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4 20:58:34
◎文章指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
◎在加強需求側管理方面,文章指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使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表了劉鶴署名文章《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文章指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
文章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供需兩端著手深化改革。而在加強需求側管理方面,文章指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使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篇文章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
2020年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的基點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我們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對于上述表述,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分析稱,傳統上來說,我國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拉動,當前我國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依靠外需因素拉動受到一定挑戰。因此,擴大內需是在外需受挑戰背景下的一個焦點。
李錦強調,這篇文章提出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應對各方面挑戰的方案,就是利用好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通過其發展撬動國內市場的循環,再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工人在汽車總裝車間內作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次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署名文章特別強調,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
文章指出,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時出手,做到適時適度、精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和產品,造成社會資源和財富浪費。
對此,李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從當前情況看,“需要供給的供給不上來”的情況還比較常見,許多人都能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高品質的產品比較稀缺,價格也比較高,不能很好滿足社會需要。因此,相關署名文章提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等內容非常必要。
李錦分析稱,未來我們不光需要優質產品的供給,還需要養老、托幼、健康、文化等方面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服務業也得到提升,而在研發、設計、審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上同樣要得到有針對性的提升,才能更好滿足需求側的需要。
此次發表的文章指出,要堅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寶貴的戰略資源,為市場主體營造長期穩定的良好發展預期,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市場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
文章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供需兩端著手深化改革。
一方面,供給結構調整本質上是改革問題,要在優化發展環境、打破壟斷、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發力,破除制約供給端自我調整的體制機制障礙,保護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推進供給結構調整。
另一方面,要加強需求側管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使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