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30 15:03:59
每經編輯 李澤東
沒有婚車鞭炮,沒有禮金酒席,也沒有高額彩禮。這樣的婚禮,有多“排面”?
9月28日,山東菏澤單縣為20對“零彩禮、低彩禮”新人舉辦中式傳統集體婚禮,縣委書記做證婚人,宣讀證婚詞。
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婚禮按照開禮、感恩禮、傳家訓、誦諾言、贈寄語、請婚書、贈禮包等環節舉行。
在婚禮上,新人們身著“明制”漢服,在司儀的指令下,正衣冠、行沃盥禮、同牢禮、合巹禮。在場200多名親朋友人共同見證。
據了解,20對新人中10對都是零聘金,其他的聘金也都在三萬以下。
有新人表示,自己和對象選擇零彩禮,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在我們看來,錢并不是衡量兩個人的幸福標準。”
網友們紛紛對婚禮表示祝福,而這場婚禮也引發了網友們對“彩禮”的討論。
從“萬紫千紅”到“零彩禮”,關于彩禮的討論一直存在。
各地農村關于“天價彩禮”的報道屢見不鮮。部分地區存在用秤稱足三斤三兩百元大鈔作彩禮的現象。還有的講究“萬紫千紅一片綠”,彩禮要15萬元起價。
山東作為全國性別比失衡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2017年山東省大部分地區男女比例超過140:100,即每100個女性對應超過140個男性。
為遏制天價彩禮、移風易俗,菏澤單縣印發《單縣“零彩禮”“低彩禮”家庭獎勵辦法》,設立移風易俗基金,對“零彩禮”“低彩禮”家庭在落實就業、創業、子女就學、典型選樹、表彰慰問等進行獎勵激勵。
近來,不少地區都針對天價彩禮推出相應措施。2022年7月25日,河南省將開封市、平頂山市寶豐縣、葉縣等20個地區確認為全省婚俗改革實驗區,目標直指“零彩禮”。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南商丘、駐馬店、周口、漯河等地區,彩禮高達四五十萬元。而在河南省婚俗改革中,不同地區推出不同的方案。如寧陵縣倡導彩禮不高于3萬,孟州市提倡城鄉居民彩禮不高于6萬元。
甘肅、江西、河北等地也發布了有關婚俗改革的倡議書。
作為一項流傳至今的古老禮俗,彩禮本該是婚姻幸福的保障。但現實中,部分地方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隨禮攀比等問題,危害婚姻雙方的切身利益,給婚姻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彩禮應以婚姻幸福為導向,有彩禮、少彩禮、零彩禮,都應尊重客觀實際,根據自身家庭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據中新網報道,9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就新時代民政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介紹,民政部于2021年4月、9月分兩批次在全國確立了32個婚俗改革實驗區,目前來看,各個實驗區開展的改革工作確有成效,得到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好評。最突出的是各個實驗區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得到有力遏制。
詹成付指出,結婚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但是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在婚俗領域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低俗婚鬧,還有較高的隨禮,這些現象和問題都成了群眾沉重的負擔。本來是喜事,添了堵,為社會所詬病。人民群眾非常期盼對婚俗領域的這些不良現象進行改革,扭轉社會風氣。從2018年開始,民政部將婚俗改革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于2021年4月、9月分兩批次在全國確立了32個婚俗改革實驗區,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了一些地方性婚俗改革實驗區。從目前來看,各地所做的實踐工作有以下幾點可圈可點。
第一,治理高價彩禮等婚嫁陋習。有的實驗區通過以案說法等方式,加大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嫁陋習危害的宣傳力度;有的是出臺一些規章性制度;有的是用一些示范的方法,比如說舉辦集體婚禮,為群眾提供服務;還有的是通過村規民約、市民公約來對高價彩禮進行規范。
第二,倡導文明家風。很多實驗區采取多種方式讓好的家訓、家風、家教傳承開來,成為人人學習、遵守的一些好風氣。
第三,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我給大家通報一個數據,目前全國有75%以上的縣級婚姻登記機關設立了婚姻輔導室,這樣可以依托行政機關力量為婚姻家庭有關問題進行咨詢、輔導,從而使家庭的夫妻關系更加和諧美滿。
詹成付表示,目前來看,各個實驗區開展的改革工作確有成效,得到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好評。最突出的是各個實驗區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得到有力遏制。
詹成付表示,從民政工作角度看,婚姻改革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最近這兩年推行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在七個省進行改革試點,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高度評價。
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擴大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范圍,讓更多群眾受益。加強婚姻登記設施設備建設,特別是不斷提高婚姻登記信息化水平,盡快把建國以來的婚姻登記信息數據全部電子化,不斷地擴大試點范圍。民政部會進一步加快進度,讓婚姻登記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網、中新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