身影已遍布全國十多個省份,這是否算得上是“泛濫”? 顧黨恩:其實鱷雀鱔主要還是人為傳播的。從它的分布來看,它并非像別的物種一樣呈帶狀、面狀分布,因為魚類自然擴散是沿著水系去擴散的,植物擴散也是呈片狀。但現在鱷雀鱔是呈點狀分布的,雖然全國十多個省份都有,但基本都是在城市湖泊,或者是一些公園或小區的湖泊等半自然水體里,野外的天然水體里很少。 因為鱷雀鱔是作為觀賞魚類引入我國,目前觀賞魚的消費群體主要還是在城市,而城市消費群體放生時大多會放生在城市中的水體,很少會放生到遠離城市的野外水體中。 事實上,鱷雀鱔在我國還沒有到“泛濫”的地步,一個外來物種要形成入侵的話,它要能夠建立種群,并且能夠造成大的危害,才能叫泛濫。但現在鱷雀鱔的天然種群幾乎只有在廣州市區的幾個湖泊里有,還沒有到讓人恐慌的地步,在野外目前還沒有在自然水域中發現有大的擴散和遷移。 而在其他地方,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它能夠形成種群。因為每個地區目前發現的大都是一兩條,數量比較少,這樣它雌雄配對的概率也小,繁殖的概率也低。如果只有雄的沒有雌的,或者只有幾條魚,那么它建立起種群的概率就比較低。 不過雖然沒有泛濫,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鱷雀鱔像別的物種一樣四處蔓延,那危害就不可控了。 外來物種特別是水生生物,一旦泛濫基本上就沒法徹底清除了,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河流全部抽干去抓魚,所以在早期剛出現時就進行干預,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建議不要售賣,也不要去養殖和貿易 NBD:目前在電商平臺上,鱷雀鱔仍然可以買到,為何不禁止售賣?這算不算非法售賣外來物種? 顧黨恩:按照目前的法律,生物安全法中只是對引種、放生和丟棄作了相關規定,沒有明確規定不能養殖和貿易。 不過,現在跟生物安全法配套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中提到:有關部門應當對經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專家委員會評估具有較高入侵風險的物種采取必要措施,加大防范力度。 即將公布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如果把鱷雀鱔納入進去,對鱷雀鱔的管理將會更加嚴格。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建議不要去售賣,也不要去養殖和貿易,因為鱷雀鱔其實可以算一個“百害而無一利”的物種,經濟價值很低,可能就對一些通過非正規途徑養殖的養殖戶有好處,對國家而言,損害就比較大了。 NBD:剛剛您提到,即將公布的《名錄》會把鱷雀鱔納入進去。為什么以往的《名錄》沒有納入? 顧黨恩:2012年公布的《名錄》里確實沒有鱷雀鱔,是因為當時鱷雀鱔數量還非常少,也沒有形成種群,因此不能算是入侵物種。 但是經過這兩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它已經符合入侵條件了,需要進行更嚴格的管控。所以在去年《名錄》征求意見時,我們就建議把鱷雀鱔加進去,不能等到它不可控了再去控制,后面基本上也證明了我們當時的提議是對的。 《名錄》的制定是個系統工作,其實前年就開始了,因為它包括了不同的物種,審批涉及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預計很快就要公布了。 NBD:要把某一個物種納入到《名錄》中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 顧黨恩:外來物種成為入侵物種包括4個階段。 首先是引種。沒有人類直接或間接引種,外來水生生物就不可能進入到我們國家。 其次是建群,就是建立自然種群。引種后如果只是養殖在水族缸或養殖池塘里,它不可能造成危害,但如果引種后人為丟棄、放生到自然水域,像鱷雀鱔一樣,它就有可能形成危害。 只有在自然水域可以越冬、可以繁殖的物種,才可以建立自然種群。即使被丟到自然水域中,也不是所有的魚都可以建群,比如一些熱帶魚就不能建群。 第三是擴散。如果建立自然種群以后,沒有擴散的能力,不能蔓延,其實危害也不大。 第四個階段是入侵,只有那些建立了種群且能夠擴散,又帶來危害的物種,才能叫外來入侵物種。 其實入侵物種只是外來物種中很小的一部分,像玉米、紅薯、辣椒、土豆等也都是外來物種,并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 以鱷雀鱔為例,因為它在自然水域可以繁殖,并且出現了自然種群,雖然很小,但已經證明它具備了建群的基礎,也帶來了一部分危害,這樣就符合入侵條件了,所以我們建議把它納入《名錄》來嚴格防范。 納入《名錄》后,鱷雀鱔養殖和貿易或受影響 NBD:一旦納入到《名錄》中,會對該物種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顧黨恩:《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里提到要有更嚴格的管理措施,但具體怎么管,還要根據具體物種具體分析,并不是每個物種都一樣,要根據具體物種的風險等級,進行更精細化的監管,而不是搞“一刀切”。 比如牛蛙也是外來入侵物種,但是對它的管理要區分養殖和野外。野外該防的防,該控的控,該滅的滅,養殖的該養還是要養,但的確不能像以前那樣隨便養殖,而是要在一個嚴格管控的條件下養殖,并且要取得相應的資質,而不是想養就可以養。 就鱷雀鱔而言,納入《名錄》后養殖和貿易應該會受影響,但是現在具體的工作還沒確定。 NBD:納入到《名錄》里的物種會動態調整嗎?有沒有納入到《名錄》之后就受到控制的案例? 顧黨恩:會進行動態調整。比如說某個物種如果能控制住了,那就沒有必要再去嚴格管控了。這個動態管理更多是針對一些新物種,如果根據評估發現一些以前危害小、現在危害大的物種,就需要及時納入進來。 但是一個外來物種從《名錄》中除名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像水生生物防控,目前還是比較難。 比如食人鯧應該是在第一批名單里的,但是我們這么多年來監測發現,食人鯧在自然水域基本上是沒有了。所以這個《名錄》并不是想怎么列就怎么列,而是根據一個長期的實際調查來制定的。食人鯧雖然危害很大,但是國內河流基本見不到,也就是在國內目前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它可以越冬、可以繁殖,也就不符合入侵條件。 所以這個物種只能算是一個高危的外來物種,不能算是一個高危的外來入侵物種。按照科學定義來說,食人鯧應該就會被從《名錄》中拿掉。 NBD:學界如何針對外來物種的風險進行評估?就像小龍蝦也是外來物種,但在中國成為美味,而在有些國家為何會成為生態負擔? 顧黨恩:其實風險評估包括很多維度,不僅包括當地的自然氣候和魚的生理、生活習性以及它對環境的適應性,還包括一些人類的活動。 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所謂的清道夫魚,學名豹紋翼甲鯰,它對我國形成入侵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人吃它。