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06 20:37:45
未來產業的競逐,不僅是企業間的較量,更是區域間的競爭。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4月4日,深圳云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
在人工智能(AI)領域,前有ChatGPT引發的話題持續發酵,后有百度文心一言研發人員遭“瘋搶”,資本市場也不斷掀起關注熱潮……狂飆的賽道背后,亦涌現出雄心勃勃的城市:
百度、字節跳動所在的北京,要做人工智能“領軍城市”;坐擁騰訊、華為的深圳,要做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微軟、IBM、英飛凌等布局的上海,要做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未來產業的競逐,不僅是企業間的較量,更是區域間的競爭。城市進化論聯合啟信寶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圖鑒”顯示,2016年至2022年,全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從27.95萬家增長至60.05萬家,以北京、廣東和長三角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區優勢明顯。
(注:數據取自產業鏈“人工智能”以及關鍵詞挖掘補充)
從企業數量和融資總額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均處于全國前三位。其中,深圳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已經取代北京,晉級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為何深圳“密度”能夠超越北京?風口競逐,誰更有望晉級AI之城?
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80億元,同比增長18%。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作用越發凸顯。
“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龐大到幾乎覆蓋所有行業,如智能農業、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制造等。”啟信寶產業鏈研究專家對城叔表示,越來越多的城市正爭相布局,希望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圖鑒》顯示,2022年廣東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13萬家,領跑全國。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山東企業數量超過3萬家,與廣東一同構成“前五”陣營。這些省份均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所在地,包括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北京等地,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制度創新及產業發展上優勢明顯。
具體到城市,在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6年,十強城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合計為16.61萬家,占全國比重達到59%;到2022年,前十座城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30.06萬家,占全國比重50.05%。數量上增勢明顯,占比則明顯下滑。
比如,短短六年間,北京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占全國比重從14%下滑至7.96%;天津掉出前十陣營,合肥成功上位。
頭部城市聚集度下降,亦反映出賽道競爭之激烈。在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基礎較好的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之外,合肥(1.74萬家)、西安(2.57萬家)、蘇州(1.64萬家)等城市也增長強勁,六年增長總量居全國前十。
這些新興力量也不斷出臺政策,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布局的新興賽道。比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合肥提出要加快壯大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西安則提到,加快數字服務及技術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越來越多城市加入‘AI競賽’,必然會導致產業鏈企業分散,進而導致頭部城市企業占比的快速下降。”啟信寶產業研究專家認為,頭部城市要想保持競爭優勢,需要更多的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
盡管后來者不斷入局,但頭部競爭依然圍繞京滬深展開。2016年,北京、深圳、上海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分別為3.98萬家、3.61萬家、2.65萬家,北京是妥妥的人工智能企業“密度”第一城。
六年過去,局勢已悄然逆轉。憑借4.26萬家企業的增量,深圳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6.38萬家,一舉超過北京(4.78萬家),成為全國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
圖片來源:新華社
“深圳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AI芯片設計、各類AI技術研發,智能終端、機器人、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完整的產業鏈為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業在深圳落戶或創立。”啟信寶產業鏈研究專家認為,這是深圳晉級人工智能企業“密度”第一城的重要原因。
廣東省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進一步向城叔分析指出,工業革命4.0背景下,深圳人工智能企業的快速增長,一方面跟當地完善產業基礎有關,另一方面也跟人力資本居高不下有關,“深圳很多企業人力成本這些年不斷上漲,對他們來講既是一個壓力,也是推動智能技術更新迭代的動力。”
2022年,深圳工業增加值達1.13萬億元,首次超越上海成為工業第一城。其中,全市第一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約占全國規模的六分之一,2021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38萬億元。
龐大的產業規模,使其電子信息領域的制造系統極為發達,能夠讓人工智能應用快速落地。相比研發資源突出的京滬,深圳的人工智能產業優勢主要集中于應用層。
尤其是華為、騰訊、海思等人工智能產業細分領域龍頭,不僅給當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更因為其本身較大的市場份額,使得整個產業鏈呈現出協同發展的態勢。
去年7月,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發布的《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度)》顯示,預計深圳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267億元,同比增長32.8%。其中,2021年機器視覺、基礎層、機器學習和智能語音的占比分別為45%、27.2%、9.9%和6.4%。
當然,企業數量僅是一方面。從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融資情況來看,京滬明顯更占優勢。2016年至2022年,北京、上海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融資累計金額分別達6.72萬億元、4.36萬億元,深圳僅為2.71萬億元。從融資輪次來看,資本更傾向于早期投資(天使輪和A輪占比較高),顯然基礎創新實力強勁的京滬更具優勢。
為了更進一步綜合評價京滬深三城的AI產業競爭力,啟信寶從產業鏈(規模、競爭力、融資、成長性、創新性)五大維度構建評價模型發現,三城發展特色十分鮮明:
北京是“全能型”,產業鏈上中下游發展較為均衡,各個產業細分環節都有所布局,但在產業鏈成長性上也略顯乏力;上海雄踞中上游,尤其在人工智能芯片、機器學習等領域成果顯著,但下游應用端相對弱勢。
與之相比,深圳的優勢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產業鏈下游,產業鏈規模和產業鏈創新性在全國較為領先,但產業鏈融資、產業鏈成長性上有所不足,尤其在AI芯片設計、AI底層技術側亟待加強。
深圳人工智能產業鏈評價模型 圖片來源:啟信寶
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深圳“重應用,輕基礎”的短板。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AI+(制造、安防、家居、物流、零售、金融、政務、教育、交通、醫療等)等典型的應用層產業體系,2021年產值已經達到1028億元,而基礎層產值規模僅為50億元左右。
“雖然深圳產業基礎較好,但是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不小的短板,比如芯片、算法等領域,深圳與京滬區域有較大差距。”啟信寶產業鏈研究專家指出,深圳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相對京滬較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人才吸引力強,但流動性也比較高”。
不過,在丁力看來,北京、上海聚集了很多高端人才和研究機構,屬于技術供應方較強,但需求方還相對較弱;深圳“制造業當家”,屬于技術供給方相對較弱,而需求方相對而言更強一些。
他認為, “未來的發展,不是由供給方而是由需求方決定的。供給方力量相對較弱,恰恰給深圳開放自己的市場吸引全球高端資源創造了條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