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9 22:23:42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截至2021年,國內有16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突破萬億元。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
余曉暉對記者表示:當前,數字經濟規模擴大,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為此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帶來了三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關的提案。
具體來說,一是如何促進工業互聯網規模發展,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二是如何探索數據產權和數據空間,推進落實“數據二十條”;三是如何更好參與全球數字治理,推動形成公正合理的全球數字治理體系。
加大工業互聯網建設力度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
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產業生態,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目前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進入到規模發展的新階段,在帶動傳統工業體系變革、引領技術產業換道超車、打造我國經濟新增長點等方面持續釋放價值。
為確保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技術、產業和設施支撐能力,加快在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落地應用方案探索,加強跨部門、跨系統協同推進力度。
為此,余曉暉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持續加大工業互聯網網絡、標識、平臺、安全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力度。拓展“5G+工業互聯網”支撐能力,擴大標識解析體系節點規模和覆蓋范圍,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完善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和保障體系。
二是深化工業互聯網在制造各行業應用,加快向礦山、能源、醫療、交通、物流等行業以及安全生產、應急保障、質量追溯、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拓展。加快工業互聯網與傳統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協同建設、融合應用。同時,推進5G全連接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等與各工業園區深度結合,推動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
三是集中力量破解制約規?;l展的技術短板,同時加快平臺、標識解析在重點產業鏈普及應用,打造網絡化智能化供應鏈體系,賦能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
四是將工業互聯網有機融入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予以支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統籌支持力度。
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建設
去年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數據二十條”)發布,以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為重點,系統布局了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為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明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推動“數據二十條”落地實施成為關鍵。余曉暉表示,由于數據本身可復制、能夠被多主體占有或控制,數據交易存在阿羅信息悖論及數據泄露風險,因此,推動數據產權落地、增強數據交易流通互信成為落實“數據二十條”面臨的首要挑戰。
為此,他建議:一方面,在多層級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中探索數據產權,推動數據分類分級,完善授權機制,強化確權基礎。通過探索建立三級數據交易市場,活躍產權流轉機制,探索一級市場進行數據登記授權,健全數據登記和信息披露機制;二級市場進行數據流通交易,行使數據經營權、流轉數據使用權;三級市場展開數據質押、數據信托等資本化交易活動。
另一方面,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中探索數據流通互信,探索利用體系化的技術安排,確保數據流通協議的確認、履行和維護,解決數據流通主體間的安全和信任問題。
余曉暉建議結合數字化轉型開展可信數據空間應用探索,面向制造、能源、醫療、交通等重點行業,打造行業數據空間測試床,開展應用驗證;結合應用開展可信數據空間技術探索,制定技術標準,培育技術服務商;推動可信數據空間生態建設,推動可信數據空間與數據交易所、數據經紀商等現有流通模式融合發展。
余曉暉的第三個提案與全球數字治理改革與建設相關。他表示,當前,全球數字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正處在關鍵窗口期,并呈現出新特點:一是數字技術發展推動治理議題快速演變,二是多方主體協調成為數字治理重要模式,三是數字治理話語權更加集中。我國擁有較好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和數字技術應用優勢,初步形成了以《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等為代表的數字治理基本主張,還需進一步加大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工作力度。
為此,余曉暉從強化我國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工作統籌,加強與各方在網絡數據安全、數據跨境流動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治理規則交流磋商,更大力度推動產業界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工作,加強數字治理人才培養儲備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