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1 21:13:53
“大國大城”時代,城市競爭目標正從“萬億”向“2萬億”進階。這意味著什么?我們從GDP、人口、資金、市場主體和R&D經費投入強度等方面進行剖析,以“實力、引力、熱力、活力、動力”五個維度,剖析“2萬億俱樂部”城市含金量。
每經記者 余蕊均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著成都晉級,中國“2萬億”城市已擴容至7員。作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些城市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城市進化論將重磅推出《“2萬億俱樂部”勞動人口可持續競爭力報告》,探析城市經濟增長動能及可持續發展之路。
7座城市中,上海、北京GDP已超過4萬億,深圳超過3萬億,重慶、廣州、蘇州和成都同列2萬億梯隊。此外,武漢、杭州2022年GDP都已接近1.9萬億,離跨入2萬億門檻只差“臨門一腳”。近日,“2萬億俱樂部”城市相繼亮出新目標:
2月21日,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5年目標是到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廣州離這個目標更近——不久前,廣州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以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三個一萬億”,支撐全市2023年GDP突破3萬億。
深圳和重慶則已亮出4萬億時間表:按照深圳“十四五”規劃綱要,到2025年,經濟總量將達到4萬億元;重慶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到2027年GDP邁上4萬億元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元。
此外,杭州和武漢正全力沖刺2萬億。幾天前,剛剛被武漢超越的杭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3年要“全力打好經濟翻身仗”,GDP增速目標為5%以上;武漢今年增速目標則設定在6.5%以上,據此計算,2023年武漢GDP將大概率突破2萬億元。
“大國大城”時代,城市競爭目標正從“萬億”向“2萬億”進階。這意味著什么?我們從GDP、人口、資金、市場主體和R&D經費投入強度等方面進行剖析,以“實力、引力、熱力、活力、動力”五個維度,剖析“2萬億俱樂部”城市含金量。
為更好地描繪城市真實實力,我們通過兩個平均指標來觀察發展質效。
不同于總量排位,人均指標“打亂”了“2萬億俱樂部”城市排序。
9座城市中,北京2022年人均GDP達到19.01萬元,高居榜首,蘇州、深圳分別以18.65萬元、18.32萬元位列第二、三位;重慶、成都分別為9.07萬元、9.82萬元,排名最后兩位,也是唯二尚未突破10萬元的城市。
作為反映經濟集中度的重要指標,地均GDP差異較大。深圳以每平方公里創造16.21億元的“價值輸出”獨占鰲頭,是排在第二位的上海2倍多,是第三位廣州的4倍多。重慶排名墊底,地均GDP僅為0.35億元,杭州、成都分別為1.11億元、1.45億元,也相對較低。
“2萬億俱樂部”作為對城市經濟規模的直觀形容,折射了城市對各類資源要素的集聚能力。吸納人口,即是重要表現之一。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2010年至2020年,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常住人口增長最多的前三名,分別為深圳(713.6萬人)、廣州(597.6萬人)和成都(581.9萬人)。
從十年年均增長率來看,9座城市均高于0.53%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深圳(5.35%)、廣州(3.93%)最高,上海(0.80%)、北京(1.10%)最低。同為一線城市,深圳、廣州開放寬松的政策環境吸引大量流動人口,十年間也沉淀了大量人口。而北京和上海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近年來嚴控人口規模,導致人口增量和增速不及其他幾座城市。
從勞動生產率上觀察,“人多”并不必然產生更多勞動價值。
上海、北京、深圳跨越2萬億節點時,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8.12萬元/人(2011年)、18.58萬元/人(2013年)和17.74萬元/人(2016年)。2021年,北京和上海GDP同步跨越4萬億,勞動生產率也攜手跨過30萬元/人,分別達到34.78萬元/人和31.66萬元/人。
目前同樣處在2萬億級別的重慶和蘇州,則形成鮮明反差。2017年重慶GDP突破2萬億時,勞動生產率僅為12.09萬元/人;蘇州在2020年GDP破2萬億,同期勞動生產率為26.99萬元/人,兩者相差一倍有余。
截至2021年,重慶、成都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6.72萬元/人、17.23萬元/人,是9座城市中唯二尚未突破20萬元/人的城市。
通過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即“資金總量”這項指標可以看到,截至2022年底,9座城市共計吸納全國23.1%的資金總量,接近9城在全國的經濟份額占比。
其中,北上深作為目前僅有的3座“10萬億”城市,三者存款總和比其余6城總和高出近9萬億元,表現出更強的資金吸附力。參照滬深兩市經驗,城市經濟規模直逼3萬億大關,資金總量隨之邁上新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錢”作為遵循市場規律的關鍵要素,會向“強者”集中,支撐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熱力“滾雪球式”增長。通過上圖可以看到,過去十年,除北上深自2014年左右開始快速拉升外,杭州2018年后也走出上升趨勢,逐漸拉開與成都、重慶、蘇州等城市的差距,向廣州逼近。
市場主體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既關乎就業民生,亦投射市場活力,從中可以窺見地方營商環境。
2022年,深圳以新增52.2萬戶、總量393.78萬戶的成績繼續位居榜首,成都新增57.94萬戶、總量363.89萬戶,排名第二。重慶、上海及廣州市場主體也均超過300萬戶,蘇州和北京在200萬戶量級,武漢和杭州則還處于100萬戶量級。
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足夠多的市場主體支撐著這些頭部城市的“骨架”,通過自身活動,讓經濟“流動”起來。
進一步聚焦,上市公司作為優秀企業代表,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活力。
從已經跨越2萬億的7座城市來看,上市公司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最為集中,僅深圳就有128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誕生的上市公司也較多。
2016年我國啟用新的核算方法,將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計入GDP,被外界解讀為既可增加GDP總量,也可推動科技創新活動,實現轉型升級。也是在這一年,深圳躋身“2萬億”行列。
過去十年間,深圳R&D經費投入強度出現過幾波明顯上漲,向一直保持6%左右強度的北京不斷靠近。對應具體時間節點,2016年,深圳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4%;2021年超越3萬億時,已達到5.49%。蘇州也有類似成長路徑,2018年投入強度超過3%后,第二年再度提升0.64個百分點,2020年以3.78%的投入強度,助力GDP總量完成2萬億跨越。
但并非所有“2萬億俱樂部”成員都形成了創新動力的強支撐。2021年,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為2.44%,重慶低于全國均線。最高的是北京,達到6.35%,其后是深圳(5.49%)、上海(4.21%)和蘇州(3.91%),成都3.17%的投入強度好于廣州和重慶。同時,從投入總額上看,成都掉至倒數第二位,約等于北京的24%、上海的3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