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6 08:20:03
每經記者 曾子建 每經編輯 趙云
2022年,你的基金是賺是虧?歲末年初,正好審視自己的投資。
如果獲利較多,完全可以考慮落袋為安;如果組合是健康的,短時間的浮虧也可以繼續堅持。
那么,2023年基金投資的機會和風險在哪里?本文從四大類基礎產品的底層資產分析起,為廣大基民提供一份參考。
截至2022年12月12日,上證指數年內下跌超12%,創業板指數下跌近28%,成長消費風格領跌。就A股市場而言已處于筑底階段,2023年中國資產有望逐步轉向復蘇。
市場回顧:2022年整體表現不佳
2022年以來,受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等多種外生因素沖擊,資本市場表現不佳,各類金融產品業績遭遇挑戰。
從股票類產品整體表現看,公募產品2022年的整體表現并不理想,而且業績分化非常明顯: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20.52%,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為-13.98%。
表現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年內收益33%,表現最好的混合型產品,年內收益可以高達57%。但同時,表現差的產品可以虧損48%。由此可以看出,2022年公募產品賺錢的難度非常大。
展望2023年:權益市場下跌空間有限
對于2023年的股票市場,中信證券觀點認為,一二級市場的聯動已經越來越緊密,維護二級市場的繁榮,是產業升級和股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這為二級市場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撐預期;同時積極的風險管理工具布局政策環境利于市場企穩和長期投資信心提振。因此,預計2023年權益市場下跌空間有限,下方支撐力強,而隨著經濟的逐漸復蘇,市場向上彈性會較大,市場等待業績預期的催化作用。
東莞證券則認為,市場對美聯儲預期普遍為加息終點雖未到,但存在節奏放緩的概率。國內處于貨幣條件寬松、信用條件偏緊的環境,且當前A股主要寬基指數估值均處于較低位置,具備一定安全邊際。消費端看,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發布,增強了市場對消費復蘇的信心,社零增速有望在低基數下出現改善。投資端看,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舊動能托底,新動能發力,長期看在“高質量發展”指引下的新興產業值得長期關注,有望支撐國內經濟持續向好。
投資建議:關注復蘇主線
股票類產品有一個規律:上一年表現最好的一類產品,次年很難有好的表現,這也類似于公募基金經理的“冠軍魔咒”。
比如,白酒、醫藥板塊2021年開始走下坡路,2022年才見底。而2021年的新能源,2022年也表現低迷。冠軍基金經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蟬聯,從劉格菘,到趙詣,到崔宸龍等,幾乎都是如此。
而2022年股票型產品能夠做到領先的,主要依靠的是煤炭、地產這兩大板塊的重倉布局。比如股票型基金的冠軍,英大國企改革就是在前兩個季度重倉持有煤炭股,奠定了全年的業績。而在第三季度,又明顯增加了對低位消費股的倉位,因此資金依然維持較高的收益。偏股混合型基金的領先者,是萬家基金的黃海管理的幾只產品,類似的,黃海在上半年重倉煤炭和地產股,并且早早確立了冠軍的地位。而到下半年,采取主動高低切換,適當降低了高位的煤炭股的倉位,小幅加倉了消費股的配置。
看得出來,優秀的基金經理,在2022年下半年,都在加倉消費股。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基于對“后疫情時代”消費復蘇的判斷。2023年,公募基金的“冠軍魔咒”能否被打破,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懸念。
至于股票型產品的投資機會,東莞證券認為,A股市場而言,已處于筑底階段,有望逐步轉向復蘇。隨著筑底的反復,建議采用定投思維左側分批捕捉賠率機會。當前股的性價比高于債,風險偏好積極的可以適當增配權益配置比例。從長期看,糧食、能源及稀缺資源仍或將是博弈要素。中期看,圍繞復蘇主線,大消費復蘇、以科技為代表的新動能、以房地產為代表舊動能,均有望成為2023年主線。展望未來,圍繞創新立足發展,核心依舊是尋找在技術、管理及供應鏈等具備創新構筑的市場議價能力。
東莞證券指出,公募基金重倉股與陸股通持倉市值在前十名的行業配置中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如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食品飲料、醫藥、銀行、電子、基礎化工、計算機?;鸾浝砥毡閷洕謱徤鳂酚^的態度,對板塊投輿情評分中,醫藥、大消費分別在第二、第三季度出現大幅反轉。
2022年對于固收類產品來說是難過的一年,因為即便是“固收”,也并非穩賺不賠。尤其是11月以來出現的債市大調整,讓固收類產品的投資者感覺無所適從,上了一堂風險教育的大課。2023年又該投什么?
