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0 15:15:05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董興生
2022年,中國電影客觀上遇到困難,問題之艱巨,甚至是2002年電影開啟產業化以來最大的挑戰。
由每日經濟新聞和萬達影視集團大數據中心聯合出品的《2022強影之路》白皮書正式上線,并于11月10日,在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5G數智新時代元宇宙發展論壇”上隆重發布。這是《強影之路》第三次在金雞獎發布,也是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第二次作為獨家特約合作伙伴,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2022強影之路》發布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丕民,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副總經理顏忠偉,萬達影視總經理尹香今,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劉林鵬聯合發布《2022強影之路》。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審團主席任仲倫,廈門市常務副市長李輝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桂林,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劉昕等現場見證了《2022強影之路》的發布。
單霽翔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2022強影之路》展示,從產業鏈上游來看,2022年市場院線上映影片不足,上映影片的數量以及票房量級都有下滑,票房過億影片同比2021年降幅26.1%;從產業鏈下游來看,今年累計受疫情影響停業影城達1.14萬家,占比超過九成;再看產業鏈中的公司與人,頭部電影公司經營繼續承壓,觀影人次下滑,年輕觀眾流失。
分析原因,資深電影研究專家劉嘉認為,外部原因是疫情的散點式爆發,給電影上映和觀影帶來不確定性。但內部原因還是在于,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體系存在著短板。歸根結底,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抗風險能力的薄弱在疫情的沖擊下暴露得尤為明顯。
不過,劉嘉表示:“我們有著規模最大的市場群體,這是任何國家的電影市場都羨慕不來的,一旦有好內容,電影市場就能顯示出熱情和活力,這就是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大與韌性足。”
基于《每日經濟新聞》長期的研究和觀察,我們對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有以下幾點趨勢判斷:
1、市場趨勢:供片結構將成階梯式;
2、創作趨勢:更青睞引起共鳴共情的內容;
3、技術趨勢:數字技術與藝術創意將深度融合;
4、終端趨勢:創新思維激活影城私域流量,帶來全新商業生態;
5、投資趨勢:大片繼續被龍頭公司掌控;
6、宣發趨勢:短視頻平臺新營銷代替單一票補。
2020年,得益于中國在疫情防控上的有力表現,中國電影產業的復工復產走在世界前列,但快速恢復中掩蓋了中國電影產業的一些短板,所以2022年中國電影產業的困難尤為明顯。
在劉嘉看來,電影產業人這兩年還是把疫情防控的形勢和市場恢復看得稍微樂觀了一點,忽視了靠內在力量去應對突發事件。
表現在2022年最明顯的情況,就是電影內容供應不足,國產大片缺乏數量,且類型和風格都不夠豐富。“我們的電影公司在內容儲備、開發、融資等方面的能力都還有待加強,疫情以來,很多項目就處于待開發或沒開發的狀態。” 劉嘉補充道。
電影產業在經歷2019年前擠泡沫的震蕩期后,又面臨三年疫情,今年的電影市場正是給電影產業和電影人一個深刻思考的節點:高速發展之后,如何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應該怎么走?“首先還是要從基礎做起。”劉嘉表示,“要耐心、沉得住氣,不計較一時的得失,不計較一片得失,構建和夯實電影產業的基礎。我們雖然規模大,但基礎卻不夠強。”
“產業基礎最重要的源頭,當然還是創作的力量。今年全球電影市場的發展充分說明這個問題:你手上有好的內容,你才不怕,觀眾肯定能回來;你沒有好內容,觀眾肯定留不住。”劉嘉說,“我們應形成階梯層級的供片結構,需要爆款大片有持續的供應。”
“怎樣留住觀眾,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中國電影基金會投融資專項基金主任朱玉卿認為,“有觀眾就有未來,沒有觀眾就沒有電影,沒有電影就沒有電影人。所以不管電影院還是宣發、創作,所有人都要把精力用在留住觀眾上。中國電影行業的前景,就在于能不能留住觀眾。”
“創作上,能不能跟當前觀眾共情共鳴,是最重要的,如果和現在的大眾沒有情感連接,大家為什么要花兩小時進來看?”朱玉卿進一步闡釋道,“電影是人民的電影,是大眾的藝術,如果只是創作者覺得好、投資人覺得好,孤芳自賞,沒有意義。”
給創作者較好的環境,鼓勵百花齊放,提升國產片的整體品質和豐富度,持續拍出緊緊與時代共振,與主流人群共鳴共情的電影內容,一定會有廣闊的未來。
此外,青年導演嶄露頭角,“后浪”讓中國電影發展充滿后勁也是未來趨勢。這在近年來的電影市場上已有所展現,更多有才華、視角多元的青年電影人用踏踏實實的努力留在電影行業。電影的發展和進步,不僅依賴于承繼與創新,更依賴于有時代烙印的每一代年輕電影人。
