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09 00:22:10
◎2009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公司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為99家和1878.98億元,較2008年分別增長約3成和約8成。到了2010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金額更是分別達到了347家和4882.59億元,首發募資金額紀錄直到2021年才被重新打破。
◎截至2022年11月13日,創業板已有121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12萬億元。同時,創業板已由原來的核準制轉變為注冊制,也有了“三創(創新、創造、創意)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全新定位。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在2008年大熊市中,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的弊端被放大,被多方質疑。待市場趨穩,證監會在對新股發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之后,2009年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了一輪市場化改革。緊接著,桂林三金(SZ002275)在2009年6月29日成功發行上市,宣告A股IPO正式重啟。
IPO恢復帶來了融資市場的爆發式增長,2009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公司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為99家和1878.98億元,較2008年分別增長約3成和約8成。到了2010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金額更是分別達到了347家和4882.59億元,首發募資金額紀錄直到2021年才被重新打破。
除了新股發行恢復,2009年的另一大重頭戲是創業板誕生,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創造了A股市場新的上市效率。經過13年發展,創業板成為了擁有超12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其定位也由“創新性和成長性”逐漸演變為了目前的“三創四新”。
2009年,創業板開市首日受到投資者熱情關注。攝于長春市某證券交易所內。 圖片來源:IC photo
在上證綜指跌破2000點后,2008年9月16日起,證監會暫停了IPO發行。在2008年之前,新股發行制度已引來諸多詬病,其弊端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被放大。業界認為,新股發行制度主要的缺陷包括新股發行階段的詢價環節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詢價流于形式;發行過程中有違公平原則,過度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等。這就造成由于IPO發行價格過高等原因,新股在上市后被爆炒,出現股價大漲隨后又大跌的劇烈波動。
在2008年的76只新股中,截至當年10月31日,就有56只破發。尤其是中國石油(SH601857)A股發行上市后首日暴漲、隨后暴跌直至破發的表現,被市場認為是新股發行制度弊端的典型體現。
因此,市場對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呼聲高漲。
隨著二級市場逐步趨于穩定,在IPO重啟之前,2009年5月22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啟動了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隨后在當年6月10日發布了指導意見的正式稿。改革提出了4項措施,核心內容是定價機制的市場化,例如,要求完善詢價和申購的報價約束機制。
2009年6月26日,桂林三金發布新股發行公告,并于6月29日成功發行,標志著A股恢復IPO發行。
與IPO重啟相伴的是,A股市場的融資額也迎來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09年,A股市場首發募資金額和增發募資金額總共為4697.97億元,大幅高于2008年的3130.06億元。2009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公司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為99家和1878.98億元,高于2008年的76家和1034.38億元。
到了2010年,更是成為了A股IPO的一個大年。這一年,A股市場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為347家和4882.59億元,超越了2007年的126家和4770.83億元,刷新了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金額紀錄,且首發募資金額紀錄直到2021年才被打破。
IPO大年的背后,也是一場投行盛宴。Wind顯示,2010年,總共有6家券商的證券承銷業務凈收入超1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SH600030)的證券承銷業務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29.03億元,這一數字直到2014年才又被超越。
不過,2009年和2010年融資金額的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新股發行中存在的“三高”問題(即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有一定關系,而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問題也被外界關注。
在醞釀近10年后,創業板終于在2009年誕生。
早在1998年12月,原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盡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設立創業板的想法由此產生。
到了2008年3月,證監會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不過,因受市場持續下跌以及IPO暫停等影響,直到2009年3月31日,證監會才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暫行辦法》),宣告創業板即將落地。
在此之后,創業板的開市以極高效率被快速推進。2009年7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創業板申請文件準則和招股說明書準則,并宣告7月26日開始受理創業板IPO申請;9月17日,特銳德(SZ300001)、樂普醫療(SZ300003)、神州泰岳(SZ300002)等第一批7家公司迎來了首發上會;9月21日,包括前述7家首發上會公司在內的10家公司刊登招股意向書開始招股,并在9月25日完成發行;10月30日,首批28家已完成發行的創業板公司同日上市,宣告創業板正式開板。
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在上市首日也遭遇爆炒,盡管創業板首批28只股票的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56.6倍,但上市首日漲幅均在7成以上,其中漲幅超過1倍的有10只,領漲的金亞科技較發行價上漲209.73%。
創業板從最初就被寄予了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厚望,因此,對于創業板的定位也備受各方關注。
2009年3月31日發布的《管理暫行辦法》中,稱創業板企業為“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2010年3月19日,證監會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明確創業板重點扶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九大領域企業發展。
截至2022年11月13日,創業板已有121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1.61萬億元。同時,創業板已由原來的核準制轉變為注冊制,也有了“三創(創新、創造、創意)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全新定位。
在13年的發展歷程中,創業板誕生了寧德時代(SZ300750)這種市值近萬億元的世界級企業,走出了東方財富(SZ300059)這種漲幅數十倍的明星公司,也出現了樂視網、萬福生科、金亞科技等造假企業,值得市場進一步思考。
封面圖片來源:東方IC-4168909361962809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