市場回顧:中長期純債基金遭遇較大回撤
2022年11月以來,債市快速調整,債基普遍出現較大回撤,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下跌了1%。但任何一類資產,都不會持續的調整或持續的走強。伴隨債券收益率上行,債市性價比逐漸顯現,還是會吸引資金入場,雖然不會直接帶動債市走強,但至少會減緩調整的斜率,如果配置的債券的票息收入逐漸覆蓋資本利得虧損,則產品凈值就會止跌。
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孟祥娟等人在2022年12月14日發布的名為《中長期純債基金的六個大回撤時段對比》的研報中指出,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在歷史上六次大幅回撤階段,均是1年以內的債券指數跑贏中長久期債券指數,短久期純債型基金指數跑贏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在債市調整的劇烈階段,短久期仍是首選。
從歷史上的數據看,回撤幅度最大的是2011年5-9月,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下跌3.9%,結構上,信用債調整幅度大于利率債,當時產品久期較長,平均為4.85年。
回撤幅度排第二的是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下跌3.3%,利率債和信用債收益率都出現了這六段時間中最大幅度的上行,調整持續的時間也是最長的,調整的斜率反而是最緩的。但是凈值下跌幅度低于2011年的原因是當時產品整體久期低于2011年時期,平均久期為3.61年。
自2022年11月以來的本輪債市調整,回撤幅度與2012年7-9月相當,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下跌1%。從時間上看,自10月31日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高點至12月12日,調整已經持續了超過30個工作日,而2012年7-9月調整了47個工作日??紤]到本次調整的斜率較為陡峭,類比2016年當時的調整持續了42個工作日。所以,在接下來的10個工作日,可能債市會迎來一個重要的階段性低點。
申銀萬國指出,伴隨債券收益率上行,債市性價比逐漸顯現,并且吸引資金入場,雖然不會直接帶動債市走強,但至少會減緩調整的斜率,如果配置的債券的票息收入逐漸覆蓋資本利得虧損,則產品凈值就會止跌。
投資建議:2023年關注三方面機會
對于2023年固收產品的投資機會,中信證券認為,2023年宏觀經濟將在更為積極的寬信用政策推動下經歷短周期復蘇,2023年固收看三方面的投資機會。
具體而言,信用債方面,建議布局高資質中久期和中高票面短久期的雙輪驅動策略,關注穩增長動能下債市調整后的增配機會,尤其是央國企地產和低盈利產業國企的進場時機,但不宜采取信用下沉。
可轉債方面,在權益市場逐步回暖的背景下,聚焦正股擇券策略有望重新回歸,關注經濟景氣拐點主題,如高端制造、國產替代、自主可控、信創等成長制造領域方向,與全球滯脹格局下供給側邏輯上的化工相關板塊以及上游資源品。
最后,利率債方面,波折修復和穩信用的環境下,利率很難擺脫震蕩行情。資金利率向政策利率回歸在經濟基本面短周期的復蘇延續到明年上半年的過程中仍將持續,預計明年一季度DR007中樞將回歸至1.9%~2.0%區間。收益率曲線方面,預計2023年資金利率將逐步收斂至政策利率附近,期限利差將均值回歸;2023年下半年寬貨幣的環境下收益率曲線或再次陡峭化。
2022年對于公募REITs市場而言,無疑是迅猛發展的一年。自2020年4月基礎設施REITs試點啟動以來,截至2022年11月底,共批準基礎設施REITs產品24只,已上市22只,募集資金超過750億元,總市值約830億元,整體較首發上漲約20%。
作為獨立于股債之外的一個大類資產,REITs的規模遠遠小于股票和債券市場,甚至遠遠低于股票市場的某一個板塊。但是,從2022年REITs市場的表現看,其吸引力得到了充分體現,每一批新產品的發售,都能吸引數倍、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認購倍數?;蛟S,這也是2022年這種相對較差的股市環境下的特殊情況。
那么,公募REITs登場一年半之后,2023年REITs有哪些機會值得關注,又有哪些風險需要小心?
市場回顧:REITs股性缺失,優勢還是劣勢?
前面提到,REITs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大類資產,是獨立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那么,REITs的價格表現,與股市和債市又有怎樣的關聯關系?