具體到電影創作中的類型,集數字技術、工業制作、故事藝術于一體的奇幻、科幻大片將涌現出新的亮點和突破。奇幻、科幻電影將繼續成為檔期內的頭部重磅影片。
圖片來源:《2022強影之路》白皮書截圖
在奇異瑰麗的視效背后,是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是產業鏈的發展優化,是政策扶持與人才培養的熱情投入。
朱玉卿認為,現在的電影工業能支撐大體量的科幻片,接下來的《流浪地球 2》值得關注。而文化復興+國漫崛起,用現代電影技術重新包裝,也給帶有科幻奇幻色彩的成人向動畫電影帶來新的機遇。
在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看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傳播方式的升級。隨著5G商用技術的不斷成熟,5G技術可以大大提升已經進入3D、8K時代的影院電影放映和傳播速率。此外5G與云存儲、VR、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的結合也將推動電影拍攝制作、宣發、院線直播、版權保護等領域產生深 遠變革,催化行業的業態升級和規模提升。
此外,不僅是傳播方式的升級,因奇幻、科幻的大場面及特殊置景,也使得電影基地得到長足有效的發展。奇幻、科幻類型電影在豐富市場內容時,還能夠推動電影科技、電影產業的長效發展,同時還能夠反哺電影行業,以其獨特的魅力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為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添磚加瓦。
近年來,一直在探尋電影院經營模式創新的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對影院場景的變化趨勢頗有感悟。“影院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流量(觀影人次)的下降。線上和更多元的線下文娛體驗業態分流了大量影院觀影的需求。”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運觀察發現。
雖然疫情對線下諸多業態都造成沖擊,但放眼望去,影院行業的整體創新力度還遠遠不夠。就拿餐飲行業來說,其業態融合升級、營銷手段的迭代層出不窮,“不會調酒的咖啡師不是好的火鍋店員”。面包、茶飲等“新中式”品牌挖空心思創新,競爭白熱化,堪稱“卷王之王”。
今年8月,由年輕音樂人李霄云參與策劃制作的跨界聲音作品《Bonjour,小怪物》在上海演出兩場,200元~300元的票價座無虛席。反觀電影院,一走進去只有兩三人在看。兩件事結合起來,不得不讓人深思。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這是所有線下消費業態共同面臨的情況,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外因,影院人此時此刻更該挖掘內驅力,創新增長勢能,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要義所在。“在過去十多年,影院行業充分享受了電影終端行業發展的紅利,國內外大片紛至沓來、銀幕數量的幾何增長,帶來了電影票房市場的自然、快速提升,這種簡單的商業模式和投資邏輯使影院行業對創新力的感知比較遲緩。” 戴運認為,“疫情的疊加、內容供給的不足,使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是我們全行業需要去痛定思痛、謀求改變的時候。”
上影股份將進一步加快推進“非票業務”創新,增加影院經營中放映以外的業務收入比重,以“影院 +”作為重要切入點,切實用好電影內容影響力、影院區域輻射力,積極向公共文化空間和私人文化空間方向延伸拓展;萬達電影則開展電影研學項目,推出劇本殺、脫口秀、相聲、音樂會等多種經營方式;橫店影視推進特色餐飲、便利超市、游藝娛樂等場景消費;金逸影視強化主體影廳的布局,比如按摩廳、兒童影廳、劇場多功能廳等等。頭部影投公司創新經營方向,這也是電影終端行業的大勢所趨。
圖片來源:《2022強影之路》白皮書截圖
如何將“影院 +”融合業態真正升級破圈,這不是傳統的擺幾個爆米花機、加幾個按摩椅和游戲桌那么簡單,也不僅僅是砸裝修,其真正考驗的是影院產品研發、資源整合和后續運營的能力。
2022年初至9月底,十家A股電影上市公司的股價全部呈現下跌之勢。
“對于影視上市公司而言,當下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走出困境。行業未來將進入更加需要產融結合的新階段,對影視類上市公司的財務能力、法務能力、資產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戴運表示。
無論是現金流還是負債,都能觀測到影視公司的“錢緊”。在此背景下,產業內的資本對電影公司與電影項目都將更加謹慎,大的電影項目還將繼續掌握在龍頭公司手上。
除了產業內的資本,持續關注并愿意投資電影的,還有產業外的互聯網資本。
短視頻平臺屬于日均使用時長、訪問次數雙高的高粘性平臺,適合影視項目測試宣傳點、口碑營銷等高頻次、多角度的宣傳。
2022年,雖遭遇疫情反復、影片撤檔,主要影片的官方話題平均播放量仍有小幅增長。若排除3-4月間疫情嚴重期間上映的影片,平均話題播放量達到22.1億。片方、影院對短視頻平臺的依賴提升,平臺對電影宣傳、購票的卷入程度也越來越深。
除此之外,應用場景更加細分、形式更加多元的短視頻宣發模式正在出現。將出現更靈活、更輕巧的宣發方式。雖然目的皆指向票房轉化率,但更豐富、創新的電商活動和短視頻平臺新營銷手段將代替單一的票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