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6 22:57:39
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董興生
6月2日,闖關上交所主板IPO的新黎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黎明)成功過會。
資料顯示,新黎明本次IPO擬募集資金5.58億元,用于“新建防爆電器、防爆燈具等產品及研發檢測中心項目”“新建智能防爆電器、智能防爆燈具研發和產業化中心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2020~2022年,新黎明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37億元、7.19億元、8.35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8048.13萬元、9370.05萬元、1.16億元。其中,通過業務發展商協助銷售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83.29%、83.88%、87.2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業務發展商之間的合作,使得新黎明2020~2022年產生的業務費分別為1.82億元、2億元、2.08億元,導致期間費用金額較大。
主要采用協助銷售模式
新黎明主要從事廠用防爆電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防爆電器、防爆燈具、防爆管件、三防產品及智能防爆設備等類別,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糧食釀酒、生物醫藥等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與領域。
新黎明的銷售收入主要來自自主銷售、業務發展商協助銷售、經銷模式,2020~2022年,公司超八成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業務發展商協助銷售。
業務發展商協助銷售是指公司以支付業務費的方式,選定特定主體作為業務發展商,進行市場拓展、業務開發、客戶維護,并與公司形成正式、長期的合作發展關系的業務模式。招股說明書(上會稿)顯示,這一銷售模式系產品特點、客戶要求所致,具有歷史淵源,屬于行業慣例,具有必要性與商業合理性。
截至2022年末,新黎明有156家業務發展商、90家經銷商,基本實現了對境內所有省、自治區與直轄市市場的全覆蓋。
在業務發展商協助銷售模式下,新黎明每年產生的業務費較高,2020~2022年分別為1.82億元、2億元、2.08億元,成為銷售費用最主要的構成部分。2020~2022年,公司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0.42%、29.51%、26.63%,而同行業可比公司銷售費用率平均值分別為23.63%、22.77%、26.19%。公司表示,主要系產品及客戶特征不同所致。
業務發展商制度是新黎明業務持續經營的重要基石。新黎明提示風險稱:“未來如有部分業務發展商減少或停止與公司合作,將可能導致公司客戶開發與服務能力有所降低,進而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負面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黎明的業務發展商中還存在公司關聯方。江山德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山德行)及其關聯公司為新黎明原監事黃向均之妹黃向琴100%持股,并擔任執行董事、經理的企業。江山德行成立于2018年9月,開業之初即成為公司業務發展商。
2020~2022年,新黎明向江山德行及其關聯公司支付業務費分別為113.55萬元、396.50萬元、347.03萬元。新黎明表示,江山德行及其關聯公司持續協助公司銷售,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不存在利用關聯交易轉移利潤或者虛增利潤的情形。
曾因企業名稱陷入訴訟
新黎明設立于2011年9月,2014年,公司收購實際控制人控制的新黎明防爆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黎明防爆)固定資產、存貨等,生產經營轉移至蘇州。此后,新黎明防爆未從事生產經營性業務,但一直未注銷,主要原因之一是新黎明因企業名稱糾紛陷入長達數年的訴訟,而應對訴訟的有力證據之一系新黎明防爆注冊時間早于對方。
企查查信息顯示,2005年9月,一家名為新黎明科創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黎明科創)的企業成立。在其網站中,新黎明科創宣稱自身為防爆燈具廠家,并以“新黎明”名義宣傳公司及公司產品。
2017年1月,新黎明認為,新黎明科創在企業名稱使用過程中違反企業名稱管理有關規定,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提出企業名稱爭議申請。幾個月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新黎明科創名稱為不適宜的企業名稱,應當予以糾正。
不過,新黎明科創就此向法院提起訴訟。經過一審二審及再審申請,新黎明科創均以敗訴或申請被駁回告終。2021年10月,新黎明科創更名為浙江新黎明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黎明環保)。新黎明表示,企業名稱訴訟已徹底終結,不存在其他潛在糾紛。
雖然新黎明環保公司名稱中仍含有“新黎明”字樣,但新黎明表示,其公司名稱與本公司名稱相似度降低,對本公司的業務拓展、市場銷售等不存在不利影響。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審核問詢函回復出具日(2023年4月26日),新黎明與新黎明環保之間還存在5起商標爭議訴訟,主要為新黎明請求新黎明環保商標無效/撤銷引發的訴訟,以及新黎明擴大商標注冊類別引發的訴訟。
新黎明認為,以上案件所涉商標均非公司注冊商標,主張該等商標權利僅為出于防御或擴大布局考慮,上述商標爭議訴訟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對于本次IPO相關事宜,2023年5月31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新黎明,不過公司婉拒了采訪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