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6 12:12:58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肖芮冬
當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和投資在2022年已形成高基數,穩增長的主題之下,內需自然升級為重要抓手。
此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信心、預期的重要性,發展是第一要務,更加注重擴內需。
全球經濟增長回落之下,2023年的A股投資有哪些可以值得把握?又有哪些要避讓的“坑”?近日,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2022年12月14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印發;12月15日,《“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發布。
提起擴大內需,相信很多投資者會率先想起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回顧以往,曾在1998年、2008年、2015年都曾重點提及擴大內需戰略,外需下行壓力增加是共同的特征。
劉晨明向記者表示:“擴大內需、雙循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20年,當時正值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失序等多重壓力;黨的二十大開始把‘擴大內需’置于供給側之前,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延續了這一說法——可以看到擴內需是一個中長期的戰略選擇。”
與此同時,劉晨明認為,短期來看,由于內生周期所處的位置,想要立竿見影、賦能短期穩增長并不容易。內需=消費+有效投資+產業鏈升級(高質量供給),其中消費和有效投資中的一部分,短期可能比較難上量,因為消費是復蘇滯后項,地產基建投資本輪內生彈性比較小。所以可能要等到內生周期見底(地產企穩、庫存周期消化),到時候相關板塊的機會更好。在這之前,擴內需中的產業鏈升級(高質量)對應的方向更為確定。
疫情防控更加精準后,消費動能可能快速釋放,沉寂多時的大消費板塊,會王者歸來嗎?與之相伴的是,市場不乏2023年大消費將迎戴維斯雙擊,并取代新能源重回熱門賽道之聲。
對此,劉晨明介紹道:“我們對消費的判斷跟大盤的節奏基本一致,而大盤的走勢又直接取決于總量經濟的復蘇情況。”
在他看來,消費板塊是典型的順周期,并且從歷次穩增長過程來看,往往是基建地產先發力,實體部門生產復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或者至少是預期提高,才會看到消費數據的明顯改善。換言之,消費板塊的景氣是以經濟短周期見底為前提的。從目前國內庫存、地產周期、海外需求周期來看,見底時間可能在明年中。因此,從現在到明年中,消費大概率是伴隨弱復蘇預期小碎步向上,等到中美經濟共振向上趨勢形成前后,有望看到大級別機會。
另外,劉晨明認為,主題賽道明年也并不是沒有機會,一些景氣度確定性相對比較高、并且前期交易擁擠度消化比較充分的賽道依然有機會,比如新能源里的海風等。
黨的二十大著重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將“科技強國”改為“制造強國”,國家安全與科教興國被首次獨立成章。
劉晨明認為,“安全”是二十大報告中最高頻的詞匯之一。復盤A股近20年產業輪動的過程,可以看到,產業輪動往往跟隨于產業周期,而產業景氣則直接取決于政策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安全概念很有希望成為未來幾年的賽道投資主線。
具體來看,對應的方向包括國防安全、半導體等核心技術攻關、信息安全、糧食與能源安全、其他前沿技術的全球競爭力。其中有部分和科教興國的概念重合,也是明年的主推方向。國家安全主題下對應內需、自身景氣周期向上的細分賽道可以重點關注,比如信創、半導體、軍工、醫療器械、機床設備、稀土。
四季度末,坐冷板凳多時的醫藥股,終于恢復了昔日的火熱,先后演繹了政策的過分悲觀預期修復;疫情防控演繹下的抗疫線拉動。新冠概念類、中藥類等醫藥股成為市場上最耀眼的明星。
伴隨防疫政策不斷優化,2023年,醫藥有哪些投資主線可以挖掘?
劉晨明認為,股債收益差歷史序列來看,醫藥板塊在今年年中一度觸及了-2X標準差的極端位置,目前回到-1X~-2X標準差之間,仍然處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另外,歷史數據回溯來看,醫藥板塊屬于公募基金定價權相對較強的行業之一,即公募基金一旦加倉醫藥,就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超額收益。當前公募醫藥超配比例處在過去十年最低水平,三季度醫藥商業、化學制藥、中藥、生物制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估值分別處在2009年以來32.5%、29.2%、10.9%、4.2%、1.2%、0.2%分位。
因此整體來看,醫藥板塊已經在底部區域。細分方向上,明年可以圍繞兩點布局,一是疫情修復角度,尋找需求端有一定剛性、但今年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方向;二是基于應對長期人口老齡化趨勢,近期政策及高層會議提到的(但可能還未被市場充分認知)養老產業。具體可以關注醫療器械耗材、醫療IT、醫療基建、醫療服務等。
談起2023年的投資布局,劉晨明先剖析了潛在的風險。
劉晨明指出,現在主要的風險點和市場的分歧還是來自于宏觀環境。國內方面,地產刺激了一整年但仍然沒有走出尋底的階段,疫情的陣痛有多長目前還是未知數;海外通脹等壓力交替,對于出口端和資金面都會帶來影響。
具體的A股布局,劉晨明建議,在這種不確定的宏觀環境下,明年相對還是更看好獨立景氣、跟總量經濟關系不大的方向。指數層面看好科創50年度級別機會,行業和賽道看好四個方向:一、大安全(信創、半導體、軍工、醫療器械、機床設備、稀土);二、需求端比較確定的海風、國內電站大儲;三、政策和產業端都有催化的5G工業互聯網;四、一些困境反轉的方向,比如養老產業、港股出行業、火電、動保等。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