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1 16:54:47
◎2022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量超過520萬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約為3.7人。全國醫護比為1:1.18。
◎到2025年,全國護士隊伍總量力爭達到550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3.8人,基層護士數量達到120萬。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星
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發展護士隊伍、改善護理服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注意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透露,2022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量超過520萬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約為3.7人。全國醫護比為1:1.18。
“到2025年,全國護士隊伍總量力爭達到550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3.8人,基層護士數量達到120萬。”邢若齊說。
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護士隊伍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舉措進一步發展壯大護士隊伍?
邢若齊表示,近十年來全國護士隊伍總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年約有30萬左右的新護士加入到護士隊伍中。2022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量超過520萬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約為3.7人。全國醫護比為1:1.18。護士隊伍的學歷素質和專業服務能力都得到了不斷提升。
下一步,將持續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護士隊伍建設。
首先是持續增加護士數量。推動實施《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導督促各地醫院按照床護比等護士人力配置指標,結合各地工作任務需求合理增加和配置護士人力。到2025年,全國護士隊伍總量力爭達到550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3.8人,基層護士數量達到120萬。
其次是保障護士合法權益。深入推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護士條例》等法律法規,督促醫療機構為護士提供必要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改善護士工作條件,合理彈性安排班次,關注護士身心健康。
第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培訓。開展護士服務能力培訓行動,重點加強老年、兒科、重癥、急診、傳染病、康復護理等緊缺急需專業的護士培訓,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能力,到2025年,上述緊缺護理專業護士參加培訓的比例不低于90%。
第四是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推動醫院科學設置護理崗位,實施基于護理崗位的護士人力配置、績效考核、薪酬待遇、職稱晉升、獎勵評優等,都對編制內外護士統籌考慮,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進一步調動護士積極性。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老年人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需求十分迫切。國家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尤其是對于失能老年人來說,在服務供給以及減輕家庭負擔方面有什么舉措?
邢若齊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8%。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和長期照護需求十分迫切。推動老年醫療護理服務快速發展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協同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一項有力舉措。
“2019年以來,我們出臺了加強老年護理服務、增加老年護理機構資源、開展老年護理評估等一系列政策。2022年又啟動了全國老年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經過一年的試點,各地護理院(站)、康復醫院(康復醫療中心)以及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和醫療護理員隊伍數量明顯增加,‘互聯網+護理服務’、上門巡診、家庭病床、日間護理中心或‘呼叫中心’等多元化的老年護理服務模式得到一定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對接了失能、高齡或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的居家護理需求。”邢若齊說。
下一步,將按照“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多元投入、協調發展”的原則,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增進老年人群健康福祉。
具體來看,一是持續擴大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資源供給。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服務機構提供居家護理、家庭病床和日間照護等,推動服務向社區和家庭延伸。
二是加快老年護理從業人員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老年護理專業護士能力培訓行動,力爭到2025年,各地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參加培訓的比例不低于90%。根據失能老年人健康需求和長期照護特點,加快制定醫療護理員職業技能標準,著力培訓醫療護理員隊伍,主要為需要照護并有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
“三是完善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的內容標準。圍繞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求和常見健康維護問題,積極會商有關部門制定完善相應的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和技術標準等,與長期護理保險支付標準有機銜接,為健全完善我國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制度奠定基礎。”邢若齊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