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30 14:34:57
每經編輯 王月龍 易啟江
據央視新聞報道,從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兩大管道“北溪-1”和“北溪-2”漏氣事件引發全球關注,相關國家政府和環境保護人士開始擔心其潛在環境影響。據美聯社28日報道, 這起事故可能會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9月29日表示,歐盟方面稱要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展開調查,俄方希望歐盟的調查是“客觀的”。
扎哈羅娃同時指出, 美國是“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的直接受益方,有必要“自證清白”。
美防長:現在推測“北溪”管道破裂
的幕后黑手為時過早
據央視新聞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9日表示,現在回過頭來看,人們就會明白,誰從“北溪”管道事件中獲益。如果用美國官員多年來所說的話概括,那就是 讓“北溪”失去作用能讓美國增加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供應。
扎哈羅娃還要求美方就美國總統拜登此前揚言要“終結‘北溪-2’管道”的言論做出詳細解釋。白宮發言人在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 拜登當時所說的“終結”手段,其實是推動德國政府凍結“北溪-2”項目,美國不應為“北溪”管道泄漏事件負責。
當地時間9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夏威夷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推測誰可能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破裂的幕后黑手還為時過早。他說:“在完成全面調查之前,沒有人能夠真正確定發生了什么。”
另據央視新聞,“北溪-1”和“北溪-2”管道26日均被監測到管道內氣壓急降、天然氣外泄狀況,目前泄漏規模難以確定。天然氣主要成分是強效溫室氣體甲烷。丹麥政府說,按照最嚴重情況估算, 泄漏天然氣可能多達7.78億立方米。
甲烷是二氧化碳之外的一種重要溫室氣體。美國環保協會化學工程師安德魯·巴克斯特認為丹麥政府估算過高,他的估算較為保守,但仍是阿利索峽谷甲烷泄漏規模的兩倍多。按照巴克斯特的說法,無論哪種估算,“共同點是(泄漏)將對氣候造成災難性影響”。
法國29日迎來全國性罷工
馬克龍政府面臨考驗
29日,法國多個工會組織了全國跨行業罷工游行,要求 漲工資,抗通脹,增加居民購買力 并且明確提出 反對法國進行退休制度改革 ,推遲退休年齡。 按照各大工會的說法,法國各地共舉行了200多場游行活動,共有超過25萬人參加,而按照法國內政部的統計,全法共有179場游行聚集活動,共有11.85萬人參與其中。
當天的罷工涉及法國多個公共部門,其中交通部門受到影響最大。 法國部分地區高鐵、城際鐵路受到影響。 在巴黎地區,公交車僅僅保證了三分之二的運力。
俄烏沖突以來,隨著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逐漸加碼,歐洲能源價格逐漸走高,通脹趨勢愈演愈烈。8月,歐元區通脹再創新高,達到平均9.1%,而法國相對較好,為5.9%。盡管馬克龍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法國民眾依然擔心今冬能源價格會進一步攀升,影響能源供給安全,并助推通貨膨脹。能源危機能否妥善處理成為馬克龍政府要面對的第一個考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9日,法國總理博爾內對外表示,將和各個方面就退休制度改革展開新一輪的磋商,爭取在今年冬天將退休制度改革方案提交議會討論并通過,并在2023年夏天開始實施。而馬克龍對此也態度強硬, 他表示如果受到不信任案表決,那么不排除 解散議會 的可能。
而在工會方面,法國各大國家級工會將在10月3日舉行會議,就相關問題展開商討,以統一態度并且決定后續的措施。有媒體預計,不排除再次出現全國性罷工游行的可能性。
天然氣使用成本高出近7倍!
部分歐洲制造業“流向”美國
9月初,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化工巨頭OCI NV(OCI.AS,股價37.48歐元,市值78.67億歐元)宣布 將投資數億美元擴大美國得克薩斯州博蒙特市工廠的氨氣產能,然后再通過鹿特丹港口進口至國內。
相比飽受天然氣價格飆升困擾的歐洲,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能源價格更為穩定,再加上拜登政府密集出臺的大規模產業支持政策, 美國對歐洲制造業的吸引力正在逐漸增強。
這對于歐洲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一擊。能源咨詢機構Thunder Said Energy在一份研究中稱,歐洲大陸在2023年和2024年的能源境況可能會比2022年更差。這有可能使歐洲的制造業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挪威化肥巨頭雅苒國際(YAR.OL,股價381.00挪威克朗,市值970.51億挪威克朗)首席執行官Svein Tore Holsether近日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某些產業將會永久性轉移。”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丁一凡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美國與歐盟都在搞‘再工業化’,其實是競爭對手, 美國若控制了歐洲的能源供給,歐洲就會處于下風,不僅能源成本會大幅上升,還會 ‘受制于美國’ 。 ”
而相比之下,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之一,氣價要便宜得多,波動也遠不及歐洲劇烈。據德國《商報》報道, 當前歐洲天然氣的使用成本幾乎是美國的 八倍 。
歐洲和美國天然氣月度價格對比 圖片來源:Statista.com
不少經濟學家也警告稱,歐洲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去工業化”浪潮。為了緩解能源價格上漲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的壓力,歐盟也在商討緊急措施,并計劃在30日的能源會議上敲定相關細節。
編輯|王月龍 易啟江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每經網(記者 李孟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