中信證券的研究指出,通過對REITs市場及主要市場指數自2021年6月21日以來的市場價格數據的關聯性分析可以看出,REITs市場整體與股票、債券、匯率、黃金等主要市場投資品種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相關。從測算結果看,REITs市場與債市成較高的正相關關系,和滬深300指數存在負相關。
換句話說,從上市至今,REITs產品表現出和比較強的債性。由于REITs資產回避風險的特征,其走勢又和股市明顯負相關,這和海外的情況有比較大的區別。從美國、新加坡、日本等REITs成熟市場的實踐數據看,各國REITs指數與主要股票 總回報指數的走勢均有極高的相似性。
所以,“股性缺失”是公募REITs的一大特色,而在今年股票市場表現較差,這一特征被一部分投資者視為優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募REITs市場推出時間較短,最初上市的底層資產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非常優質的資產,且均以一線核心城市為主。
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情況不會維持,未來絕大多數底層資產都將位于二三線城市,因此,2023年一旦REITs市場進一步擴容,對投資者而言,將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對底層資產需要有更多的研究。
投資建議:關注保租房和物流倉儲設施類產品
中信證券指出,分板塊看,自各REITs產品首發至今,物流倉儲、生態環保、產業園REITs回報率居前,分別為43.4%、41.1%、39.3%。交通設施REITs總收益率較低,僅3.9%。
對于2023年REITs的機會,中信證券最新觀點認為,建議關注底層資產中的亮點,一個是保租房,一個是物流倉儲設施。
保租房主要針對人口凈流入的一、二線城市有住房困難的新市民、新青年等,收入和戶籍限制少,覆蓋面廣泛,租金更貼近市場化水平。
在已公布“十四五”住房規劃的城市中,廣州、深圳、上海規劃新增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分別占新增住房供應的46%、45%和43%,占新增保障性住房供應的91%、74%和67%。在供地,運營和籌資政策方面,保租房領域的利好不斷。到2022年,保租房已經建立起成熟的盈利模型,各大開發企業不僅力促存量租賃房納保,也積極參與保租房開發建設。
長期而言,中信預測,僅在全國19個核心城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需求就達到近2000萬套。這也就是說,到2030年時,預計僅核心城市保租房的年總租金就能超過4000億元,保租房資本化價值可能突破10萬億元,保租房在這些核心城市的總投資金額約6萬億元。這將是一個從零起步,規模巨大的市場。
物流倉儲設施方面,中信證券認為,根據統計數據,當前高標倉存量占總物流倉儲設施比重僅約8%,行業仍有巨大的結構調整空間,未來高標倉將是租戶的核心需求方向,占比料將持續提升。但將一般的物流倉儲改造成高標倉并不容易。一方面,地塊大小可能先天制約這種改造的開展;另一方面,高標倉的建設開發所需投入并不低,且有一定的專業門檻。
具體來看,穩定的出租率支撐倉儲物流經營表現穩健,體現出較強的抗周期能力。2022年三季度,中金普洛斯的平均出租率95.01%,環比提升0.45個百分點,平穩的出租率疊加底層資產在地域分布上的分散化,使得其營業收入受疫情擾動較小,較二季度實現環比微增;
截至9月30日,紅土鹽田港的出租率為99%,與二季度持平,接近滿租的狀態支撐其三
季度業績保持穩健,營業收入與二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實現約7.4%左右的增長。從2022年的表現看,中金普洛斯和紅土鹽田港的表現也是比較優秀的。
2022年,QDII產品可以說是大宗商品的天下,廣發道瓊斯石油、華寶油氣、諾安油氣等產品,年內收益可以超過50%,甚至超過60%。但分化的另一邊,投資美國、中國香港,還有越南市場的權益類產品,普遍表現慘淡。-25%的業績,是這類QDII產品的標配。影響QDII產品業績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海外市場遭遇的大幅調整,那么2023年海外市場能否重拾升勢,給QDII產品重新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美股:2023或將重回升勢
截至12月16日,美股方面,道瓊斯指數累計跌幅9.41%,納斯達克跌幅較大,累計下跌31.57%,這也是2008年股災以來,納斯達克指數遭遇的最大熊市。當然,在此之前,美股走出了長達13年的超級長牛行情,蘋果、特斯拉等偉大科技公司,也在這十多年間迅猛成長。
(納斯達克指數年K線)
中信證券指出,由于對歐美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的實質性擔憂,這可能倒逼貨幣緊縮放緩。2022年12月,美聯儲再次加息50個基點,預示著即將到來的2023年,美聯儲的加息步伐將放緩,甚至開啟降息的可能性出現。一旦降息,那么風險資產的估值將明顯提升。因此中信證券認為2023年美股將重拾升勢。
具體來說,2023年一季度,衰退預期的交易或給美股帶來下行壓力,此后將進入二季度業績下修的衰退周期的“上半場”,但隨著負面預期充分反映,疊加流動性預期轉暖,美股明年下半年在衰退周期的“下半場”有望重拾升勢。
港股:或將迎來估值和業績的雙重修復
再看中國香港股市,截至12月16日,恒生指數年內下跌16.87%,這也是2011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恒生指數年K線)
此外,截至12月16日,恒生科技指數累計下跌26.83%,在10月末市場見底之后,展開了一波不錯的反攻行情。
(恒生科技指數日K線)
中信證券認為,在當前至2023年一季度的衰退預期交易后,二季度起港股或將進入估值抬升階段,隨著下半年國內經濟復蘇提速,港股或將迎來估值和業績的雙重修復。
廣發證券的分析師戴康判斷,穩增長預期重新統一的信號明確,港股盈利底部已經形成。本輪港股下跌行情自2021年2月開啟,截至當前,資訊科技、醫療保健等成長板塊領跌,后續海外緊縮政策逐步退坡后,港股成長板塊的彈性亦會更大。
對于2023年港股的走勢,戴康認為,港股底部框架各項指標相較于A股處于“更吸引”的水平。港股對于“基本面修復+美債利率頂部”比A股更敏感且在更吸引的賠率條件下表現更大的彈性。因此,2022年四季度是買入港股的最佳時機。板塊方面,戴康判斷港股互聯網、醫藥、地產彈性較大。
QDII產品方面,建議重點關注互聯網主題QDII。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主要是由于此前超跌太多,但目前市場已發生反轉,若從2023年來看,隨著影響市場的因素逐步改善,A股和港股有望走出結構性行情,屆時互聯網主題QDII的收益有望收正,但也還需要時間積累。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06113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