又比如我們的四大家魚(在美國,來自亞洲的一些鯉科魚類被統稱為亞洲鯉魚)對美國的入侵也很突出,這也跟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他們嫌四大家魚有肌間刺,當地也不吃這種魚。 所以說外來物種的利弊都是相對的。小龍蝦對我國雖然也有部分入侵,但它只是在一些比較小的范圍內形成危害,并且是總體可控的。 一般說到小龍蝦的危害,主要是對云南、貴州等地的一些梯田。但總體而言,它對于經濟收入,乃至糧食安全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外來物種來管理和防范,但并沒有作為一個需要重點管理的外來入侵物種來進行嚴格管控。 對外來物種的管理要考慮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平衡,不可能因為很小且可控的危害而把這個產業全部取消掉,當然也不可能因為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對某一個外來物種掉以輕心。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抵御外來物種重要基礎 NBD:如何來界定外來物種中的入侵物種和歸化物種?有人認為在境內沒有天敵的生物就不應該被引進,對此您怎么看? 顧黨恩:歸化物種就是說它已經慢慢地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歸化也可以叫同化。像現在的玉米、紅薯,以前都是外來物種,但現在它們已經跟我們的農業,跟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了。不過目前歸化的魚類相對還比較少。 入侵物種主要是指有危害的外來物種,也可以說是有長期危害的外來物種。還有一些叫暫存的外來物種,比如食人鯧,當時它在河里可能可以存在一段時間,但只是暫時存在,可能越不了冬,繁殖不了,自己就死了。 外來物種并不是沒有天敵就一定會形成入侵。這個物種被引進時可能沒有天敵,但后來也可能會有。比如有些昆蟲取食范圍比較廣,本來它取食的是別的物種,但經過適應之后,它也會取食新的外來物種。 NBD:有數據顯示,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造成的損失已高達2000億元,為了最大程度降低這種損失,是否需要杜絕所有外來物種入境?您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外來物種入侵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關系? 顧黨恩:如果杜絕所有外來物種引進的話,可能還會造成其他的損失。其實根子上還是如何去利用、控制。 并不是所有物種都要引進,一些對國家經濟沒有利益的就不用引進。比如我們現在養殖的很多品種是外來物種,像我們吃的很多的南美白對蝦,它的種苗經常需要引進,如果不讓引進的話,居民的餐桌上會少了這樣的美味,相關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外來物種入侵肯定會影響本土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本土生物多樣性如果降低了,實際上也會促成外來物種的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抵御外來物種入侵的一種方式;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為外來物種入侵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影響生物多樣性。 有些外來物種多了,看起來短期內生物多樣性是增加的,比如突然放了10種外來物種到河里,物種數突然間增加了10種,但是長期看其他物種可能是會逐漸減少的。因此,從長期來講,它對生物多樣性可能造成破壞。 NBD:對于防范外來物種入侵,我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哪些努力?補足哪些短板? 顧黨恩:還是要從外來物種變成入侵物種的4個階段去努力加以防控。 首先在引種階段要嚴格管控。如果不去非法引種,就不會有入侵。 其次要做好科普,避免人為丟棄和放生。以鱷雀鱔為例,如果引種后只是養在養殖場或者水族箱里,它就不可能進入自然水域,也就不可能帶來危害。 這里特別強調要進行正確的科普,比如現在一些自媒體文章說福壽螺、非洲大蝸牛都“摸不得”,這其實并不利于對它們的防范和治理。本來大家隨手就可以把它消滅了,但你一說“摸不得”,誰還敢抓?誰還敢摸?這樣就可能導致任由它泛濫。所以正確的科普非常重要。 三是要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如果我們本土的生物多樣性足夠豐富,很多外來魚類進入到自然水域后,就不會那么容易泛濫。 四是要鼓動全民參與。就像鱷雀鱔,科普以后大家都認識到這個物種的危害,各個地方都開始抓捕,雖然不能完全根除,起碼可以治理很大一批。更重要的是,本次事件的發生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全民科普,在更多的人認識到這樣一個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之后,就不會再發生往自然水體里放生的情況,就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發生。 記者手記: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需全民參與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人對鱷雀鱔這個名字拗口的物種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一場全民對鱷雀鱔的“圍剿”仍未結束,由事件引發的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思考也在持續。 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數據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繁殖迅速,且缺少天敵制約,往往肆意生長為當地新的優勢物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而這次“怪魚”風波也相當于給大家做了一次全民科普,更讓我們意識到,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需要全民參與。 只有讓大家都認識到外來物種入侵的潛在危害,才能從源頭上遏制住隨意引種、隨意丟棄和放生的情況,而這也是個人為防范外來物種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力所能及的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